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期

左翼文学运动促使丁玲 思想的转变
[返回]左翼文学运动促使丁玲
思想的转变
吴长华
在中国的女作家中 , 丁玲是与革命关 系最密切的一位, 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她经常处在革命的旋涡之中, 而她在上海 的左联时期,是她革命生涯中的关键时刻 。 她是在投身左翼文化运动的实践中成长起 来的 ,她从一个追求革命的进步青年 ,在生 死考验中结束了过去的摸索 、踌躇 ,转变为 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
1930 年 5 月 ,胡也频受到山东省政府 的通缉 , 丁玲跟随丈夫胡也频匆匆来到上 海 。这时 ,丁玲意识到要斗争下去 ,不能孤 军作战 ,要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中 ,想在上海 寻找党 。潘汉年的到来 ,使她的愿望得以实 现 。虽然她与潘汉年从未交往过 ,但是潘汉 年的话很合她的心意 , 潘汉年向他们介绍 上海文艺界左联的详细情况:“他对鲁迅的 评价很高 , 对鲁迅领衔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认为得人 ,很有信心[1]”。 丁玲一向敬爱鲁 迅 ,潘汉年的话使她打消了陌生感 ,好象彼 此老早就熟悉了解 , 谈到他们加入左联的 事 ,非常自然 ,水到渠成 ,无须多说 。丁玲说 这一个多钟头里的谈话:“愉快地决定了我 们的一生 。……总结了过去多年的摸索 ,踌 躇 ,激动 ,而安定下来 ,从此扎根定向 ,一往 直前 ,永不后退的 。”[2]
1931 年 1 月 7 日 , 由于共产国际代表 米夫的操纵 , 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
全会中王明上台 , 担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 人 ,引起共产党内的不满 。 1931 年 1 月 17 日 ,何孟雄、林育南等党员干部为此在东方 旅社召集部分党员 ,开秘密会议 , 由于叛徒 出卖 ,一批特务冲进会场 ,逮捕了所有与会 者 ,其中有左翼作家李伟森 、柔石 、胡也频 、 殷夫和冯锵 5 人 。
这天胡也频去开会一夜未归 , 丁玲彻 夜不眠 ,焦急地打听消息 。第二天沈从文交 给她一张黄色粗纸 , 她一眼就认出铅笔写 的字是胡也频的笔迹 , 证实胡也频已经被 捕了 。东方旅社属于英国租界 ,按照法律 , 此案应该由租界地方法院审理 , 但英方与 国民党勾结 ,把全部犯人“引渡 ”给中国当 局 。先被关在老闸捕房 ,后转到龙华司令部 拘留所 ,列为共产党的重大案犯 ,被囚时就 被钉上重约二十多斤的铁镣 。开始丁玲还 不理解胡也频信中要她送去的单裤和棉 裤 , 为什么要求从裤裆到裤腿都用扣子开 启 ,后来她去探监时 ,远远地看到胡也频走 路时 ,手放在衣衩里 ,象把袍子撩起来 ,方 才明白他是提着铁镣走的。
1931 年 2 月 7 日夜里 ,他们被秘密处 死 ,胡也频身上有了 3 个洞 , 同时赴死的冯 锵身中 13 枪 。2 月 10 日下午 ,丁玲收到胡 也频在 2 月 7 日 白天写的信 , 这是他的最 后绝笔 , 那时他还不知道当天夜里就会被
杀害 ,他在信中要丁玲多寄些稿纸 ,说他在 牢中不会投降 ,要继续写 ,不让他的青春在 牢中白白过去 。他要丁玲把孩子送到湖南 , 由岳母抚养 ,这会有利于丁玲创作 ,他勉励 丁玲要靠紧左联 ,鼓起勇气 ,克服困难 。这 封信说明胡也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坚强 、 乐观、勇往直前 。
胡也频的牺牲 ,对丁玲就象天塌地裂一 样 , 但是她决心继承胡也频的遗志:“他用他 的笔 ,他的血 ,替我们铺下了去光明的路 ,我 们将沿着他的血迹前进 。”[3]丁玲说到做到 , 她遵循胡也频的嘱咐 ,把不满周岁的儿子 , 千里迢迢送回湖南常德 ; 为了不让母亲伤 心 , 丁玲强忍痛苦 , 瞒却丈夫牺牲的事实 , 在母亲面前装出笑容 , 在家乡常德只住了 三天就回到上海 ,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
自从胡也频牺牲以后 , 丁玲有了很大 的变化 ,过去胡也频忙于政治活动 ,丁玲虽 也参加了左联 , 却从不参加具体的政治活 动 ,只在家中写作 。胡也频牺牲后 ,她全身 心投入到社会活动中 ,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 在人们面前 ,她克制自己的悲痛 ,理性地处 理事情 , 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 。 1931 年 5 月 ,她到光华大学演讲时 ,坦率地说:“不久 以前 , 因为一个不幸地事件 ,跟着就有人在 报章上登着丁玲女士的凄楚故事 , 说什么 丁玲终日以泪洗面 ,扶孤返湘等消息 。其实 这是错误的 。”[4]
她勇敢地驳斥敌人 ,不仅在口头上 ,在 行动上她也确确实实做到了 。胡也频被害 时 ,她才 20 多岁 ,生下的儿子刚 3 个月 ,呈 前在人们面前的丁玲 , 不是一个哭哭啼啼 的年轻寡妇 ,却是一位坚强的革命战士 ,有 泪往心底里流 ,要作到这样是多么不易呀!
