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期

论丁玲文学中“性暴力受害者”这一女性形象
[返回]论丁玲文学中“性暴力受害者”这一女性形象--比较《新的信念》与《我在霞村的时候》
1. 先行研究概观——多样的视点
《新的信念》(1939 年 , 以下简称 《信 念》)和《我在霞村的时候》(1941 , 以下简称 《霞村》)两篇小说的创作 ,可以说是在经历 了左翼时期和软禁时期 , 直面中 日战争之 时 , 国家民族危亡之际 ,丁玲心中尘封已久 的性别意识又再次复苏了 。起初 ,读这两篇 小说时 ,最震惊的莫过于 ,沦为性暴力受害 者这一相同的境遇之后 , 两位女主人公的 命运“落差”竟是如此之大?
有关于两部小说中产生的“落差”的原 因 , 日本学者江上幸子教授的阐释非常具 有代表性 。她说:“《信念》时期的丁玲把抗 日作为最优先考虑的课题 , 并寄期望于大 众立足于抗 日 中所产生的意识变革 。然而 , 到了 1941 年《霞村》时期 ,丁玲内心的认识 发生了改变 , 伴随着一开始的乐观心境而 生的危机感 ,不仅在丁玲一个人身上 ,在整 个解放区都能看到”。 当然 ,诚如江上教授 所说 , 对当时政治状况的认识上所产生的 变化 , 是决定作家丁玲的创作意图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 ,通过两部小说中的
同样遭受性暴力的境遇之后两个女主人公 身上迥然不同的命运安排 , 究竟投射了丁 玲自己怎样的意识变化过程 。再如 , 同样作 为性暴力受害者 , 在两部小说两位女性却 遭到了周围群众截然不同的对待的这一情 节设定 ,作者丁玲究竟要传达怎样的讯息? 有关于这一问题 ,先行研究[1] 中并未涉及 。 因此 ,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的构造 ,主要涉 及人物的描写方式 ,情节的设定 ,高潮的设 定以及主题的烘托方法这四个方面的分析 来对创作时间仅 2 年之差的两部作品做一 比较 , 最终以对各自故事构成方式上的必 然性的说明来作为对丁玲文学深邃性的又 一阐释 。
2. 性暴力受害者这一女性形象的设 置
2●1 设置上的共同点
与早期作品相比 , 农民这一形象在丁 玲后期的作品中被更多的描写 。因为 ,较少 有与农民接触的经历 , 所以丁玲早期作品 中的农民形象的创作更多是源自作者自身 的构想 。而且 ,在 1931 年创作的《田家冲》
这一作品中的对于农村的描写 , 丁玲自己 也说 "把农村描写得太美了”[2]。而到达苏区 后 , 因为革命的需要丁玲有意识的要深入 到群众中去 。在与群众的接触过程中获得 了很多的素材 ,所以 36 年以后的作品中的 农民形象大多是以现实人物为原型创作 的 。从 39 年的《信念》开始 ,丁玲不再局限 于农村女性的创作 , 更是将视线投向了战 争性暴力受害者这一特殊的女性群体 。两 年后 ,更是以同样的素材创作了《霞村》。
2●2 设置上的不同点
2.2.1 「老妪.保守」VS「少女●开放」
《信念》 中的陈老太婆是个 57 岁的中 老年妇女 , 有关于她个人的情况文中并未 多加描述 。但是从她的年龄以及生活在山 西省农村这一封建 , 保守的生活环境可以 看出 , 与战时性暴力受害者的生活环境以 及生活状态[3] 中提及的战时性暴力受害者 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态无显著区别 。再 就是 , 遭受性暴力后回到村子里曾一度出 现精神异常等一系列的线索表明: 丁玲原 意就是把陈老太婆塑造成淳朴 , 普通的农 村老太太 。《霞村》里同样是农村出身的贞 贞却是与陈老太婆截然不同的形象 。她是 一个 18 岁的花季少女 ,上过学 ,羡慕南方 女人读过书 。村民的流言可知她以前和夏 大宝交往过 , 曾经打算要私奔 ,想过要当修 女等等 。贞贞的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 ,在文 中被丁玲不吝笔墨的描写。这里可以看出 , 丁玲不甘心让贞贞平凡下去 , 而意在将其 打造成封建世俗的“叛逆者”。开放的贞贞 为战时提供了一个新的女性形象的同时 , 和陈老太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再就是 ,将这两个女性设定为[老妪]和 [少女] ,也是丁玲的有意之为 。陈老太婆本 是人妻 ,在遭受性暴力时已非处女 。而贞贞 尚未婚嫁 , 这里我们对照性地将她理解为 是处女 。在中国的传统贞操观念里 , 同是被
