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期

在丁玲同志诞辰 110 周年纪念 座谈会上的发言
[返回]在丁玲同志诞辰 110 周年纪念
座谈会上的发言
张 炯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嘉宾 , 同志们 ,朋友们:
今年是杰出的著名作家 , 卓越的无产 阶级文化战士丁玲同志诞辰 110 周年 ,我 们能够在她的家乡参加纪念她的座谈会 , 深感荣幸!
丁玲同志一生坎坷 ,一生追求进取 ,一 生对革命对人民忠贞不二 , 以 自 己的作品 和文学活动 , 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 可磨灭的贡献! 她是在年轻时代与女友王 剑虹 、王一知一道离开家乡 ,去到上海 ,进 入陈独秀创办的上海平民女子学校学习 , 后来在南京见到瞿秋白 , 听了他的劝告 ,转 入中国共产党所办的上海大学就读 , 早期 的共产党员瞿秋白 、陈望道 、茅盾等都在这 所学校讲课 。丁玲还受到母亲的朋友、革命 先烈向警予的影响 。这一切打下了她后来 走向革命的思想基础 。
1927 年丁玲到北京 ,认识了沈从文和 胡也频 ,并跟胡也频结婚 。创作了她的第一 篇小说《梦珂》和轰动一时的《沙菲女士 日 记》,从此登上文坛 。胡也频在上海被捕 ,英 勇牺牲后 ,她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并担任 了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 , 主编左翼机关 刊物《北斗》。先后创作了中篇小说《韦护》、 《1930 年春上海》、《田家冲》等 , 出版了短 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还创作 了长篇小说《母亲》。她是最早把题材转向
写工农群众的作家之一 , 创作了短篇小说 《某夜》、《法网》、《消息》和影响很大的中篇 小说《水》。1934 年 ,她被国民党特务绑架 , 递解到南京软禁 。不管对方如何威逼利诱 , 她始终拒绝 。后来在曹靖华 、冯雪峰 、张天 翼等同志的帮助下 ,才逃出樊笼 ,辗转奔赴 陕北革命根据地 ,受到党中央毛泽东 、周恩 来 、张闻天 、博古等同志的热烈欢迎 ,并到 前线彭德怀 、任弼时领导的部队担任红军 的团政治部主任 。先后创作了 《彭德怀速 写》、《警卫团生活之一斑》、《一颗未出膛的 枪弹》、《东村事件》等作品 。 1937 年 9 月 , 丁玲率领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 山西前线 , 创作了 《冀村之夜》、《河西途 中》、《临汾》、《孩子们》、《马辉》、《西安杂 谈》和话剧《重逢》、《河内一郎》等新作 。
1939 年到 1945 年 , 丁玲基本生活在 延安 ,在马列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过 ,经历 了整风运动和所谓“搬石头 ”的肃反运动 。 当过边区文协副主任和《解放日报》副刊负 责人 。而 1942 年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 毛泽东同志的讲话 , 更給予她终身难忘的 影响 。她先后创作了《入伍》、《十八个》、《二 十把板斧》、《即砖窑湾骡马大会》、《一二九 师与晋冀鲁豫边区》以及《在医院中》、《我 在霞村的时候》等作品 。抗战胜利 ,她奉命 前往东北 ,在张家口参加土地改革运动 ,并
写出反映这一伟大运动的长篇小说 《太阳 照在桑干河上》, 她回忆说:“那年冬天 ,我 腰痛得厉害 。因为那时我总想着毛主席 ,想 着这本书是为他写的 , 我不愿意辜负他对 我的希望和鼓励 。我总想着有一天把这本 书呈献给毛主席看的 。 当他老人家在世的 时候 ,我不愿意把这种思想 、感情和这些藏 在心里的话说出来 。现在是不会有人认为 我说这些是想表现自己 , 抬高自己的时候 了 , 我倒觉得要说出那时我的这种真实的 感情 。我那时每每腰痛得支持不住 ,而还伏 在桌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去 , 像火线上 的战士 ,喊着他的名字冲锋前进那样 ,就是 为着报答他老人家 , 为着书中所写的那些 人坚持下去的 。”大家知道 ,正是这部作品 使她获得前苏联的斯大林文艺奖 , 赢得了 世界性的荣誉 , 并被派去参加在匈牙利举 行的国际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 。 回国 后她写出《欧行散记》这本书 。