关关雎鸠——读中国常德诗墙诗词系列之《关雎

[返回]
详细信息

                                                                关关雎鸠
                                               
——读中国常德诗墙诗词系列之《关雎》
 
                                                                                   唐春芳
 
 
       被镌刻上中国常德诗墙第八篇章《千古绝唱》第一首的《关雎》虽然短小,总共五段80个字,却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因为它也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史最古老的典籍。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关雎是《风》之始,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极高,以此为风教开始,“风天下而正夫妇”《毛诗序》。这首诗白话文翻译大意如下: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这首诗的内容其实极其简单,五段文字就是五幅美丽的意象画。这是古人写作的一个特点,用大自然的物事来比拟人事,以此导引和抒发我们心中的情感。此诗就是艺术而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一位“君子”因鸟的和鸣而诱发他心中对河中洲岛上见到的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从思念到追求及热热闹闹迎娶回家的整个过程及他内心的心理活动,情绪情感的波动等等。首先写他喜欢而尚未得到“淑女”时心下暗暗苦恼,翻来覆去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的回应非常的开心,奏起音乐来以示友好,并以此让“淑女”也很快乐,先是“友之”,然后是“乐之”。
       这首诗歌采用白描手法叙事,有完整的情节,表达方式朴实而优美,读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这是古人写作的特点。同时作品中人物的身份也十分清楚,君子与淑女。“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在古代是对有德行有教养男子的尊称,形容男子温和谦逊有礼,而淑女是指品德贤淑的女子。《关雎》中的这位“君子”,会唱歌来向女方示好,会演奏音乐来让女子快乐,家里有琴瑟钟鼓等乐器,那可是要有相当的地位和身份及家世背景的,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婚姻是讲究门当户对,在《关雎》里,可以看到“君子”与“淑女”是非常适合的婚姻组合。
       在一段婚姻关系伊始,男方总是主动追求的一方,婚姻的长久其实更多是取决于男人是否珍惜的。一个聪明的姑娘看上某个中意的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或者加以巧妙的暗示和引导,这更符合道,符合自然规律。“关雎”这首诗,也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形态出现的,首先看上某个窈窕淑女,想去追求她;然后想办法去接近她,最后经过一番追求,终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先是君子见到河洲上的关雎鸟在一唱一和,然后看见了某位淑女,“少女怀春,少男钟情”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颇是要经历了一番周折的,但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来之不易的东西,才让人觉得倍加可贵,让人高兴,让人珍惜。所以关雎这首诗也是在告诫姑娘们,要想有美满的婚姻靠的是散发女性的魅力,活出自己,能够自己主导自己的命运。《诗经》上另有一首诗《氓》作为反面教材,告诫女性:“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同胞们可要好好学习学习。
      “关雎”这首诗,放在《诗经》篇首,被编纂者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描写的爱情,不仅仅是年轻男女青春萌动的美好憧憬,不单纯是爱的激情,更有走向婚姻的幸福感。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被双方父母所认可,好的开头才会有好的结果。其次,它所描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是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而“窈窕淑女”,也是说不仅是形体的美更有品德的美好,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描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在这里,我想向读者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爱?什么是喜欢?我觉得爱与喜欢是不同的,仅有喜欢就会放肆,而真正的爱必有所克制。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关雎》这首诗,虽然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过程,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身体的直接接触,而是有所节制和隐忍的美。“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没有攀墙折柳红杏出墙之类等等放肆的行为,爱得很尊重很克制很守规矩。这样一种美好而自然的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又表露得平和而把握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分激烈,这是符合婚姻隽永的特点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中庸之美,这是一种中道的智慧,所以《毛诗序》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婚姻教材。
       将关雎放在《诗经》篇首,以示教化,可见古之先贤特别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我们知道,家庭是社会组织系统的一个最小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意义至关重要。同时,当我们讲到“夫妇之德”,它实际兼指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也是其他一切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说“食色,性也”,一个意思。食与色,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两大生理需求。而饮食之欲比较简单,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情感波动就要复杂和强烈得多,它对家庭生活,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据说社会上70%的情杀事件,都是因为男女“色”欲而诱发。我们从事心理专业的工作者也知道,很多咨询的来访者都是问题儿童,而几乎所有问题儿童都是问题家庭一手打造出来的,而家庭问题往往离不开这个字“色”。孔老夫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所以,孔圣人也曾说过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这个度的把握,却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不怎么好把握的问题。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过度打压,人性正常的需求无法满足会引起心理变态,引发种种社会问题。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剧烈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人性放纵的恶会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大家有目共睹。
       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言行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的的美好爱情,是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它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情感,也要求有适当的克制。孔子谓之《关雎》所表达的情感“乐而不淫”,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就是在现代,也同样如此,只有尊重人性而稍加克制,出发于美好的爱情才可能有美满的婚姻,才可能有和谐的家庭,才可能给到孩子一个健康稳定的成长环境。所以说,我们将《关雎》镌刻上中国常德诗墙,放在《千古绝唱》篇首,作为从古至今甚至古为今用的爱情与婚姻教材,是希望大家真正去用心读懂《关雎》,读懂《关雎》想要传达给我们后人,传达给每一对男女,传达给社会的能量与信息!
 