敌方男性侵犯 , 已是人妻的陈老太婆并非 真正意义上的“失贞”。而未婚的贞贞显然 被判定为失去贞操的女子 , 更加的难以被 原谅 。在此我们也可以说对“失贞”判断基 准的微妙设置 , 则产生了对后面两位女性 的不同境遇埋下伏笔的效果 。
2.2.2「病态」VS「健康」
陈老太婆从敌军军营回来时 , 首先外 观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且性格也发生突 变 。以前少言寡语的她 ,现在一遍又一遍的 讲述自己在军营中见到的凄惨景象和自己 所受到的性暴力 , 她企望通过这样的方式 以求得内心的安逸 。近似于神经质的陈老 太婆 ,不仅身体上伤痕累累 ,心灵上也是千 疮百孔 。在陈老太婆身上所起的种种变化 , 是与遭受敌人身心蹂躏的性暴力受害者的 形象[4]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 ,在日军军营里 “干”了一年多 ,身染性病的贞贞 ,却完全看 不出身体有病 。而且 ,对于自己在日军军营 遭受的种种她只字不提 , 面对周围的流言 蜚语她异常的冷静 , 毫无向周围人辩解之 意 ,始终保持“沉默”。 因此 ,与陈老太婆那 样的一个“合理的”性暴力受害者形象相比 照 ,贞贞这样一个“太健康 ”的受害者形象 反倒是显得太不合理 。
因此 ,我们可以说 ,[老妪 ,保守 ,病态] 的陈老太婆 ,与[少女 ,开放 ,健康]的贞贞这 两位女主人公在形象设定上的巨大落差的 设定 ,反映了作家丁玲意识变革的轨迹 。即 创作陈老太婆的 39 年 ,丁玲开始有意识地 关注这批战争性暴力受害者的女性群体 了 。但是 ,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定位局限在 一般的 , 普遍意义的劳苦大众 。而到了40 年代 ,随着在苏区的深入 ,丁玲内心有了一 个由一开始的充满革命热情到开始冷静考 虑苏区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这样一个转变过 程 。且 ,在心中被尘封很久的性别意识也在 这一时期强劲复苏 , 使得丁玲以敏锐的目
光注意到了更特殊 ,更边缘的女性群体。因 此 ,可以说 ,把贞贞的登场看作是这一时期 丁玲创作意识变革中的“普遍性 ”到“特殊 性”的轨迹变化坐标 。
2●3 截然不同的境遇
被 日 本兵糟蹋的两个遭遇相同的女 性 ,所受到周遭待遇却是截然不同的。在纠 其原因的同时 ,笔者认为两村村民的“受害 体验”是个重要因素 。
《信念》中的西柳村 ,从敌军军营归来 的唯一生还者——陈老太婆的嘴里 , 大家 得知里面的情况以及自己亲友的消息 。陈 老太婆作为一个讲述者 , 她的讲述这一行 为贯穿了整个故事 。而其他的登场人物都 是听众 。陈老太婆的讲述是村民在体验到 战争创伤后 ,探知亲友消息的唯一手段 ,也 是他们慰藉自己心灵的一剂良药 。通过陈 老太婆“恐怖 ”的叙述方式 ,让他们的心灵 被鞭答 ,痛苦让他们在内心中产生了共鸣 。 正因为村民中形成了一种同仇敌汽的共 鸣 ,随着陈老太婆的讲述 ,大家在她的身上 看到了自 己亲友的影子 , 把她的痛苦看成 是自己亲友的痛苦 , 于是对她的遭遇也越 发的同情 。而村民们心中形成了对日本鬼 子不共戴天的仇恨 。
与此相对《霞村》中 ,真正意义上的受 害者只有贞贞一家 。 因此对于其他村民来 说 , 战争带来的切肤之痛只是贞贞一家的 事情 ,是别人家的事情 , 自 己并未真正切切 地感受到 。对于贞贞为什么会成为女间谍 的他们也不关心 , 让他们称亢奋状态关心 的事就只有一件 , 那就是贞贞跟日本鬼子 “ 睡”了 。他们更是将贞贞在日军军营里的 情况任意揣测 , 并添油加醋地在村子里到 处散播贞贞的谣言 。而村子里的妇女们更 是因为贞贞的存在“才发生对自己的崇敬 , 才看出自己的圣洁来 , 因为自己没有被敌 人强奸而骄傲了 ”(《霞村》,204 页) 。 所
以 ,可以说在《霞村》的村民之间 ,难以形成 像《信念》村民那样一致对敌的共鸣是理所 当然的。
