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丁玲生前死后争议的评议

[返回]
详细信息

对丁玲生前死后争议的评议

 

 

 

彭漱芬

 

 


丁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中 ,  是一  位争议最多、争议时间最长 、评价最为尖锐  对立的作家 。为何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   ,人们对这位遭受不幸最多 、遭受苦难时  间最长的作家丁玲 ,  在她生前死后长达半  个多世纪中一直争论不休 ,  虽盖棺将近三  十年而不能定论?为何见解又是天差地别 ,  尖锐对立?有人说她是“新中国的先驱者”、 “党的忠贞儿女”、“ 中国的最好儿女”;有人  说她“不是真革命”、“不是真马克思主义”、 “个人主义者”,“是复仇的女神”。有人说  她是“真诚坦白 ”、“心直口快 ”的“大老实   ”;有人说她“嫉妒青年 ”、“政治上投机  势利”、“欺软怕硬”;有人说她“一生正气处   ”,是“人品和文品高度一致的真正伟大  的革命作家 ”, 有人说“她有表现欲 、风头  欲、领袖欲……具有一切坏女人的毛病”。

为什么不是说她最好 ,就是说她最坏?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人们认识上的差异 抑或有别的原因?我以为:丁玲在中国现代 当代文坛上 ,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丁 玲现象”是中国现代 、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 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  又是一种复杂的文学 现象 。同时 ,也是丁玲内在的主观因素与外 在的客观环境碰撞而导致的一种命运安  ,是两者纠缠扭结而成的死结 

其一 ,多变的政治风云 ,复杂的社会环


境以及丁玲个人经历的坎坷曲折 ,  使人们 对她的评价大起大落 

20 世纪的中国社会 , 动荡不安 , 军阀 混战 ,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革命阵营内部 的矛盾纷繁复杂 。丁玲一生 ,在 20 世纪生 活了 82  ,  几乎全卷入了矛盾的漩涡里 , 时而沉人海底 ,时而浮上云端 。纵观她的一 生有四次沉浮 

   1928   1936   1928 ,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 日记》发表 ,  这是不同凡响的起步 。她一鸣惊人 ,在当时  文艺界刮起了一阵旋风 ,  丁玲成了 “挂头  ”的脚色 。此后 ,丁玲赴上海 , 由于胡也频  的牺牲 ,  她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迅  速左倾 ,投入左翼文学运动 ,成为左翼文坛  的优秀青年作家。1933 5 月至 1936  9   ,丁玲被软禁于南京 3  。国民党特务对  她既不杀又不放 。外界对她传说纷纷 ,有人  说她已被杀害 ,有人说她已“叛变革命”。于   , 丁玲沉落了 ,并且自此以后 ,历史上多  了一个“叛徒”的疑点 

第二次浮沉是 1936  11   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  1936 9 ,在 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 ,丁玲逃离了南京 ,飞 向了  由的天地  11  10  日到达解放区 首府保安 。这是从国统区来到解放区的第 一位大作家 ,保安召开盛大的欢迎会 ,毛泽


 


东、周恩来等重要首脑出席了会议。紧接着  丁玲被选为文协的主任 ,  旋即随红军前方   总政治部奔赴前线  1936  12  30   ,  前线指挥部把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一封   电报转给了丁玲 ,  这是毛泽东写给她的一   首词—《临江仙》,词中赞颂她从“昨日文   小姐 ”到“今日武将军 ”的变化 。这在解放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1937  1  ,丁   玲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 ,  这是一个   十分重要的职务 ,是保卫毛泽东 、党中央的   要职 。可见毛对丁的信赖与重视 。此后 ,丁   玲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前线 ,任团长 。这   一段时间 ,丁玲干得很开心 ,很红火 。延安   文艺座谈会后 , 丁玲因写《“三八节 ”有感》 和《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而遭到批    。于是 ,丁玲又一次沉落了 , 自此 ,历史上   又多了一顶“诬蔑解放区”的帽子 