 
                                                                        大王之雄风 庶民之雌风
                                      
               ——读中国常德诗墙诗词系列之《风赋》篇
 
       被镌刻在中国常德诗墙《千古绝唱》篇的《风赋》,是宋玉创作的文学作品。宋玉,战国末期文学家,“天下第一风流才子”,宋玉可谓是才貌双全。在解读《风赋》之前,先为大家解说一下宋玉创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楚国国势日趋衰微,楚襄王却沉湎于骄奢淫逸的生活中不能自拔,带着侍臣们到处游山玩水,或登高唐之台,或游云梦之浦。襄王如此追求享受而置国家衰败于不顾,身为侍臣的宋玉感到忧虑,于是便借风为喻,写下这篇著名的《风赋》。
    《风赋》顾名思义是以风为主题。文章开头即提出庶人不能享受大王之风,提出风气带给人不同感受的论点,开门见山: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这一段是写楚襄王带着侍臣宋玉在兰台游玩,一阵风飒飒吹来,襄王就敞开衣襟迎着吹来的清风说:“这风好爽快呵!这是我与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回答道:“这只是大王享受的风,百姓怎么能与王共同享受它呢!”
       第二段文字继续以襄王与宋玉对话描述风的普遍性质和动态:
       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
       楚襄王说。“风是天地间流动的空气,它普遍而畅通无阻地吹送过来,不分贵贱高下,都能吹到。现在你却认为只有我才能享受它,难道有什么理由吗?”宋玉答道。“我听老师说,枳树弯曲多叉,就容易招引鸟来作窝。有空洞的地方,风就会吹过来。由于所依托的环境条件不同,风的气势也就不同了。”
       此段,宋玉引用“枳句来巢,空穴来风”的成语作譬喻,说明风的气势会因所依托的环境和条件而有区分。
       下面第三段描写风的产生及由盛到衰的动态过程,然后分为三层描写“大王之雄风”。
       王曰:“夫风始安生哉?”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太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耾耾雷声,回穴错迕。蹶石伐木,梢杀林莽。至其将衰也,被丽披离,冲孔动楗,眴焕粲烂,离散转移。故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抵华叶而振气,徘徊于桂椒之间,翱翔于激水之上。将击芙蓉之精。猎蕙草,离秦衡,概新夷,被荑杨,回穴冲陵,萧条众芳。然后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跻于罗帏,经于洞房,乃得为大王之风也。故其风中人状,直惨凄惏栗,清凉增欷。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
