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1期

毛 泽 东 赠 丁 玲 诗 作 的 油 画 再 创 作
[返回]
毛 泽 东 赠 丁 玲 诗 作 的 油 画 再 创 作
姜 士 林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 ,风华正茂 ,浩然正 气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万户侯 ,肩负 为国为民的崇高使命 ,走上革命之路 。对怀 有同一志向的同学少年 、战友朋友 ,毛泽东 莫不精诚以待 ,备加鼓励 。上个世纪 20 年 代 ,尽管毛泽东自己经济拮据 ,但他还是尽 力资助怀有报国志向的年轻人出国留学 。 30 年代文坛骁将 、年轻的左翼女作家丁 玲 , 以其挑战旧制度 、旧文化的优秀作品而 闻名于世 ,她对旧思想旧文化的叛逆精神 、 勇猛不懈的战斗姿态 , 堪称左联时期的巾 帼女杰 , 当然也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
1933 年 5 月 , 丁玲在上海遭到国民党
特务绑架被软禁 。1936 年 9 月 18 日 ,在党 的援救下 , 丁玲逃离樊笼 ,直奔陕北苏区 。 11 月 12 日辗转抵达陕北保安 。保安当时 是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 。在毛泽东的支持 下 ,一到陕北 ,丁玲就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家 协会 ,担起主席一职 。随即又奔赴前线 ,写 有《彭德怀速写》等战地名篇 。丁玲所作所 为 ,深得毛泽东赞许 。丁玲赴前线不久 ,毛 泽东就挥毫赋词 ,赞扬丁玲 , 以资鼓励 。时 在 1936 年 12 月 。这是毛泽东赠给我国作 家仅有的一首词 。词云: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壁上红旗飘落照 , 西风漫卷孤城 。 保安人物一时新 。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
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 阵图开向陇山东 。
昨天文小姐 ,今 日 武将军 。
在词中 , 毛泽东肯定了丁玲是冲出国 民党统治区的“ 出牢人 ”,又赞扬她是踏进 偏僻“孤城 ”——保安的新人物 ,称赞她“纤 笔一枝”好似“三千毛瑟精兵 ”,这既是赞誉 她的才智 , 又是对她在新文化运动中表率 作用的肯定 。“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文 采洋溢的诗句 , 对丁玲从国统区踏进革命 营垒的这段不平凡的经历 , 做了艺术化的 概括和褒扬 。
建国以后 ,尽管丁玲陷入冤狱 21 年之 久 ,但她的作品 ,她的不平凡的革命经历 , 依然在知识界 ,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丁 玲被平反后 ,广大群众热烈拥护 。当毛泽东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公开发表后 ,更受到 广泛传诵 。著名老一辈艺术家侯一民和邓 澍、张祖英根据毛泽东这首词 ,分别创作的 油画《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成为一 组联画 ,完美地表达了毛泽东的词意 , 同时 讴歌了丁玲革命青春的灿烂 。
油画《昨天文小姐》中的丁玲形象 ,概 括地展现了上世纪 30 年代丁玲在上海时 稳健机敏又敢于向封建主义和一切黑暗势 力宣战的朝气勃发的战斗姿态 。丁玲出生 于官僚地主家庭 ,但受“五四”思潮的影响 , 她在中学时就对旧文化旧制度产生了反叛 意识 。20 年代 ,“长沙岳云中学是湖南最好 的一所男子中学 ,湖南一直实行男女分校 。 在五四运动反封建的浪潮下 ,丁玲 、杨开慧 等六名女生破除陈俗 ,进入岳云中学 ,成为 湖南之创举 。”(据罗光达 、蒋祖林编 《丁 玲》, 辽宁美术出版社 , 1993 年 12 月版) 1923 年丁玲进入了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 学中文系学习 ,其时 ,邓中夏 、瞿秋白等共 产党人都在该校任教 , 丁玲更受到了新文 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 1925 年 ,她 与左翼青年作家胡也频结为伴侣 , 两人并 肩为新文化而战 。在胡也频的支持下 , 1927 年 , 丁玲发表了小说《莎菲女士的 日记》等 作品 , 对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的残酷冷漠 进行了批判 ,在文坛引起了热烈反响 。1930 年丁玲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胡也频 同年 11 月 加入共产党 。 1931 年 1 月 17 日 ,胡也频被国民党当局逮捕 ,2 月 7 日被 秘密杀害 。胡也频的牺牲促使丁玲更坚定 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1932 年 ,在白色恐 怖的恶劣环境中 , 丁玲怀着对马克思主义 的真诚信仰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主编 “ 左联 ”机关刊物《北斗》,并出任左联党团 书记 。这时期她创作的《水》、《母亲》等作 品 ,见证了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 。