   1948   1979   1948 9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出版  1951  ,  丁玲获得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  这在当时是非同小可的  因为这是社会主   义国家的盟主的最高奖赏 , 丁玲又“行时  走运了 。解放后 ,丁玲先后担任“ 中华全国   文学工作者协会 ”(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   常务副主席 、党组书记 、文学研究所所长 ,   《人民文学》主编等多种要职 。从 1949 年至   1952  , 丁玲可以说是很顺畅的  隔不    , 1955 8  ,  一场灾难莫名其妙地降   到她头上 , 丁玲被判定为“丁陈反党集团  头目 。丁玲和陈企霞曾是《文艺报》主编 、副   主编 ,她们怎么“反党”? 有什么罪证? 丁玲   向组织提出请求 ,希望弄清楚 ,于是上级责   令成立了调查小组 。正当调查小组澄清事   实真相 ,并建议撤销这一错误决定时 ,反右   派斗争已轰轰烈烈开始 ,  调查小组成员个   个成为“右派”,丁玲也一下子成为“大右派   分子 ”。 1958 ,刺配“沧州 ”,来到北大荒   劳动改造 。文革中 ,遭到残酷批斗 ,甚至毒


,更有甚者 , 1970 , 又被抓进监狱 ,   1975 5 月才出狱 。古稀之龄的丁玲被 押解山西省长治县嶂头村劳动改造 ,  一直  1979  。从 1955 年至 1979 年丁玲又沉 没了 25  ,长达四分之一世纪 

第四次浮沉应是 1979 年至 1986   粉碎 四人帮 ”之后 , 1979 年经中央组织部  批准 ,丁玲到北京治病 。是年 ,参加全国文  代会和作协代表大会 ,被选为作协副主席  丁玲恢复了名誉 、恢复了党籍 ,  得到了平   ,  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她以坎坷的经   、传奇的色彩而成为中国与世界瞩目的  人物、研究的中心 。她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坛  上频繁亮相 ,又成了风云人物 

1986 ,美国文学 、艺术院在授予丁 玲荣誉院士称号时 ,  该院院长约.肯.加尔 布雷斯称赞丁玲是20 世纪伟大的诗人和 小说家之一 ”。 1986  3  25   , 当荣誉 证书寄到木樨地时 ,丁玲已经去世了 3  4  ,她沉落了 ,永远沉落了。

四次的浮沉升降 ,人们头脑中 ,浮现出  截然不同的丁玲 。丁玲时而是人 ,时而又是     ”; 时而是“恶魔 ”, 时而又是“圣女 ”,简   直把人搞糊涂了。虽说 ,最终丁玲还是平了   ,  但是极左路线造成的影响不会立刻消    。政治文件上的平反不会与人们头脑中   真正的平反同步 。大批判烙在人们头脑中   的印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抹去的 。泼向丁   玲身上的污水 ,  不能马上被平反的政治文   件洗刷干净 。在陈明同志的《事实与传说》  (原载《读书》1997 年第 10 )中有一段文    :“1957 年批斗丁玲 、陈企霞反党集团 ,  把丁玲划为右派 ,开除出党时‘一位有地位   的老作家兼领导 9  说丁玲具有 ‘一切坏女    9 的毛病 ,表现欲 、风头欲 、领袖欲 、嫉妒   … … ”。不幸的是 , 时过 40 余年后的 1997  年又有人仍引用“坏女人”的评价来论证丁    ,可见 ,大批判的烙印有多深 。残酷的政


 


治斗争将丁玲卷进漩涡 ,沉人海底 ,又浮上 云端 ,丁玲的沉浮必然带来对她 "早晚时价 不同”的评价 

其二 ,  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文艺界某些 人的 " 门户之见 ”,有时也会左右着对丁玲 的评价 

文艺界在解放前几十年的文艺运动  文艺思想斗争和风格流派论争中 ,  本来就  存在许多的 " 门户之见 ”。如 "京派 ”与 "海   ”;鲁迅等与创造性 、太阳社的论争 ; "   防文学 ”与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两  个口号的论争 ;  解放区作家与国统区作家  之间的某些隔阂 ;  解放区作家中工农出身  与非工农出身的作家之间的 "界限 ”… … 。 凡此种种 ,  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某些宗派  观念 、文人相轻 、私人意气 。解放后 ,这些  " 门户之见 ”不但未能消除 ,反而又和各种  政治运动纠缠在一起 ,  以致某些问题成了  死结 ,难以解开 

解放后 ,文艺界政治运动十分频繁 。在 "斗争哲学 ”的指挥下 ,文艺界接二连三地 开展了斗争 。如 1951 年对电影《武训传》的 批判 ,之后又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 究的“反现实主义观点 ”的批判 ;接着还开 展了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  并将本来属 于不同学术观点 、不同文艺观的问题上升 为政治斗争 ,路线斗争 1955  ,将对胡风 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下子上升为对 "胡风反 革命集团  的斗争 。就在这样的紧张气氛  ,据陈企霞回忆:从 1953 年开始 ,文联内 部就开始批判丁玲 、陈企霞 ,说他们是反党 小集团 “有的人甚至说我和她这个集团是 在延安就形成的 ,和胡风集团南北呼应 ,互 相配合 ,进行反党活动”。[1]以后 ,文艺界某 些领导人将这些莫须有的猜想变成了事实 的依据 ,并且成了丁陈的“罪证”。