而上述两篇小说中两村村民的被害体 验以及主人公遭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的情 节设置 , 纠其原因还得回归到作家丁玲自 身的经历 。《信念》中描写到的村民全体的 被害体验是基于 37 年中 日 战争爆发后国 人受尽战争苦难这一历史背景 , 是战时中 国人的真实写照 。而这种战时体验 ,无论是 对当时的苏区还是国统区来说是共通的体 验 。而 33 年—36 年在南京被软禁三年的 经历却是当时在苏区谁都没有过的 , 丁玲 个人的“特殊”经历 。丁玲的这个被软禁的 “个体”经历与《霞村》中别人都跑出来了只 有自己落入了火坑的 , 由一个受害者最后 成为女间谍的贞贞的遭遇却是如此的雷 同 。再就是 ,40 年南京软禁的历史被再度 翻出遭到声讨的丁玲在苏区被疏离 。所以 说 , 贞 贞 作 为 女 人 这 一 性 别 特 有 的 苦 痛——牺牲者却得不到他人的同情 , 被误 解被指责等等的苦痛与丁玲自身的痛苦是 共通的 。因此 ,小说中 ,被孤立 ,被排挤的贞 贞这一形象 , 暗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非难 和排挤的丁玲内心的真实写照 。所以可以 说 , 这两部小说不同的受害体验这一情节 设置与丁玲自身的遭遇是息息相关的。
3●3 从高潮的设定看:谁是敌人?
这里从小说中高潮情节的设置来考察 两篇小说中不同侧重点体现出来的丁玲的 意识变化轨迹 。
3●3●1 反复性的行为——讲述
《信念》中陈老太婆每讲述一次日本兵 的暴行 ,都会迎来一次高潮 。随着她不断升 级的讲述 ,小说中高潮不断重复出现 。可以 说由陈老太婆的讲述带来的高潮的小说里 始终充斥的只是中国对日本 , 抑或是中国 人对 日本人这样的国家民族间的对立关
系 。 因此 ,可以说在《信念》中 ,显而易见对 村民们来说日本兵是敌人 , 并且是唯一的 敌人 。
3●3●2 戏剧性的行为—拒为人妻
与此相对《霞村》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 众人对贞贞逼婚的场景迎来了《霞村》的高 潮 。这里笔者想说 ,这是丁玲别有用意的设 置 。也就是说 ,在与《信念》同样的国家民族 之下还隐藏着另一重矛盾 。那是存在于贞 贞和霞村村民之间的紧张感 。失贞的贞贞 回到村里不仅被周围人排挤 , 连至亲都为 贞贞的存在而感到耻辱 。流言一经传开 ,原 本谈妥的婚事也告吹了 , 贞贞宛若被世间 抛弃 。这时 , 曾经的恋人夏大海宝却不在乎 流言向贞贞提了亲 。夏大宝的提亲对于贞 贞的父母来说宛若溺水的人抓到一根救命 稻草 , 只要能把女儿打发掉他们就谢天谢 地了 。对于男权社会的女性来说 ,最佳的归 宿始终被认为是嫁作人妻 , 那也是为了死 后牌位能有个供奉之地的一种可悲的想 法 。 同时男权社会的女性最大的愿望也是 能通过婚姻关系确保自己死后能有个供奉 牌位之地 。因此这种时候 , 出 自于夏大宝的 能给予贞贞“妻位 ”的举动 ,让贞贞的父母 欣喜若狂 。且不管夏大宝是否还爱着贞贞 , 也不管那是对贞贞的同情 , 甚至是施舍与 否 , 贞贞的父母内心狂喜的准备把女儿交 给这个男人(《霞村》、201 页)。但对于这份 爱的告白 ,贞贞不但没有感激涕零地接受 , 甚至表现出一种不屑的态度 , 这一行为彻 底惹火了村民们 。 同时这一让大家意料不 到的贞贞的反应 , 再一次将她自己置身于 众矢之的 。而关于贞贞拒婚的理由 ,有先行 研究分析说是 “碍于舆论不能和夏大宝结 婚 ,这是贞贞一生的遗憾”[5] ,在此笔者不能 苟同 。通过“我”与贞贞的对话我们可以了 解贞贞心里不能对旁人言的秘密 。从贞贞 的话中可知 , 对于自己的失贞并不像她外
表上表现出来的那样洒脱 。也就是说 ,在贞 贞心里因为失贞 , 自己已非昔日的自己 ,不 能否认她心里确有配不上夏大宝的想法 , 但是这就不仅仅是“遗憾”的心情 。曾经 ,她 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要与他私奔 , 但这份 真情却被这个胆小的男人所辜负 。所以贞 贞死心了 ,一心出家 ,不想却落入日本兵的 手里 ,掉进地狱 。如果要追究贞贞悲剧的罪 魁祸首 ,那夏大宝是难辞其咎的 。而且 ,现 在的他的告白中所参杂的感情也决不会像 以前那样纯粹了 , 这些贞贞也都心知肚明 吧 。在他的感情里比起爱情来说同情或是 内疚的感情成分更多吧 。不仅如此 , 以前穷 苦且胆小的他 ,现在成了自卫队的小排长 。 在以前的恋人贞贞面前 , 不能说是自信满 满 ,也应当有一些优越感吧 。这个自以为是 的男人妄想扮演救贞贞于水火的英雄 。但 熟知贞贞也不是逆来顺受的传统女性 ,她 的自尊心不允许自己接受别人的怜悯和同 情 。因此贞贞拒绝了嫁做人妻 ,而选择了一 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但是她的决定却激怒 了周围人 。