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3期

不辞长作武陵人
[返回]不辞长作武陵人
——第十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作家少一访谈录
□程小路
记者:程小路(《中国新闻报》记者)
受访:少一(“骏马奖”获奖者)
时间:2024 年 8 月 16 日上午
问:刘老师,您好。我是《中国新闻报》 记者,首先祝贺您获得第十三届少数民族文学 创作“骏马奖”,真替您感到高兴。
答:获奖本是件很小众的事情,但经过你 的采访报道会传播得更广,所以,你才是放大 喜悦的人。我首先感谢你,感谢《中国新闻 报》。
问:我们先简单聊聊“骏马奖”?
答: “骏马奖”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简称“骏马 奖”),于 1981 年创立,每四年评选一次,是 由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 办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国家级文学奖,它与茅盾 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 列为中国作家协会四大全国性文学奖项。
问:我查阅资料,您这次获奖的《月光紧 追不舍》是第三本书,先介绍一下您的著作?
答:此前,我出版了《看得见的声音》和 《绝招》两部中短篇小说集, 《看得见的声音》 是 2018 年 6 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绝招》 2018 年入选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 书,于 2019 年 6 月也是作家出版社出版。
问:这次获奖的《月光紧追不舍》呢?
答: 《月光紧追不舍》是我的第三部小说 集,于 2023 年初由湖南省作协策划,并组织专 家评审、改稿,最后由《芙蓉》杂志社编辑、 湖南文艺出版社于 2023 年 12 月出版,全书 26 万多字,收录了我近年来创作发表的 15 部短篇 小说,可以说都是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代 表了我到目前为止文学创作的最好水平。
问:我们了解到,你是长期从事公安宣传 工作的,怎么突然转向写小说,而且出手不凡?
答:一个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当生活 积累和素材达到一定份上的时候,就不会满足 于宣传层面的写作,而会产生一种向更深层次 书写的冲动和欲望。这大概也是每个写作者共 有的心态。另外,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希望 留下属于自己灵魂的文字,经营自己的精神世 界。说到底,还是生活向我发出的文学召唤。
问:说说“处女作”吧?
答:还真有故事,只是有点长,你有耐心?
问:生动的故事谁都爱听。
答:我文学创作的准确时间是 2011 年国庆 假期。我一连写下三个小中篇,在没有任何文 学资源的情况下,按照公共邮箱分别投给全国 有名的大型文学期刊,有种不知者无畏的莽撞 和勇气。
问:哈,上手就是中篇,还投名刊,很有 自信的。
答:我当时这么想,自己年纪不小了,半 道上出家改写小说,不尽快闹出点动静不行。 于是,写就写中篇,投就投大刊。那时候,对 文学界的事两眼一抹黑,胆子真是天大。
问:运气也一定不错。
答:稿子投出去后,我隔三岔五关注邮 箱,均石沉大海。大半年后, 我也懒得去看了, 料定自己不是搞文学的料。时隔一年以后,到 2012 年国庆节前后,具体时间我记不住了, 突然有一个电话打给我,我一看归属地是“北 京”,以为碰到了骗子,想都没想直接挂掉。 稍后,又有一个座机电话打进来,区号“010”, 北京的。这个电话我必须得接,因为那时候我 大女儿正在北京上大学,我担心她有事找我。
问:是吗?有故事了。
答:电话是时任《当代》杂志的副主编周 昌义老师打来的,他问我是不是给刊物投过稿, 我说投过。他又问, 你投稿后再不关注邮箱吗? 我还没想好怎么回答他,他说了句“你看邮箱 后再说吧”,就把电话挂了。我回头看邮箱, 他大概一个多月前给了回复,说稿子可用,提 出了三条修改意见。我当时办公用的是一台老 掉牙的“新蓝”牌电脑,网速慢,我在处理海 量垃圾信息时,跟赵本山一样,手一哆嗦竟然 把周老师的修改意见给删了,当时真是悔恨得 牙痒痒。又过了一个月,周老师在邮箱里催稿, 问我稿子改好没有,杂志等着用。我无奈之下 耍了个小聪明,一个字没改将原稿发过去,再 不管它,一切听天由命。我想,大概率这事歇 菜了,我的文运不佳,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问:比小说还好玩,后来呢?
答:这里还有个小插曲。2012 年底,有朋 友去省作协办事,要我帮他开车。他办事我没 事,就在作协办公楼溜达,无意间走进《湖南 文学》编辑部,看到了易清华老师。我们是多 年的朋友,他早先供职于省公安厅的《当代警 察》杂志,后来调到作协再无联系。他问我写
不写小说,说我文笔好,不写小说可惜了。我 就把给《当代》投稿的经过说给他听。我们共 同的判断是那篇小说《当代》不会用了。易老 师要我把小说交给《湖南文学》, 他负责处理。 时间到了 2013 年 2 月,春节上班没多久,我正 在湖北五峰县大山上配合央视吴编导做节目, 突然接到易清华老师的电话,说中篇小说《凌 晨脱逃》发了《湖南文学》第 3 期头条。我想 起自己处女作的前世今生,总觉得与周昌义老 师的肯定与鼓励分不开,出于礼貌,我给北京 的周老师发去一条感谢短信。他很快恢复:《当 代》第 2 期出来了,自己买杂志去看。就这样, 我的处女作阴差阳错发了个重稿。这个小说后 来被《中篇小说选刊》和广东的《作品精选》 等多家刊物转载。
问:另两个中篇命运如何?