谁向上级领导送材料?谁定的罪?不言 而喻 ,丁玲对那时作为中宣部副部长 ,专管


文艺工作的周扬同志是有意见的 ,  她认为 周扬有意要整她  以后 ,周扬在《文艺战线 上的一场大辩论》  ,  又将丁玲定为 “叛 ”、“反党分子”、“野心家”。

丁玲曾经对陈登科同志说过:“是有人 不愿团结我”,“是有人容不下我”,“我几次 想找人家谈谈 ,把过去忘记 ,人家连见也不 愿见我 ,我去向人磕头? ”。[2]的确 ,解放后的 政治运动 ,  造成的是是非非太多了 。有人 “整人”,有人“挨整”。诚然 ,“整人”的人有 时可能只是出于“响应 ”号召 ,甚至违心发  ,批判“言不由衷 ”。 比如说 ,光是《文艺 报》1957 20 期和 26 期刊登批判丁玲文 章或者在会上表态发言的同志 ,  约略估算 了一下 ,不下于 120 余人 ,其中绝大部分人 实属无奈 ,被迫发言 ,不是为了“整人 ”,而 是为了“过关”。 因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 表态 ,立场“不稳 ”,就过不了“关”。而这一 “关”非同小可 。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 ,一 家老小 ,祖宗三代 ,亲朋戚友 。但是 ,现实生 活中也有个别这样的领导者 ,  为了证明自 己的一贯正确 ,硬是固执已见 1984  ,  央组织部给丁玲平反 ,恢复了她的名誉 、党  ,  据有的同志回忆××竟然提出抗议说: “我还是当时中宣部的副部长 ,为什么不通 过我?  

除此之外 ,文艺界的小团体主义 、宗派  主义 ,也经常影响对某些作家的公正评价  一个徐懋庸 ,本是鲁迅的崇拜者 ,却因 30  年代曾糊里糊涂地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而被  打成“反鲁迅”者 ,被打入冷宫几十年 ,再说   京派 ”与“海派 ”的作家群 , 因为不属于左  翼作家 ,  又被鲁迅判为  官的帮闲 ”(“京   ”)与“商的帮忙 ”(“海派 ”) , 因此解放后  几十年没有人敢问津 ,直到 80 年代 ,才翻  了身 。类似的例子 ,还不少 。再看看丁玲及  其作品 ,半个多世纪以来 ,在不同的历史阶   ,  不同的政治环境中 ,  在不同的文学团


 


体、流派中 ,在不同的批评者的研究文章和 著述里 ,被描述成各种各样的面孔 ,也就不 足为怪了 

其三 ,多元的文化背景 ,多元的文艺观  ,多元的批评方法 , 以及看问题的不同立  ,也影响对丁玲其人其文的评价 

不同的文化背景 ,  形成不同的文化心 理及处理问题的不同方法 

拿丁玲对于自己长期以来所遭受的苦 难的态度来说 ,外国人就无法理解 。在某些 外国人眼里 ,丁玲遭受了那么多的迫害 ,心 里一定有很多怨恨 ,  他们希望从丁玲口中 捞到点什么 。但终于失望 。有些外国人从自 己的经验出发 ,  认为丁玲应该跟中国政府 打官司 ,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但是这一切 , 丁玲都没有做 。不但丁玲 ,就是在文化大革 命中遭受巨大损失与苦难的中国人也没有 这样做 

在古老中国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中国  ,他们长期以来接受一种儒文化的熏陶 , 主张   ”、“义 ”、“忍 ”、“让 ”、“宽容 ”、“大 ”。丁玲也莫不如此 。她说 ,在她受难的时  ,党也在受难 ; 你的伤 , 我的伤 , 大家的  ,但“个人心灵上 、身体上的伤痕 , 和国 家、人民的创伤相比 ,是微不足道的”。“住 房破了 ,漏了 ,你不去补漏 ,反要去戳 ,不是 漏洞更大了么? ”正因为如此 ,丁玲复出后 , 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 ,她从不悲悲切  ,怨天尤人 ,而是朝前看 。美国诗人安格 尔对丁玲说:“我真不懂 ,受了罪 ;挨了打 , 坐了牢 ,没有半点怨言 ,还笑得这样开心 , 好像谈的是别人的事  中国人 , 中国人 ,我 永远也没法了解 [3]