在这个“不贞”的贞贞面前 ,村民 们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在这个小小的霞村 , 在处于“强者 ”地位的村民们中 ,被孤立的 贞贞渐渐被置于“弱者”的地位 。而热衷于 撮合贞贞和夏大宝婚事的村民们的行为其 实还可以看作是 , 经由他们这些道德裁判 官失贞的贞贞被允许可以继续苟活 。而无 视自己好意的贞贞的行为让他们的 “权威 感”失效才是他们被激怒的原因吧 。 更有 甚者 , 数次被逼婚的经历让贞贞的精神不 堪受其扰 , 连夏大宝都叹息道:“还不如让 鬼子抓了去好”。然而这层层的重压终于让 贞贞戏剧性的爆发了 , 同时也迎来了这篇 小说的高潮 。 陷入疯狂的贞贞 “把脸藏在 一头纷乱的长发里 , 望得见两颗狰狰的眼 睛从里边望着众人…(笔者略)…她像一个 被困的 野兽 , 她 像 一 个 复 仇 的 女 神 ”。
(《霞村》、206 页) 。尤其讽刺的是面对日本 兵尚未如此 , 面对自己的同胞却表现出如 此的仇恨 。这里我们可以说比起蹂躏自己 身体的日本兵 , 数次在精神上实施冷暴力 的村民们更算得上是贞贞的敌人
在这篇小说里 , 丁玲采用了战时受到 日本兵一次性侵害的贞贞 , 在回到村子后 遭受到的“性的二次受害”这一女性身体被 束缚的特殊视点 。而 必须直视“性的二次 受害 ”这一主张正是这个作品里蕴含的深 远主题 。 因此 ,抗战时期创作的《霞村》里 , 除了宣扬民族大义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政 治目的之外 , 还隐藏着对性暴力受害女性 和像霞村那样的中国传统社会根深蒂固的 封建家父长制思想的这一对立关系的考察 目的 。1940 年开始冷静思考延安社会的现 实问题这样一个丁玲意识形态的变化可窥 知 ,她在两篇小说上放置了不同的侧重点 。 再就是 ,变革人们在抗战中落后的意识 ,再 将这一意识与以女性为代表的弱者解放联 系在一起并加以拷问 。
本文选取了“延安”这一关键词来捕捉 延安时期作家丁玲在创作两篇小说时的意 识变革的轨迹 。与丁玲自身的经历息息相 关而产生的创作上的意识变革 , 也是两篇 小说创作上落差产生的重要原因 。 同时本
文还指出从“陈老太婆 ”到“贞贞 ”, 即女主 人公形象上的巨大的落差是丁玲创作由 “迎合普遍性”到“聚焦特殊性”的巨大转变 的象征 。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师)
参考文献:
[1]与本论文探讨客体 , 即有关于两篇小说比 较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先行研究如下 。常彬<丁 玲:最后的坚持与最终的放弃>《中国女性文学话 语流变 1898—1949》(人民出版社 、2007 年):354~ 396 。江上幸子<落伍①烙印状氵①再生击求如τ —「淚眼模糊中的信念」匕「我 在霞 村的 時候 」> 《护茶①水大学中国文学会報》7 号 (1988 年): 157~176 。金又,才圹<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小 考—排他的女関係>《野草》(中国文艺研究会)68 号 、2001 年):27~38 等 。
[2]丁玲<我的創作生活>《丁玲全集》7(河北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4~17。
[3]详述见:秋山洋子《戰争与性別—— 日 本 視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 , 石田米 子 . 内 田知行編 《黄土①村①性暴力—大娘大方 ①戰争仗終打氵女、—》(創土社 、2004 年)等 。
[4]同上 。
[5]李彦萍《中国現当代女作家研究》中国文 聯出版社(2008 年 、48 頁)。
1. 先行研究概观——多样的视点
《新的信念》(1939 年 , 以下简称 《信 念》)和《我在霞村的时候》(1941 , 以下简称 《霞村》)两篇小说的创作 ,可以说是在经历 了左翼时期和软禁时期 , 直面中 日战争之 时 , 国家民族危亡之际 ,丁玲心中尘封已久 的性别意识又再次复苏了 。起初 ,读这两篇 小说时 ,最震惊的莫过于 ,沦为性暴力受害 者这一相同的境遇之后 , 两位女主人公的 命运“落差”竟是如此之大?