阔别十三年 , 丁玲随着人民解放军进入北京 , 担任了中 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 , 参加筹备全国第 一次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 , 被选为中国作 家协会的前身——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的 副主席 ,并担任了党组书记 ,还先后兼任了 《人民文学》和《文艺报》的主编 ,成为新中 国文艺界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上世纪五十 年代 ,她在繁忙的社会文学活动中 ,仍然勤 奋笔耕 ,写出报告文学《粮秣主任》和美丽 的抒情诗《中国的春天》。还创作长篇小说 《在严寒的 日子里》。 1956 年 , 她和《文艺 报》 副主编陈企霞被错误地打成反党集 团 ”, 1957 年平反后又被打成所谓“右派 ”。 到北大荒农场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更吃尽 苦头 ,被批斗、抄家 ,关牛棚 ,每天被强迫劳 动 14 小时 。 1970 年还被四人帮送进秦城 监狱 ,整整五年 。 1975 年邓小平同志主持 国务院工作 ,她被释放了 。可是 , 随着所谓 “反击右倾翻案风”, 她和陈明同志又被下
放到山西长治农村 ,继续受到严酷的考验 。 新时期到来 ,她们才被彻底平反 ,并恢复了 党籍 。 1979 年七一前夕 ,她在一篇短文中 记下自己当时的心情:“党啊!母亲!我回来 了 ,今天我参加了政协的党员会 。整整二十 一年了 ,我 日 日夜夜盼望着这一天 。为了今 天 ,我度过了艰难险阻 ; 为了今天 ,我熬尽 了血泪辛愁 。我常常在早晨充满希望 , 昂首 前进 ,但到了晚上 ,我又失望了 。何时能见 到亲娘啊!那年“七一”,周围的同志们都兴 高采烈 ,拥挤着去开会 ,庆祝党的诞辰 。每 当这时 ,我就独自徘徊在僻巷树阴 , 回想那 过去战斗的幸福岁月 ,把眼泪洒在长空 ,滴 入黑土 。在那动乱的 日子里 , 我是饱受磨 难 。好心人对我说:‘你死了吧 ,这日子怎么 过? 9我的回答:‘什么 日子我都能过 。我是 共产党员 , 我对党不失去希望 。我会回来 的 ,党一定会向我伸手的 。海枯石烂 ,希望 的火花 ,永远不灭 。9”是的 ,经过 21 年严酷 的考验 ,她终于回到了党的怀抱 。虽然她已 经七十五岁高龄 ,满头白发 ,她仍然笑声朗 朗 ,青春焕发 ,踏上新的征途 ,她创办了新 的文学刊物《中国》,她参加各种会议 ,发表 热情的讲话 。不愧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我是在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召开的一次大 会上第一次见到她 , 她披着一条火红的披 肩 ,穿行于新老朋友中间 。后来 ,我采访了 她 , 把她坎坷而又光彩焕发的一生写成一 篇报告文学 。我深深为她的刚强 ,为她的苦 难 ,为她的高尚人格 ,为她的坚定不移的革 命意志所感动!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 ,写作 了大批优美的散文 ,包括访美游记 、怀念故 人的文章和《魉魉世界》、《牛棚小品》等 。还 把原稿遗失的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 重写了二十四章 。这是一部比《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构思更宏伟 ,笔力更遒劲的反映解 放战争的作品 。可惜 ,没有能够写完 ,疾病 便夺去她的生命 。她逝世后 ,我在八宝山的
遗体告别仪式上目睹北大荒人民在她的遗 体上盖上一面大红旗 ,上书“丁玲不死 ”四 个大字! 是的 ,她会永远活在我们中间 ,活 在一代又一代人民中间 。作为一位女作家 , 她的作品广泛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革命 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 , 反映了中国人民焕 发的时代精神和各种斗争 , 塑造了系列生 动而典型的多种形象 , 并以自 己的坚韧人
格和奔放的热情 , 感动了广大的读者 。今 天 ,我们纪念她 ,缅怀她 ,也是为了更好地 继承和发扬她的崇高精神 , 为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 , 为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学艺术事 业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张炯同 志 系 中 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 部委员 ,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 中 国 丁 玲研究会名誉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