外国人在无法理解之时 ,  有的用 “赤   ”加以解释 ,认为丁玲整个儿被赤化了  然而 ,  个别中国人则又猜测:  丁玲是假积   ,“言不由衷”。于是 ,丁玲成了“伪君子”、 “矫情”。


再如 ,对丁玲的“作家是政治化的人  这个观点 ,责难也颇多 。有的人斥之为“极    ”。我认为 ,文艺观念不同 ,对于同一件    ,  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 。有的人认   :“政治化”?“化”到什么程度? 是不是要   化到事事处处 、每时每刻都要和政治捆绑   在一起 ,  作家要做政治的传声筒?  如果这    ,作家还有什幺创作自由?还有什么文艺   作品的艺术个性可言?

我个人认为:  文艺作品渗透了作家的  政治观点 ,但:文艺创作毕竟是艺术活动  审美活动 、审美创造 ,决不是什么“政治行  ”。

然而 ,  我们是否也应该平心静气地看 看丁玲是在什么特定的背景下 ,  针对什么 而说这句话的?是不是也有她的某些道理?

丁玲说:“作为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 , 怎么能不为人民写东西呢?  创作本身就是 政治行动 ,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 ,有的作家 说他可以不要政治 ,  你是个作家 ,  就有志  ,就有理想 ,就有情感 ,这都不是与政治 无关的吧!  [4]从上下文看来 ,丁玲认“志 ”、“理想”、“感情”都与政治有关 ,而文学 创作正是作家审美志向 、理想 、感情的物  , 因此 ,创作不能脱离政治 ,从这一点看  ,也是对的 

恩格斯说过 ,婚姻是政治的联姻 ,难道 所有婚姻都这样?  马克思和燕妮的婚姻就 似乎不是政治的联姻而是纯真的爱情 。大 多数人的婚姻很难说是“政治的联姻”。列 宁说过 ,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整脚的 , 不会十全十美 , 的确如此 

下面再谈“丁玲具有‘一切坏女人的毛  9 :表现欲、风头欲、领袖欲、嫉妒 … … ”。

首先 ,先假设这是一种“坏毛病 ”。不  ,相比之下 ,男人的这种毛病比女人更突  ,更厉害 ,男人的表现欲 、风头欲 、领袖欲 超过女人多少倍 ,  但论者认为女人不能有


 


这些欲望 ,有了就是 "坏女人”。在某些人眼  ,女人嘛 ,头发长 ,见识短 ,成不了气候 , 只能在家服侍好公婆 、丈夫 ,循规蹈矩 ,做 “贤妻良母”。不能出风头 ,表现自我 。女 人绝对不可有领袖欲 。显而易见 ,这是__种 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而且是货真价实的 

其次 ,  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来分   , 这些“坏女人 ”的“毛病 ”不但不是“毛  ”,而且还可以说是__种正常的 、健康的  脱离心理病态的趋势 。马斯洛认为人有七  个层次的需要:生存需要(包括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表现欲”、“风头  ”、领袖欲”等属于第七个层次 " 自我  实现的需要”这__最高级的层次 。而追求和  满足高级的需要 ,  代表了__种普遍的健康  的心理趋势 ,  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   。因为动物也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 。所   , 从这种观点看来 ,  并不能算是  "坏毛   ”。须知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  ”。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价值 ,想顽强表  现自己 ,所以想当个处长 、部长之类 ,想当   "××”之类 ,想领导别人之类的想法 ,无  可厚非 。当然罗 , 自我实现是可以的 。但假  如为了实现自我而将别人踩死 ,打倒 ,这又  另当别论 。至于说到 "嫉妒”,这是人性的普  遍弱点 ,人皆有之 ,似乎不是 "坏女人”才有   "毛病”。

其四 ,丁玲特有的个性气质 ,常常使她 卷入漩涡 ,陷入是非的陷井 

丁玲直爽 ,心口如__ ,真诚坦白 ,不像 社会上有些人 ,性格内向 ,城府很深 ,有什 么看法装在肚里 ,谁也不透露 ,这种人很少 闯祸 。还有的人深谋远虑 、审时度势 ,观言 察色 ,表态四平八稳 ,左右逢源 ,让你挑不 出毛病 ,他自己则犯不到 "规”。这种人躲在 避风港里 ,__辈子过舒服日子 。然而 ,丁玲 做不到 。她说:"我喜欢有真性情的人 ,不虚