油画 《昨天文小姐》 把丁玲从追求真 理 、追求光明的热血青年到成长为坚定的 左翼作家 、共产党员这一历程 ,都包容在画 家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之中 , 使观者感到形 象饱满而真实 ,耐人思索 。
画作背景是小屋的一隅 。画中显露的 墙壁一角颜色暗淡 , 桌椅书架是仅有的家
具 , 但桌上堆放的书籍资料则透出一股书 香气 ,烘托出人物的学识 、身份 、个性 ;情景 冷暖交融 ,偏向压抑 ,使人联想到当时国民 党当局统治下的上海的黑暗 , 革命形势的 严峻 。但此情景有力地反衬出了画作主人 公不屈不挠的个性特征 。
画作主人公丁玲身处画面中部主体位 置 。白色旗袍、黑色外套造成强烈的色彩对 比 ,突出了人物的刚强个性 ;清晰刚劲的线 条则又给予丰富补充 。面部细润 ,显出青春 的光彩 ; 略略挑起的眉梢 , 宁静中充满自 信 。画作主人公的刻画 ,最传神的是眼睛 。 传神写意 , 闪烁着机敏而审视的目光 ,栩栩 如生 ,似在向黑暗势力挑战 ,似在为革命前 景而论辩 ,似有千言万语要诉说 。画作表现 出了青年女作家细腻的心态 ,饱满的情感 , 形象充满了动感 、鲜活感 ,并引发了人们的 联想 。也许 ,就是在这间斗室之中 ,她创作 了挑战旧世界的《莎菲女士日记》,也许就 是在这间斗室之中 , 她主编了左翼作家联 盟的刊物 ,也许就是在这间斗室之中 ,她久 久地思念着她毕生怀念的胡也频 … …
画作中的女主人公双手拿着一本翻开 的书 ,似在思索 ,似在与人沟通 ,从容不迫中 透着朝气 。画作与诗意相通 ,倾泻了画家对 这位一生坎坷的女主人公深切的缅怀 ,以再 绘春秋的画笔 ,描绘了一位为新文化运动顽 强战斗在国统区的飒爽英姿而充满智慧的 “文小姐”,一位女战士、女作家的神态。
画家侯一民 、邓澍的《今日武将军》则 是《昨天文小姐》这幅画的进一步延伸 。抗 战时期 , 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 运动的中心 ,也是无数知识分子 、热血青年 心中的革命圣地 。无数怀有进步思想的作 家 、画家 、音乐家等文化界人士 , 冲破国民 党顽固派的重重阻挠 ,奔赴延安 。但在长征 刚刚结束就奔向陕北苏区的文化界名人 , 丁玲还是第一人 。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 , 要迅速开展各 项工作 ,极为缺乏人才 。丁玲的到来 ,受到 了热烈而隆重的欢迎 。她到达的当晚 , 中共 中央宣传部就为她召开了欢迎晚会 , 毛泽 东 、周恩来 、张闻天 、博古等中央领导尽皆 出席 。丁玲没有辜负中央领导的期望 ,到保 安后立即展开工作 。无论是组建中国文艺 协会 ,还是上前线 ,都得到了毛泽东有力的 支持 。毛泽东称赞中国文艺协会的成立“是 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 ”,又通过军用 电报把《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发给远在前 线的丁玲 ,鼓励她再接再厉 。1937 年 2 月 , 毛泽东任命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处副主 任 。上海来的“文小姐”丁玲不仅可以用纤 纤细笔战斗 ,而且还成了有戎马经历的“武 将军”。她把自己完全融进革命事业中了 。
丁玲十分珍视 《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这首词 。1937 年初 ,丁玲在延安“又当面请 毛主席亲笔抄录了这首词 ,写在两张 16 开 大小的浅黄色毛边纸上 。抗日战争开始后 , 丁玲为防失落 ,于 1939 年初夏把毛主席的 手书寄给远在大后方重庆的胡风 , 请他代 为保管 。胡风虽然历尽沧桑 , 几度风雨飘 摇 ,但始终妥善保存着这件珍贵文物 。1982 年 ,胡风从四川回到北京后 ,终于将它归还 给了丁玲 。”(据王增如文章《毛泽东书赠丁 玲〈临江仙〉》)由此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丁玲 的器重与支持 , 同时也可以看出 ,这首词对 于丁玲的重要性 。这是她屡经磨难不改初 衷 , 始终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方向的强 有力支撑 。
画家侯一民 、邓澍同样以真诚的画笔 写春秋 。他们创作的油画《今日武将军》, 闪 烁着在陕北工作时期丁玲的光辉形象 。画 幅中的丁玲 ,身着军装 ,束着皮带 , 打着裹 腿 ,站在陕北民房的白色墙壁前 ,一派英武 气概 。 闪烁着热情 、机敏之光的双眼 ,略略 向上扬起的军帽 ,衬托出年轻女性的活泼 、
善良、可爱 。她双手背后 ,好像在细心地倾 听什么 ,观察什么 ,显示出这是一位不同于 一般年轻女性的富有知识和能力的红军女 军官 。画家在充分研究了丁玲在陕北生活 工作时的图文资料的基础上 , 把握住丁玲 个性和形体的特点 ,加以典型化 , 同时融进 了 自 己的感性认识以及对丁玲的敬仰之 情 , 完美地塑造出丁玲初到陕北时的真实 感人的人物形象 。
应当特别提出的是 , 画家邓澍 16 岁 时 , 即奔赴华北冀中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和 从事艺术创作 ,期间 , 曾多次亲耳聆听丁玲 授课 。丁玲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党的文艺 方针政策生动深刻的讲解 , 丁玲平易近人 的音容笑貌 ,多年来时时回荡在她眼前 。创 作此幅画作时 , 思念的泪水常常禁不住涌 满眼眶 。有如此深厚的情感 ,才有如此感人 的画作!
