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丈夫陈明逝世,享年102岁
发布时间: 2021-05-30 16:16:45 阅读 0 次
常德籍著名作家丁玲的丈夫陈明于2019年5月20日凌晨1:50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102岁。
5月24日上午8点,在复兴门外大街的复兴医院,举行了陈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中国丁玲研究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等全国各地从事丁玲学术研究的相关部门、单位及陈明亲属、生前好友二百多人前去参加。
陈明生平
青年时代的陈明
陈明同志出生于1916年2月20日(农历正月二十日),江西鄱阳县人。原名陈芝祥。10岁时随任海关税务司帮办的大伯父住在北京,插班到北师附属小学学习。1930年大伯父调往上海海关,又随其家迁往上海,在培成女中附属小学读高小,同年考入东吴大学附属二中。
1933年秋到上海麦伦中学(现继光中学)就读,深受历史教员、中共地下党员曹亮的影响,被推举为学校未名剧社社长,组织演出了《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进步话剧,并对外售票公演。
1934年参加革命。在“一二·九”运动中,是麦伦中学的学生自治会主席、上海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积极组织并参加抗日爱国的游行集会和示威活动。1936年春天参加抗日救国青年团,随后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夏天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秋天考入上海商学院。次年1月底,经中共党组织安排,去往北平,辗转山西,1937年5月抵达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第四大队学习。“卢沟桥事变”后,参加丁玲同志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任宣传股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和西安国统区开展抗日宣传。在西战团期间,陈明同志不仅参加演出,也善于做思想工作,每到一地很快与群众打成一片,把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成为丁玲同志的得力助手。
1938年8月,西北战地服务团圆满完成任务回到延安。同年11月入马列学院学习,1939年秋天调去留守兵团政治部,任宣传大队大队长、烽火剧社社长,次年与剧社一名女演员结婚,后解除婚姻关系,1942年与丁玲同志结婚。
1940年底调任延安文化俱乐部副主任,他的工作得到张闻天同志的赞扬。1941年底调中央研究院新闻研究室,1943年中央研究院改为中央党校三部,陈明同志在学习期间参加了很多演出,在陈波儿导演的苏联卫国战争题材话剧《俄罗斯人》中,他扮演的老红军几乎每场演出都赢得热烈掌声。
1944年春天,经胡乔木同志安排,离开党校三部,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专事创作。他和丁玲同志一起,深入农村、工厂,边采访边创作。他坚持“大众化”方向,学习说书艺人的文体,将民间传说写成破除封建迷信的唱词故事《平妖记》,先在《解放日报》上选登,以后新华书店又出版了单行本。
抗日战争胜利后到达晋察冀解放区,与丁玲、逯斐深入森下瓦窑厂,合作写成剧本《窑工》。他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四纵队体验生活,写了《夜战大凤庄》、《马文利》等通讯报道,还应胡耀邦政委要求,帮助部队编写学习文化的“三字经”。石家庄解放后,他先在市委宣传部帮助工作,为《石门日报》写了创刊社论,后又深入到铁路机务段做工人工作。他还和逯斐同志一起,以国民党特务机关为素材,创作了多幕话剧《十九号》,由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出。在丁玲同志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期间,陈明同志既参与探讨创作,又为她营造良好的环境,所以丁玲同志在送给他的书上写道:“因为你给我许多帮助,使我这本书写的比较少一些错误和缺点,而且当我写作的时候,不致为外界所影响我的情绪,我是应该感谢你的。”
1949年7月,到北京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会后到中央电影局工作,曾任电影局办公室副主任、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剧本审查科科长等职,后到电影局剧本创作所,曾代理所长,后任编剧,专职剧本创作。他创作了描写大连码头工人与日寇斗争的《海港生涯》,根据话剧本改编了电影剧本《六号门》,影片拍成后反响甚好,参加了捷克斯洛伐克举办的“中国电影周”,1957年获得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55年,陈明同志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改编为电影剧本,审查意见认为剧本忠实原著,改编得很好。
▲前排左起:丁玲、周欣(外孙)、陈明,中排左起:蒋祖慧(女儿)、胡延妮(孙女)、李灵源(儿媳);后排左起:周良鹏(女婿)、蒋祖林(儿子)。 摄于1979年
1955年,丁玲同志被错误打成“反党小集团”主要成员,陈明同志一面关心劝慰她,一面积极写材料帮助她申述辩诬,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因此获罪,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到北大荒新建点劳动改造。从1958年到1970年,陈明同志同丁玲同志先后在853农场、汤原农场、宝泉岭农场劳动和工作。在北大荒的风雪严寒中,陈明同志不悲观不消沉,以乐观昂扬的态度参加劳动,联系群众,以后在王震同志关照下,他又从事文化教员和工会工作,帮助农场排演歌剧《刘三姐》选场及小型文艺节目,他导演的大型歌剧《三世仇》不仅在各个生产队巡回演出,还为汤原县党代会演出,广受好评。为了让农场职工看上电影,他还和丁玲同志用自己储蓄从北京买来电影发动机。在朝夕相处中,他们与农场职工结下真挚的情谊。
文化大革命中,他和丁玲同志受到残酷的迫害,同时也受到农场广大职工、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的保护。1970年他被关进北京秦城监狱。1975年获释后他和丁玲被安排在山西省长治市老顶山公社嶂头村。在长治期间,他将补发的工资加上与丁玲的共同积蓄共一万元,捐赠给生产大队购买拖拉机。
粉碎“四人帮”之后,他为丁玲同志和自己的冤案,两次进京上访申诉,经过努力争取,终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获准回到北京。
1979年5月,陈明同志的右派问题得到改正,重回北京电影制片厂,1983年离休,2004年12月起享受副部级医疗待遇。
陈明同志离休后,与延安时期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共同发起,于1986年经民政部注册,成立民间文艺团体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任常务副会长,2000年起任会长。为继承发扬延安文艺工作优良传统,延安文艺学会编辑出版了《延安文艺丛书》《长征鼓角》《一代伟人纪念邮册》等多种大型图书;多次组织有关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纪念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去燕山石化公司等基层单位演出。
▲晚年的陈明与丁玲
陈明同志晚年为丁玲作品的修改、整理、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1986年“中国丁玲研究会”成立,担任顾问。相继完成了《丁玲文集》一至六卷的校勘、七至十卷的编辑和校勘工作;编辑出版了丁玲延安作品集《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陈明书信集《书语》;撰写出版了《我说丁玲》《我与丁玲五十年》等作品。
陈明同志参加革命至今已八十余年,他一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光明磊落,正派廉洁,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革命信仰始终坚定不移,他热心公益事业,善于联系群众,乐于助人,表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陈明同志永垂不朽!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第二延安•丁玲与张家口”学术研讨会在涿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