 ,不耍两面派 ,不搞阴谋 ,是个光明磊落   的人。这种人对我的心思 … … ”。丁玲还说   :"我写作的时候 ,  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    ,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强规自己 ,也不顾   虑文章的后果是受到欢迎或招来物议   … … ”。 由此可见 ,她写作时忠于自己的感   性直觉 ,"不喜欢过于理智”。加之 ,她性格   直率 ,有时易于冲动 ,言辞激烈 , 因此容易   惹来灾祸 。例如 , 1942 3 月初 ,有两位因   离婚事件而遭到物议的妇女 ,  向丁玲倾诉   她们的经历和痛苦 ,  深深地引起丁玲的同    。偏偏 3 7  日《解放日报》文艺版编辑   陈企霞来信约稿 ,丁玲正巧有感想 ,要为这   两位离婚的妇女鸣不平 , 于是写了《“三八    ”有感》,发表于 1942  3  9   的《解   放日报》上 。文章就延安妇女的结婚 、离婚   和如何生活等问题直率地谈了__点自己的   看法 。不料祸起萧墙 4 月间 ,整风运动开    ,在__次高干的学习会上 ,此文受到猛烈   的批评 ,  好在毛泽东作总结时说:《“三八  节有感》虽有批评 ,但还有建议 。丁玲同王   实味也不同 ,丁玲是同志 ,王实味是托派”。 有了毛主席这句话 ,丁玲才得救了。

再说 ,丁玲过于敏感 。诚然 ,作家都是  敏感的 。有__位西方学者说 ,作家有鹰的视   ,狗的嗅觉 ,狐狸和野兔的机灵 。丁玲是  __个独特的女人 ,她情感细腻 ,感觉锐  她说:“作家___定要看见旁人能见到的东  西 ,还要看见旁人看不见的东西 ”丁玲锐  敏的感受力和观察力 ,给她带来新的“独特  的发现”。

1936  11 , 丁玲到达苏区以后 ,从   走马看花到沉人生活 。她敏锐地感到这个   从旧社会母体中分娩出来的解放区新世    ,  明显地留有旧社会的痕迹 。丁玲还认   :“即使在进步的地方 ,有了初步的民主 ,   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 。中国几千年来   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 ,是不容易铲除的  


 


基于此 ,她感到即使是革命圣地 ,也不可避  免地存在一些缺点 ,于是她创作了《我在霞  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揭露了解放区存在  的封建恶习 ,小生产者的习气 ,官僚主义的  作风 。塑造了贞贞 、陆萍这样的鲜明形象  艺术地形象地提醒人们:要铲除封建意识  官僚主义和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对革命肌  体的侵袭 。但在那时 ,丁玲无法被理解 。一  般都认为解放区通体透明光亮 ,  一片红彤   。说解放区有缺点 ,有黑暗的角落 ,就是  诬蔑 ,就是攻击!于是 ,人们把陆萍看成“反  党分子”,将贞贞视为“叛徒”。那么 ,创作她  们的作家—丁玲 , 当然成了“利用小说反  ”的罪人了 

时间向前行进了 40  ,  到了 80 年代    , 当我们进入“新时期”,步入“改革开放  的时代之后 ,人们才发现:改革的阻力太大    。这个时候 ,人们才理解陆萍改造医院的   艰难和失败的痛苦 。如鲁迅所言:在中国 ,   即使要搬动一张 “桌子”,  也是不容易的  “改革一两 ,反动十斤”。

独特的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力 ,  使丁 玲在时代的变迁 、历史转折的时期 ,能够有 独特的发现 ,有超越意识 。鲁迅先生很形象 地描述了作家这种敏感 。他说:

“作家有一种特有的敏感 ,例如听口令 ‘举……枪 9 ,政治家要等到‘枪 9字令下的 时候才举起 ,而作家听到‘举 9字就举起来 ”。[5]丁玲正是如此 ,敏感和直率 ,往往就 导致她“触礁”、“沉船”。

丁玲争强好胜 ,  的确有  明星意识”、  竞争意识 ”,想“挂头牌 ”。她这个人很自   ,不容易服输 , 因此才说出:“北京这些中  青年作家不得了啊 ,我还不服气 ,我还要和  他们比一比呢? ”比一比有什么不好?“ 比一   ”其实也就是一种动力 ,  给自己一种激   ,也许还能创造出标新立异的好作品来 