丁玲本来打算离开上海到江西革命根 据地去 , 因为这是胡也频生前的愿望 ,她想 替胡也频去圆梦 ,但是经过党中央的研究 , 认为丁玲留在上海工作 , 比去江西苏区更
加合适 ,丁玲服从党的安排 ,接受了主编左 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任务 。 由于左联的有 些人太红了 ,太暴露 ,不适宜出来主持左联 的机关刊物 ,而丁玲当时还不太红 ,适合这 个工作 。党要求丁玲团结一些党外人士 ,把 《北斗》办得灰色一点 。从 1931 年 9 月 20 日《北斗》创刊到 1932 年 7 月《北斗》被封 , 共 10 个月 。丁玲为办好《北斗》努力工作 , 她让瞿秋白等太红的作家用化名写作文 章 , 以此迷惑敌人 ;她还组织新月派沈从文 等写文章 ,使《北斗》不太红 ;她善于发现和 培养新人:艾青的第一首诗是在《北斗》上 发表的 , 葛琴和杨之华的文章也是最早发 表在《北斗》上 。她还请求鲁迅先生的支持 , 在冯雪蜂的陪同下 , 她第一次来到鲁迅家 中 ,这是她与鲁迅先生直接交往的开始 。鲁 迅拿出许多版画 ,亲自为丁玲逐幅介绍 ,最 后选定珂勒惠支的版画《牺牲》,刊登在《北 斗》创刊号上 。这幅《牺牲》的画面是一位母 亲悲哀地献出她心爱的儿子 。在鲁迅心中 , 是以这幅《牺牲》纪念柔石 、胡也频等 5 位 左翼作家的遇害 , 因为在白色恐怖下 ,不允 许公开他们受难的事实 , 这无声的画面对 统治者的暴行表示抗争 , 深得人民群众的 理解 ,这幅画也因此而广泛流传 。
丁玲积极工作 , 证明她并没有终 日 以 泪洗面 , 以实际行动粉碎了敌人的谣言 。
丁玲除了主编刊物外 , 还积极参加社 会活动 ,她穿上高跟鞋 , 打扮成富家小姐 , 给贴标语的同志放哨 ; 她参加反对日军侵 略的游行示威 , 1932 年“一.二八 ”事变后 , 反帝大同盟组织慰劳活动上前线 , 鼓舞抗 日将士的士气 。她改变了过去开会总坐在 后面、从不发言的习惯 ,现在积极参加社会 活动、还到大厦、光华 、暨南等高校去演讲 , 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成长 。
她对阳翰笙提出了入党要求 , 1932 年 3 月 ,实现了她入党的心愿 。在南京路大三
元饭店举行入党仪式 , 由文委负责人潘梓 年主持 ,与她同时宣誓的新党员有田汉 、叶 以群 、刘风斯等 。他们围坐在一个大圆桌 边 ,表面上是朋友聚会 ,实际上举行严肃的 入党仪式 。代表中宣部参加的瞿秋白见证 了这个庄严的时刻 ,老朋友成了新同志 ,丁 玲改变了过去给人“ 自 由散漫”的印象 。丁 玲在宣誓时激动地说:“我只是一个同路人 的作家是不满足的 。我要当一颗革命的螺 丝钉 。”[5]她沿着胡也频的足迹 ,在革命的低 潮中 ,提着脑袋投入到党的行列中 ,不论处 境多么艰难 , 她一生都无怨无悔地实现她 的诺言 。
丁玲一生坎坷 , 她在反右前后和文化 大革命中都受了许多磨难 , 文化大革命以 后她复出 ,却毫无怨言 ,有些人对此很不理 解 ,其实她在入党之时已经下定了决心 。
