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期

在纪念丁玲诞辰120周年 座谈会上的致辞
[返回]在纪念丁玲诞辰120周年
座谈会上的致辞
贺桂梅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代表中国丁玲研究会致辞!纪念丁玲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的顺利召开,得到了各位领导、同行和朋友们的大力支持,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丁玲研究会,对中国作协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对丁玲家乡的领导和机构尤其是湖南省委宣传部、常德市委市政府及常德市文联,对丁玲研究会的同行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对大家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
中国丁玲研究会成立于1986年,是中国作协主管的国家一级社团,目前有会员460余人,理事60人、理事会负责人11人,秘书处设在丁玲家乡常德市文联。成立近四十年来,丁会在诸位前辈、同仁和朋友的热情推动下,做出了诸多引人注目的成绩,2023年在全国社团评估中获评4A级社团。
2022年,丁会完成换届工作,成员多以中青年为主。近年来,中青年研究者中出现了一股“丁玲研究热”。120岁的丁玲为什么能赢得今天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可以提出几个分析因素:
其一是丁玲作为人民作家的典范性与代表性。丁玲是一位创作经验丰富、文学成就突出的人民作家,也是一位与20世纪中国革命同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革命家和革命文艺的组织者领导者。她在五四后期、延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80年代新时期等四个重要历史时期都是非常活跃、处于历史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也留下了不同形态的丰富文学作品。她的生命经历与文学道路,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革命实践史。纪念丁玲、研究丁玲,对于了解和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思想史、政治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今天探讨新时代人民文学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妇女解放的探索等重要议题,都是绕不开的历史人物。
其二是丁玲研究的新成果与丁玲传播形式的多样性。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李向东、王增如的《丁玲传》《丁玲年谱长编》、2016年蒋祖林的《丁玲传》、2012年电视纪录片《丁玲传》、2014年电影《黄金时代》、2019年画册《永远的丁玲》等出现之后,丁玲研究及丁玲的形象都发生了不同于此前的改变,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对丁玲的关注。
其三是丁玲蕴含的文学研究新范式的挑战性与时代性。十多年前,文学研究更偏向纯文学维度,而阐释好丁玲及其文学的丰富历史、思想、文化内涵,需要探索更具包容性和创造性的新范式,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点。如何研究丁玲,是如何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历史经验的重要切入口;讲好丁玲故事,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场域。
其四是丁玲文学和精神内涵的前沿性当代性。丁玲的创作历程与生命轨迹,与从人的觉醒、个的觉醒到人民的觉醒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深刻共振,内在地契合于今天年轻人的精神需要,提供了一种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探寻更扩大精神境界的文学轨迹和思想路径。
今年是丁玲诞辰120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之际。中国丁玲研究会从2023年就开始多方筹划、协调和组织,希望以此为契机推进丁玲文学研究的发展与丁玲精神的传承转化。今天,除了北京的两场会议,上海、常德市、临澧县、涿鹿县等多地都举办了纪念活动。我们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有所推进:
其一,推动丁玲文学与丁玲精神的当代性研讨与阐发。近年,丁会与海南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省社科院等合作,组织召开了多次学术研讨和调研活动。今天也将有两场会议同时召开,除了纪念座谈会,下午和明天将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合作,召开第十七次研讨会,主题确定为“人民文学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建构”,50余位来自全国各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学者参会。参会主力是中青年学者,我们也有意识地将学术会议作为培养丁玲研究后继力量的重要平台。
其二,推进丁玲文献的挖掘、收集和系统性整理工作。丁玲研究的历史虽长,但丁玲文献的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却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比如《丁玲全集》不全、后期丁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还做得不够。今年,丁会主要做了手稿《杜秀兰》的整理和讨论、丁玲作品的精选集出版,今后希望推动丁玲年谱的修订与完善、丁玲文献整理与数字化建设,尤其希望将重编新版《丁玲全集》纳入以后的工作计划;
其三,推动丁玲研究的范式转型。丁玲研究在诸多现当代中国作家研究中开始较早、持续时间较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传统。但目前尚缺乏对已有研究的系统整理,存在不少重复研究。希望以后能在已有研究成果做出一定的整理与提炼,并自觉地推动新的研究范式。
其四,重视丁玲文学和丁玲精神的普及传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丁玲研究会的工作与高校文学研究的学科建设、与文学创作和地方基层文化建设、文化惠民等结合起来,探索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丁玲精神走得更远传得更广。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在向丁玲这位杰出的人民文学家表达敬意和怀念的同时,也回顾丁会走过的道路,总结丁玲研究的成果,以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最后,祝座谈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教授,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