答:都发表了。《该死的脚印》发《芙蓉》 2013 年第 3 期。《貌似约定》发《创作与评论》 2014 年第 4 期,这家杂志现在改名为《湘江文 艺》。
问:在文学领域和影视圈, “警察故事” 一向是创作的富矿。外界可以想见,真实案件 本身自带“戏剧冲突”,而且“人设”鲜明, 稍作艺术加工,就是一个悬疑故事——而从《月 光紧追不舍》和《凌晨脱逃》来看,您志不在 此,比起“侦破案件 / 解开谜题”,您更属意 于揭开“案件 / 冲突”背后的世情, 比如基层 警察群体作为普通人的困境,或者矛盾的表象 之下、深层的社会原因。从《凌晨脱逃》到《月 光紧追不舍》,从事文学创作十余年,从警察 或作家两个身份的视角,您觉得“世情”有明 显的变化吗?而对于如何去写、写什么,您认 为自己有明显的创作转向吗?
答:我理解,你所说的“世情”既涉及人
们对人民警察这一群体的社会认知,又涉及公 安工作的社会环境。毫无疑问,无论从警察 职业的特殊性,还是人民群众的关注度来说, 警察都带有某种神秘性,也就是你提到的“人 设”。人们通过媒体宣传所了解的警察也加深 了这样的认知。当然,时代呼唤英雄,社会需 要正确的精神引领。但我作为警营中人,同时 又是一名作家,几十年如一日和同事们工作、 生活在一起,知道他们的生活日常和喜怒哀乐。 时代在变,人民警察面临的工作重点、难点也 在发生着变化。在和平年代,大案要案的侦破 仍然很重要,但它不是人民警察工作的全部和 主流。他们每天面对的还是那些与时俱进的服 务性工作。那么,作为一名在场者、知情者, 我有必要向读者朋友传达真实可靠的认知信息, 以本色的人物形象还原人民警察的真实面目。 所以,我在从事公安文学创作的时候,力图走 近人物内心,探索他们精神世界里那些被遮蔽 的人性幽微,歌吟他们的高尚情怀。他们来自 常人,又非比常人。我首先把他们当普通人写, 再把他们当警察写,在写出他们和普通人相同 的同时,更写出他们的不同凡响。
问:还是延续上一问,您在《月光紧追不 舍》创作谈里提到:“近些年来,我对自己的 文学创作有一个定位:紧紧围绕国家脱贫攻坚 战略和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将主人公的活动 场域锚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区……”(文 章 来 源:https://mp.weixin.qq.com/s/Zi2Ts- WFpoiHUs_FLf0_6A)创作主题紧跟时代好理解, 至于“锚定武陵山区”,这是出于何种考量?
答:我从两个方面回答问题。
首先,武陵山区位于湖南、湖北、贵州、 重庆三省一市的边境交汇之处,是我国土家族 的最大聚居地。我的家乡属于武陵山区一隅, 是典型的老少边地区,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 作为一名土家族作家,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既 是我的文学原乡,也是我的精神家园。我书写 和歌吟这里是对文学的凝望,也是民族精神的 寻根。
另外,文学来源于生活,这是现实主义文 学创作的本质属性。文学也拒绝同质化书写, 追求艺术的独特与超越。当作家见多了城市的 喧嚣与浮华,当读者见多了被不断重构的文学、 影视作品以后,人们会期待庸常生活中有一种 新的发现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陵山 区无疑是一片肥沃的文学土壤,它珍藏着鲜活 的文学资源。我书写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 事,是寻找文学的源头活水,也期待能带给读 者朋友一些新的感受。
问:您的文学创作走的是现实主义路子, 能谈谈您的这种选择吗?
答:这是根据我从小接受的文学熏陶和个 人的文学审美而做出的选择。我的家乡是地处 湘鄂交界的石门县罗坪乡,由于交通闭塞和环 境恶劣,从小接受的文学教育大多来自民间文 学和老辈人的口口相传,带着鲜明的地方记忆 和民族特色。后来零星读到的文学作品也是流 传下来的中国古典文学,而且很不完整。所以, 我受到的文学教育先天不足,后天有限。从个 人来说,我悟性不高,是个缺乏想象力的人, 初学写作,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熟知的人 事,只能匍匐在大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同时,我也认为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的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与创新,讲 述中国故事,讲好本民族的故事,是我的职责 所在,也是优势所在,我没有理由回避。
问:我看到有媒体评论说,您是个会讲故
事的人,能给我们分享这方面的体会?
答:我是主张小说要讲故事的,因为有故 事才好安排情节,有情节才有细节推动,细节 需要设定人物。当然,故事不等于小说,文学 要做的是打破故事的线性叙事,把人物始终置 于故事舞台的中央,从而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 表达创作的主题。也有一种文学观是反故事的, 那样的小说我写不来,也就不做置评。
问:常德石门生活着多个民族。您现在是 常德市作协副主席,当地作协的工作是否有涉 及民族文学相关的内容? (例如有培养民族作 家、鼓励民族文学创作等举措吗?不仅限于由 作协推出的,有其他官方机构推出的,若有, 也请谈一谈。)
答:我们湖南省从省作协到市、县都有培 养民族作家、鼓励民族文学创作的传统和举措。 去年 9 月,省作协和中国作协在毛泽东文学院 举办了第一届西藏作家班、湖南省首届少数民 族作家班,今年 4 月,又举办了第二届,而且 吸收了新疆学员。常德市文联出台有《常德原 创文艺奖奖励办法》,已连续举办八届。石门 县是常德市少数民族大县,土家族的人口占比 为 57.7%。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对发表在公开文 学刊物的作家作品有配套奖励措施,并长期坚 持。我们一个山区县有中国作协会员 8 名。
问:这次获奖以后,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或者说,有什么值得跟读者朋友交流的心得和 体会。
答:我想说的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 真读书,勤勤恳恳写作。做人是挣钱,读书是 存钱,写作才是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