有关于两部小说中产生的“落差”的原 因 , 日本学者江上幸子教授的阐释非常具 有代表性 。她说:“《信念》时期的丁玲把抗 日作为最优先考虑的课题 , 并寄期望于大 众立足于抗 日 中所产生的意识变革 。然而 , 到了 1941 年《霞村》时期 ,丁玲内心的认识 发生了改变 , 伴随着一开始的乐观心境而 生的危机感 ,不仅在丁玲一个人身上 ,在整 个解放区都能看到”。 当然 ,诚如江上教授 所说 , 对当时政治状况的认识上所产生的 变化 , 是决定作家丁玲的创作意图的一个 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是 ,通过两部小说中的
同样遭受性暴力的境遇之后两个女主人公 身上迥然不同的命运安排 , 究竟投射了丁 玲自己怎样的意识变化过程 。再如 , 同样作 为性暴力受害者 , 在两部小说两位女性却 遭到了周围群众截然不同的对待的这一情 节设定 ,作者丁玲究竟要传达怎样的讯息? 有关于这一问题 ,先行研究[1] 中并未涉及 。 因此 ,本文通过对两篇小说的构造 ,主要涉 及人物的描写方式 ,情节的设定 ,高潮的设 定以及主题的烘托方法这四个方面的分析 来对创作时间仅 2 年之差的两部作品做一 比较 , 最终以对各自故事构成方式上的必 然性的说明来作为对丁玲文学深邃性的又 一阐释 。
2. 性暴力受害者这一女性形象的设 置
2●1 设置上的共同点
与早期作品相比 , 农民这一形象在丁 玲后期的作品中被更多的描写 。因为 ,较少 有与农民接触的经历 , 所以丁玲早期作品 中的农民形象的创作更多是源自作者自身 的构想 。而且 ,在 1931 年创作的《田家冲》
这一作品中的对于农村的描写 , 丁玲自己 也说 "把农村描写得太美了”[2]。而到达苏区 后 , 因为革命的需要丁玲有意识的要深入 到群众中去 。在与群众的接触过程中获得 了很多的素材 ,所以 36 年以后的作品中的 农民形象大多是以现实人物为原型创作 的 。从 39 年的《信念》开始 ,丁玲不再局限 于农村女性的创作 , 更是将视线投向了战 争性暴力受害者这一特殊的女性群体 。两 年后 ,更是以同样的素材创作了《霞村》。
2●2 设置上的不同点
2.2.1 「老妪.保守」VS「少女●开放」
《信念》 中的陈老太婆是个 57 岁的中 老年妇女 , 有关于她个人的情况文中并未 多加描述 。但是从她的年龄以及生活在山 西省农村这一封建 , 保守的生活环境可以 看出 , 与战时性暴力受害者的生活环境以 及生活状态[3] 中提及的战时性暴力受害者 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状态无显著区别 。再 就是 , 遭受性暴力后回到村子里曾一度出 现精神异常等一系列的线索表明: 丁玲原 意就是把陈老太婆塑造成淳朴 , 普通的农 村老太太 。《霞村》里同样是农村出身的贞 贞却是与陈老太婆截然不同的形象 。她是 一个 18 岁的花季少女 ,上过学 ,羡慕南方 女人读过书 。村民的流言可知她以前和夏 大宝交往过 , 曾经打算要私奔 ,想过要当修 女等等 。贞贞的这些离经叛道的行为 ,在文 中被丁玲不吝笔墨的描写。这里可以看出 , 丁玲不甘心让贞贞平凡下去 , 而意在将其 打造成封建世俗的“叛逆者”。开放的贞贞 为战时提供了一个新的女性形象的同时 , 和陈老太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再就是 ,将这两个女性设定为[老妪]和 [少女] ,也是丁玲的有意之为 。陈老太婆本 是人妻 ,在遭受性暴力时已非处女 。而贞贞 尚未婚嫁 , 这里我们对照性地将她理解为 是处女 。在中国的传统贞操观念里 , 同是被
敌方男性侵犯 , 已是人妻的陈老太婆并非 真正意义上的“失贞”。而未婚的贞贞显然 被判定为失去贞操的女子 , 更加的难以被 原谅 。在此我们也可以说对“失贞”判断基 准的微妙设置 , 则产生了对后面两位女性 的不同境遇埋下伏笔的效果 。
2.2.2「病态」VS「健康」
陈老太婆从敌军军营回来时 , 首先外 观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且性格也发生突 变 。以前少言寡语的她 ,现在一遍又一遍的 讲述自己在军营中见到的凄惨景象和自己 所受到的性暴力 , 她企望通过这样的方式 以求得内心的安逸 。近似于神经质的陈老 太婆 ,不仅身体上伤痕累累 ,心灵上也是千 疮百孔 。在陈老太婆身上所起的种种变化 , 是与遭受敌人身心蹂躏的性暴力受害者的 形象[4]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 ,在日军军营里 “干”了一年多 ,身染性病的贞贞 ,却完全看 不出身体有病 。而且 ,对于自己在日军军营 遭受的种种她只字不提 , 面对周围的流言 蜚语她异常的冷静 , 毫无向周围人辩解之 意 ,始终保持“沉默”。 因此 ,与陈老太婆那 样的一个“合理的”性暴力受害者形象相比 照 ,贞贞这样一个“太健康 ”的受害者形象 反倒是显得太不合理 。