《北斗》被禁以后 , 丁玲接替钱杏邨担 任左联党团书记 , 她的行动引起了敌人的 注意 。1933 年 5 月 14 日 ,丁玲在昆山路昆 山花园 7 号家中被秘密绑架 , 同时被绑架 的还有当时正好在她家中的潘梓年 。党组 织通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和左联等团体积 极营救 , 国民党一面用欺骗手法 , 申称没有 绑架丁玲等 ,企图蒙蔽群众 ;一面用残暴手 段 , 暗杀了热心营救丁玲和潘梓年的杨杏 佛 ,并把鲁迅等人都列如黑名单 。
丁玲被绑架的第二天 , 就被送到南京 软禁 。敌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用了各种花 招劝降 ,还把她的母亲和儿子招到南京 ,与 她同住 ,企图借此来驯化她 ,但丁玲下定决 心要脱离魔掌 。她说:“只要我不死 ,我一定 要争取自由 , 脱离南京……我的决心决不 改变 。”[6]
丁玲想找到党的关系 , 但由于敌人的 造谣 ,别人不相信她 ,处处碰壁 ,后来找到 曹靖华 ,才有了一线生机 。曹靖华当时还不 是共产党员 ,丁玲也不认识他 ,但她知道曹
靖华是《铁流》的译者 ,是瞿秋白在莫斯科 的朋友 ,而且曹与鲁迅也有亲密的关系 ,瞿 秋白和鲁迅都是丁玲最信任的人 , 所以她 见到这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 , 就打开了 心扉 , 告诉他自己正处在无法找到党的痛 苦境地 ,曹靖华很同情她 ,他们两人商量 , 估计鲁迅先生那里一定会有党的关系 。丁 玲直接去找鲁迅是很困难的 , 当然由曹靖 华去替丁玲到鲁迅那里找党的关系也有风 险 ,但曹靖华不顾自己的安危 ,很慷慨地应 允由他设法写信转告鲁迅 。多年以后 ,丁玲 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就在这几十分钟 的会面中 ,解开了我几年来的痛苦和积虑 , 打开了我回到党里的大门 , 尽管曹靖华那 时还不是党员 。我便从这一点缝隙得到阳 光 ,我是从这一条涓滴细流中流出去 ,而奔 归大海的 。我的新的生命便从这里开始 。曹 靖华决不会想到这几十分钟里他发生的巨 大作用 , 他决没有想到从此产生的我对他 的深厚的终身感激之情 。”[7]
丁玲终于盼来了好消息 ,不久 ,张天翼 来看望与丁玲住在同一幢房子里的姚蓬 子 ,暗中悄悄塞给丁玲一张纸条 ,上面有简 单的一句话:“知你急于回来 , 现派张天翼 来接 ,你可与他商量 。”[8]没有具名 ,但丁玲 一下就认出了是冯雪峰的笔迹 ,喜出望外 。 那是曹靖华把她的要求写信告知了鲁迅 , 在 1936 年的《鲁迅日记》上有 5 月 23 日和 6 月 2 日两次记载曹靖华来信的记录 , 当 然为了保密 , 日记中没有写明信的内容 , 当 时鲁迅在病中 , 却很负责任地把丁玲的要 求转告了刚从陕北潜回上海的党中央特派 员冯雪峰 ,冯雪峰相信丁玲对党的感情 ,替 她向党中央要求去陕北根据地 , 得到党中 央同意的回电后 , 安排张天翼的外甥女陪 丁玲从南京潜回上海 。 1936 年的 9、10 月 间 ,丁玲在聂绀弩的护送下到了西安 ,再转 去陕北保安 。丁玲在逗留上 (下转第 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