总之 ,丁玲不管是“行时”或“背时 ”,成


功或失败 ,成就与局限 ,都与她的思想 、性 格、密不可分 。正如王蒙同志所言:“丁玲是 一个艺术气质很浓厚的人 ,她炽热  敏感 , 好强 ,争胜自信 ,情绪化 ,个性很强 ,针尖麦  ,意气用事 ,有时候相当刻薄 ”的确如  ,丁玲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人 ,又是一个 很有才华的女人 ,  加上她独特的经历和遭  ,  常常使她处于潮流的中心 ,  瞩目的对  

其五 ,丁玲在 20 世纪生活了 82  ,其  中对于她的论争在她生前死后却也有 70  余年的历史 ,这种论争今后还会继续下去  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  在转型时期 ,无论是思想观念 、道德观念都  出现某些混杂与迷乱 ,混沌与无序的状态  文艺观念也处于东方与西方 ,新与旧 、现代  与传统的多元对话中 ,  没有固定的批评模   ,  也没有条条框框 ,  不存在什么权威话   ,“上帝死了”。因此 ,对于某些人、某些事  看法不一致 ,  达不成共识 ,  也是不足为奇   ,可以让不同的观点存在 ,不必强求舆论  一律 

然而 ,  我以为这并不意味着文艺批评 没有较为一致的标准 ,  对于一个作家的评  ,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知人论世”,“顾 及全篇全人”。评价一个作家必须紧密结合 她的作品 ,不应拿猜想作论据 ,这样会影响 评论的科学性 

文学批评本身是科学活动 ,  文学批评 必须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 ,公允客观 

《文心雕龙.知音》 提出对作家作品的 评论应是“无私于轻重 ,不偏于憎爱 ”;“平 理若衡 ,照辞如镜”。当然 ,文学批评还应该 是学术化的 ,有学理背景的 

诚如有的同志所言:  丁玲是一个艺术 气质很浓厚的人 ,不是政治家 ,不是领导干  。既然她是个作家 ,就应该用作家的标准 来衡量她 。评价丁玲主要应该通过她的作


 


 , 因为作品是作家思想 、情感 、文艺观 、审  美情趣等等的物化 ,是作家心血的结晶 ,如  果脱离作品 ,  单纯将这个作家在某种场合  下的讲话 ,东摘一条 ,西摘一句 ,然后就作  为论证的依据 ,来判断其人 ,也是不大妥当    因为 ,作家的宣言 ,往往并不等于他的  作品  巴尔扎克是个保皇党 ,  政治上很顽   ,但是 ,在他的作品中 ,他最同情的 ,正是  他自己宣言上所反对的 。托尔斯泰站在农  奴主的立场上 ,主张不抵抗主义 ,但是在他  的作品里 ,却深刻地揭露了农奴主的罪恶  丁玲思想上 、心理上是不是也存在一

些矛盾?  她的宣言和作品是不是也有不一 致的地方?  丁玲生活在 20 世纪 ,是个时代 的产儿 ,不免带上时代的局限 ,像所有的人 一样 ,有她自己的弱点 、缺陷 ,不是完美无 缺的 

丁玲一生不幸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 , 是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  成了典型的 “运动 ”。但是这不是丁玲自己的选择 。丁玲不 能离开时代 ,社会 ,不能脱离主流政治的影  ,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当我们 在评论她的所作所为 ,  评价她的作品成败


得失的时候 ,  不应把问题仅仅归咎于她的 个人 ,应该看到:这是时代使然 ,社会使然!

当人们对当了汉奸的周作人尚且能抱 宽容和亲和的态度去评论他的创作道路的 时候 ,  为什么对一生遭受多次毁灭性的政 治打击 ,又已经死了将近三十年的丁玲 ,  经灰飞烟灭的丁玲不能容宽?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

 

 

注释 :

[1]  陈企霞:《真诚坦白的心灵》、《丁玲纪念 集》第 179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版 

[2]见陈登科:《忆丁玲》、原载《新观察》1986  4  25   

[3] 见聂华苓:《林中  炉边  黄昏后--和丁 玲以前的时光》,孙瑞珍王中忱编《丁玲研究在国 外》第 32-33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5 年版 

[4]  丁玲:《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生活  创   时代灵魂》第 86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1   

[5]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 7 卷第 116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1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