因此 ,我们可以说 ,[老妪 ,保守 ,病态] 的陈老太婆 ,与[少女 ,开放 ,健康]的贞贞这 两位女主人公在形象设定上的巨大落差的 设定 ,反映了作家丁玲意识变革的轨迹 。即 创作陈老太婆的 39 年 ,丁玲开始有意识地 关注这批战争性暴力受害者的女性群体 了 。但是 ,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定位局限在 一般的 , 普遍意义的劳苦大众 。而到了40 年代 ,随着在苏区的深入 ,丁玲内心有了一 个由一开始的充满革命热情到开始冷静考 虑苏区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这样一个转变过 程 。且 ,在心中被尘封很久的性别意识也在 这一时期强劲复苏 , 使得丁玲以敏锐的目
光注意到了更特殊 ,更边缘的女性群体。因 此 ,可以说 ,把贞贞的登场看作是这一时期 丁玲创作意识变革中的“普遍性 ”到“特殊 性”的轨迹变化坐标 。
2●3 截然不同的境遇
被 日 本兵糟蹋的两个遭遇相同的女 性 ,所受到周遭待遇却是截然不同的。在纠 其原因的同时 ,笔者认为两村村民的“受害 体验”是个重要因素 。
《信念》中的西柳村 ,从敌军军营归来 的唯一生还者——陈老太婆的嘴里 , 大家 得知里面的情况以及自己亲友的消息 。陈 老太婆作为一个讲述者 , 她的讲述这一行 为贯穿了整个故事 。而其他的登场人物都 是听众 。陈老太婆的讲述是村民在体验到 战争创伤后 ,探知亲友消息的唯一手段 ,也 是他们慰藉自己心灵的一剂良药 。通过陈 老太婆“恐怖 ”的叙述方式 ,让他们的心灵 被鞭答 ,痛苦让他们在内心中产生了共鸣 。 正因为村民中形成了一种同仇敌汽的共 鸣 ,随着陈老太婆的讲述 ,大家在她的身上 看到了自 己亲友的影子 , 把她的痛苦看成 是自己亲友的痛苦 , 于是对她的遭遇也越 发的同情 。而村民们心中形成了对日本鬼 子不共戴天的仇恨 。
与此相对《霞村》中 ,真正意义上的受 害者只有贞贞一家 。 因此对于其他村民来 说 , 战争带来的切肤之痛只是贞贞一家的 事情 ,是别人家的事情 , 自 己并未真正切切 地感受到 。对于贞贞为什么会成为女间谍 的他们也不关心 , 让他们称亢奋状态关心 的事就只有一件 , 那就是贞贞跟日本鬼子 “ 睡”了 。他们更是将贞贞在日军军营里的 情况任意揣测 , 并添油加醋地在村子里到 处散播贞贞的谣言 。而村子里的妇女们更 是因为贞贞的存在“才发生对自己的崇敬 , 才看出自己的圣洁来 , 因为自己没有被敌 人强奸而骄傲了 ”(《霞村》,204 页) 。 所
以 ,可以说在《霞村》的村民之间 ,难以形成 像《信念》村民那样一致对敌的共鸣是理所 当然的。
而上述两篇小说中两村村民的被害体 验以及主人公遭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的情 节设置 , 纠其原因还得回归到作家丁玲自 身的经历 。《信念》中描写到的村民全体的 被害体验是基于 37 年中 日 战争爆发后国 人受尽战争苦难这一历史背景 , 是战时中 国人的真实写照 。而这种战时体验 ,无论是 对当时的苏区还是国统区来说是共通的体 验 。而 33 年—36 年在南京被软禁三年的 经历却是当时在苏区谁都没有过的 , 丁玲 个人的“特殊”经历 。丁玲的这个被软禁的 “个体”经历与《霞村》中别人都跑出来了只 有自己落入了火坑的 , 由一个受害者最后 成为女间谍的贞贞的遭遇却是如此的雷 同 。再就是 ,40 年南京软禁的历史被再度 翻出遭到声讨的丁玲在苏区被疏离 。所以 说 , 贞 贞 作 为 女 人 这 一 性 别 特 有 的 苦 痛——牺牲者却得不到他人的同情 , 被误 解被指责等等的苦痛与丁玲自身的痛苦是 共通的 。因此 ,小说中 ,被孤立 ,被排挤的贞 贞这一形象 , 暗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非难 和排挤的丁玲内心的真实写照 。所以可以 说 , 这两部小说不同的受害体验这一情节 设置与丁玲自身的遭遇是息息相关的。
3●3 从高潮的设定看:谁是敌人?