精巧的艺术构思 , 光与色的创造性的 运用 , 是这幅画作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闪 光点 。把灰、白色作为艺术语言与光线相互 融通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最为引人注意 。人 物全身是灰色军装 ,但在光线强弱对比下 , 服装面上显现出灰色 、浅灰 、灰白的不同层 次 ,大大增强了人物造型的质感 、立体感 , 使人物形象放射出鲜活的情态 。令人叹为 观止的是 , 画家把主人公身后的一段白墙 也融进了整幅画作氛围之中 。画面主体的 人物服装是灰 、白色的混合运用 , 已然含蓄 地涌动着热情明快的意境 , 墙壁乳白色的 渗入则更胜一筹 ,增强了画面亮度 ,使整幅 画作浑然一体地洋溢着热烈 、明亮 、协调的 气氛 ,更衬托出画面主人公光明磊落 、刚直 赤诚、率真无畏的品格 ,展示出画面主人公 的内心世界 ,使画作呈现出强烈的感染力 。
画家邓澍执笔作画数十年 ,成就斐然 。 此幅画作在艺术上的再创新 , 不仅显示出 老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 , 同时也是她艺术
青春的再次绽放。笔者感慨万端 ,谨向老画 家致以崇高敬意!
丁玲在陕北期间 , 不仅致力于革命文 艺作品的创作 , 写出了 《一颗未出膛的枪 弹》、《夜》、《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 时》等优秀作品 , 同时先后担任过西北战地 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 文艺副刊主编等 职务 o 1948 年写成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这本书是丁玲以在晋察冀参加土 改运动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作的长篇小 说 。作品深刻揭示了在民主革命风暴中 ,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天翻 地覆的变化 。这本书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以 后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突出成就 。 1951 年 ,该作品荣获了斯大林文艺奖 。丁玲在陕 北的工作成就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
重读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走 进油画《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艺 术画境 , 使人看到了奋战于民主革命风浪 之中的女革命家、文学家的风貌 。
新中国成立后 , 丁玲深知革命事业任 重道远 。1950 年 1 月 20 日 ,她在给胡也频 父亲胡廷玉的信中写道:“ 中国革命所牺牲 的烈士 ,千千万万 ,假如没有先烈的血 ,如 何能争取今天的胜利 。 因此我们更应该爱 护革命事业 ,爱护今天的人民政府和军队 , 我们要更加努力 ,否则何以对死者呢? ”对 革命事业 ,丁玲可谓一片丹心照汗青。她担 负起文艺界许多重要的领导工作 , 与此同 时 ,创作了大量小说 、散文和评论文章 , 为 新中国的文艺事业竭尽心力 。
从 1955 年开始 ,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 束 ,她被错误地戴上“反党集团 ”主要成员 、 “ 右派分子 ”的帽子 ,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 改造 ,“文革 ”期间被投入监狱 ,深受迫害 。 直至 1979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才 得以彻底平反 , 回到党的怀抱 。
对这段遭遇 ,丁玲没有计较前怨 ,而是
表现出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她 说:“我搜集自己的感情 , 实在想不出更多 的抱怨 。我个人是遭受了一点损失 ,但是党 和人民、国家受到的损失更大 。我遭受不幸 时 ,党和人民也同受蹂躏 。”(《讲一点心里 话》,《红旗》1979 年第 12 期)
在长达 21 年的“劳动改造”和囚禁中 , 她刻苦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这使她 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 。在“改 造 ” 中 , 她有了更多的接近人民群众的机 会 ,更坚定了她的革命信念 。“二十一年了 , 我失去了政治地位 , 但我更亲近了劳动人 民 ,劳动人民以他们的纯朴 、勤劳 、无私来 温暖我 、启发我 ,使我相信人类 ,使我更爱 人民 ,使我全心全意 , 以能为他们服务为幸 福 。”(《“七一 ”有感》,载云南人民出版社 《丁玲散文近作选》第一辑 , 1983 年)话语 淳朴 ,志向崇高 。复出后的丁玲 ,虽已高龄 , 但仍勤奋写作 , 着力培养扶植新一代中青 年作家 ,重新致力于文学事业 。
丁玲一生著作丰富 。虽然屡经磨难 ,多 次被迫搁笔 , 但仍然创作了近 300 万字的 作品 。许多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在世界各 国流传 ,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重读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走 进《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的艺术画 境 , 使我们真实完整地看到了近现代中国 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丁玲 。
1986 年 3 月 4 日,丁玲与世长辞 。这位 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 杰出的无产阶级 革命文艺战士 , 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 中国革命事业和文化事业 。她是久经考验 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 , 中国人民的好女 儿 , 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和社会活动家 。 丁玲的一生 , 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昂扬的 正气之歌!
(本文原载 2013 年 12 月 24 日 《中国文 化报》O 作者系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