       楚襄王问道:“那风,最初是从哪里生成的呢?”宋玉答道:“风在大地上生成的,从青翠小草尖上兴起,逐渐扩展到山谷,在大山洞口怒吼,沿着大山坳,在松柏林下狂舞。疾风往来不定,形成撞击物体的声音;风势迅疾飘扬,犹如怒火飞腾,风声如雷,风势交错相杂。飞沙走石,大风摧树折木,冲击森林原野。等风势逐渐平息下来,风力微弱,四面散开,只能透进小孔,摇动门闩了。风定尘息之后,景物显得鲜明灿烂,微风渐渐向四面飘散。所以使人感到清凉舒畅的雄风,就飘动升降,凌越高高的城墙,进入深深的王宫。它吹动花草,散发香气,在桂树和椒树之间往来回旋,在疾流的水徊上缓缓飞翔。于是风吹拂水上的荷花,掠过蕙草,分开秦蘅,吹平新夷,覆盖在初生的草木之上,它急剧回旋冲击山陵,致使各种芳草香花凋零殆尽。然后风就在院子里徘徊,向北吹进宫室,上升到丝织的帷帐里,进入深邃的内室,这才成为大王的风了。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清清凉凉的,既能治病,又可解酒,使人耳聪目明,身心安宁,这就是所说的大王所有的雄风呀!”
       此段生动的描写了雄风的形成、起源以及由弱到强、由强衰弱直至进入深宫的过程,因帝王幽居深宫,生存环境优越,即使是肆虐的狂风进了高城深宫,也因为四处飘散吸取万物精华早已化为清凉的和风,达到“宁体便人”的治病效果。
       第四段写庶人(老百姓)之雌风,也是分为三个层次:
       王曰:“善哉论事!夫庶人之风,岂可闻乎?”宋玉对曰:“夫庶人之风,塕然起于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郁烦冤,冲孔袭门。动沙堁,吹死灰,骇溷浊,扬腐余,邪薄入瓮牖,至于室庐。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篾,啖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
       楚襄王说。“你对这件事解说论述得太好了!那么老百姓的风,是不是也可以说给我听听呢?”宋玉回答说:“老百姓的风是从冷落偏僻的小巷中忽然刮起来的,扬起的尘土,烦躁愤懑地回旋盘转,冲击空隙,侵入门户。刮起尘沙,吹散灰堆,搅起污秽肮脏的东西,扬起腐烂的垃圾,歪歪斜斜逼近用破瓮口做的窗户,一直吹到百姓住的草屋里。所以那种风吹到人身上,其情状简直令人心烦意乱,忧郁苦闷,受到闷热之气,得了湿病,使人内心愁苦,生病发烧。风吹到嘴唇上就生唇疮,吹到眼睛上就使得眼睛红肿,受风得病后口眼歪斜,半死不活。这就是所讲的老百姓的雌风呀。”
       这一段描写雌风的兴起、形成、雌风的特性及其“致热生病”的恶果。生活在穷巷贫窟的庶民,生存环境恶劣,长年遭受着狂风肆虐的凄苦。宋玉这一段文字,对于庶民的疾苦,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你看不到风,当树叶摇动的时候,你知道有风吹过……”司空见惯的风、大自然最普通不过的风、客观上无形无相无色无味的风,被宋玉独辟蹊径,硬是从眼耳鼻舌身意等主观感受的角度,生动、形象、逼真地写活了,赋予风鲜活的生命感。并描述了“大王之雄风”与“庶民之雌风”的迵然不同,反映了帝王与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寓讽刺于描述之中,意在言外。所以说,宋玉这篇著名的《风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千古写“风”的经典名篇,被镌刻上中国常德诗墙,铸为“千古绝唱”,确乃实至名归。

 
 
           唐春芳,湖南常德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常德诗墙》《散文时代》《常德论坛》《常德晚报》等。主编《荷莲意象催眠》教材,现供职于中国常德诗墙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