这里从小说中高潮情节的设置来考察 两篇小说中不同侧重点体现出来的丁玲的 意识变化轨迹 。
3●3●1 反复性的行为——讲述
《信念》中陈老太婆每讲述一次日本兵 的暴行 ,都会迎来一次高潮 。随着她不断升 级的讲述 ,小说中高潮不断重复出现 。可以 说由陈老太婆的讲述带来的高潮的小说里 始终充斥的只是中国对日本 , 抑或是中国 人对 日本人这样的国家民族间的对立关
系 。 因此 ,可以说在《信念》中 ,显而易见对 村民们来说日本兵是敌人 , 并且是唯一的 敌人 。
3●3●2 戏剧性的行为—拒为人妻
与此相对《霞村》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 众人对贞贞逼婚的场景迎来了《霞村》的高 潮 。这里笔者想说 ,这是丁玲别有用意的设 置 。也就是说 ,在与《信念》同样的国家民族 之下还隐藏着另一重矛盾 。那是存在于贞 贞和霞村村民之间的紧张感 。失贞的贞贞 回到村里不仅被周围人排挤 , 连至亲都为 贞贞的存在而感到耻辱 。流言一经传开 ,原 本谈妥的婚事也告吹了 , 贞贞宛若被世间 抛弃 。这时 , 曾经的恋人夏大海宝却不在乎 流言向贞贞提了亲 。夏大宝的提亲对于贞 贞的父母来说宛若溺水的人抓到一根救命 稻草 , 只要能把女儿打发掉他们就谢天谢 地了 。对于男权社会的女性来说 ,最佳的归 宿始终被认为是嫁作人妻 , 那也是为了死 后牌位能有个供奉之地的一种可悲的想 法 。 同时男权社会的女性最大的愿望也是 能通过婚姻关系确保自己死后能有个供奉 牌位之地 。因此这种时候 , 出 自于夏大宝的 能给予贞贞“妻位 ”的举动 ,让贞贞的父母 欣喜若狂 。且不管夏大宝是否还爱着贞贞 , 也不管那是对贞贞的同情 , 甚至是施舍与 否 , 贞贞的父母内心狂喜的准备把女儿交 给这个男人(《霞村》、201 页)。但对于这份 爱的告白 ,贞贞不但没有感激涕零地接受 , 甚至表现出一种不屑的态度 , 这一行为彻 底惹火了村民们 。 同时这一让大家意料不 到的贞贞的反应 , 再一次将她自己置身于 众矢之的 。而关于贞贞拒婚的理由 ,有先行 研究分析说是 “碍于舆论不能和夏大宝结 婚 ,这是贞贞一生的遗憾”[5] ,在此笔者不能 苟同 。通过“我”与贞贞的对话我们可以了 解贞贞心里不能对旁人言的秘密 。从贞贞 的话中可知 , 对于自己的失贞并不像她外
表上表现出来的那样洒脱 。也就是说 ,在贞 贞心里因为失贞 , 自己已非昔日的自己 ,不 能否认她心里确有配不上夏大宝的想法 , 但是这就不仅仅是“遗憾”的心情 。曾经 ,她 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要与他私奔 , 但这份 真情却被这个胆小的男人所辜负 。所以贞 贞死心了 ,一心出家 ,不想却落入日本兵的 手里 ,掉进地狱 。如果要追究贞贞悲剧的罪 魁祸首 ,那夏大宝是难辞其咎的 。而且 ,现 在的他的告白中所参杂的感情也决不会像 以前那样纯粹了 , 这些贞贞也都心知肚明 吧 。在他的感情里比起爱情来说同情或是 内疚的感情成分更多吧 。不仅如此 , 以前穷 苦且胆小的他 ,现在成了自卫队的小排长 。 在以前的恋人贞贞面前 , 不能说是自信满 满 ,也应当有一些优越感吧 。这个自以为是 的男人妄想扮演救贞贞于水火的英雄 。但 熟知贞贞也不是逆来顺受的传统女性 ,她 的自尊心不允许自己接受别人的怜悯和同 情 。因此贞贞拒绝了嫁做人妻 ,而选择了一 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但是她的决定却激怒 了周围人 。在这个“不贞”的贞贞面前 ,村民 们有着强烈的优越感 。在这个小小的霞村 , 在处于“强者 ”地位的村民们中 ,被孤立的 贞贞渐渐被置于“弱者”的地位 。而热衷于 撮合贞贞和夏大宝婚事的村民们的行为其 实还可以看作是 , 经由他们这些道德裁判 官失贞的贞贞被允许可以继续苟活 。而无 视自己好意的贞贞的行为让他们的 “权威 感”失效才是他们被激怒的原因吧 。 更有 甚者 , 数次被逼婚的经历让贞贞的精神不 堪受其扰 , 连夏大宝都叹息道:“还不如让 鬼子抓了去好”。然而这层层的重压终于让 贞贞戏剧性的爆发了 , 同时也迎来了这篇 小说的高潮 。 陷入疯狂的贞贞 “把脸藏在 一头纷乱的长发里 , 望得见两颗狰狰的眼 睛从里边望着众人…(笔者略)…她像一个 被困的 野兽 , 她 像 一 个 复 仇 的 女 神 ”。
(《霞村》、206 页) 。尤其讽刺的是面对日本 兵尚未如此 , 面对自己的同胞却表现出如 此的仇恨 。这里我们可以说比起蹂躏自己 身体的日本兵 , 数次在精神上实施冷暴力 的村民们更算得上是贞贞的敌人
在这篇小说里 , 丁玲采用了战时受到 日本兵一次性侵害的贞贞 , 在回到村子后 遭受到的“性的二次受害”这一女性身体被 束缚的特殊视点 。而 必须直视“性的二次 受害 ”这一主张正是这个作品里蕴含的深 远主题 。 因此 ,抗战时期创作的《霞村》里 , 除了宣扬民族大义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政 治目的之外 , 还隐藏着对性暴力受害女性 和像霞村那样的中国传统社会根深蒂固的 封建家父长制思想的这一对立关系的考察 目的 。1940 年开始冷静思考延安社会的现 实问题这样一个丁玲意识形态的变化可窥 知 ,她在两篇小说上放置了不同的侧重点 。 再就是 ,变革人们在抗战中落后的意识 ,再 将这一意识与以女性为代表的弱者解放联 系在一起并加以拷问 。
本文选取了“延安”这一关键词来捕捉 延安时期作家丁玲在创作两篇小说时的意 识变革的轨迹 。与丁玲自身的经历息息相 关而产生的创作上的意识变革 , 也是两篇 小说创作上落差产生的重要原因 。 同时本
文还指出从“陈老太婆 ”到“贞贞 ”, 即女主 人公形象上的巨大的落差是丁玲创作由 “迎合普遍性”到“聚焦特殊性”的巨大转变 的象征 。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教师)
参考文献:
[1]与本论文探讨客体 , 即有关于两篇小说比 较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先行研究如下 。常彬<丁 玲:最后的坚持与最终的放弃>《中国女性文学话 语流变 1898—1949》(人民出版社 、2007 年):354~ 396 。江上幸子<落伍①烙印状氵①再生击求如τ —「淚眼模糊中的信念」匕「我 在霞 村的 時候 」> 《护茶①水大学中国文学会報》7 号 (1988 年): 157~176 。金又,才圹<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小 考—排他的女関係>《野草》(中国文艺研究会)68 号 、2001 年):27~38 等 。
[2]丁玲<我的創作生活>《丁玲全集》7(河北 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14~17。
[3]详述见:秋山洋子《戰争与性別—— 日 本 視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 , 石田米 子 . 内 田知行編 《黄土①村①性暴力—大娘大方 ①戰争仗終打氵女、—》(創土社 、2004 年)等 。
[4]同上 。
[5]李彦萍《中国現当代女作家研究》中国文 聯出版社(2008 年 、4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