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2期

对丁玲生前死后争议的评议
[返回]对丁玲生前死后争议的评议
彭漱芬
丁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中 , 是一 位争议最多、争议时间最长 、评价最为尖锐 对立的作家 。为何在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 上 ,人们对这位遭受不幸最多 、遭受苦难时 间最长的作家丁玲 , 在她生前死后长达半 个多世纪中一直争论不休 , 虽盖棺将近三 十年而不能定论?为何见解又是天差地别 , 尖锐对立?有人说她是“新中国的先驱者”、 “党的忠贞儿女”、“ 中国的最好儿女”;有人 说她“不是真革命”、“不是真马克思主义”、 是“个人主义者”,“是复仇的女神”。有人说 她是“真诚坦白 ”、“心直口快 ”的“大老实 人 ”;有人说她“嫉妒青年 ”、“政治上投机 、 势利”、“欺软怕硬”;有人说她“一生正气处 事 ”,是“人品和文品高度一致的真正伟大 的革命作家 ”, 有人说“她有表现欲 、风头 欲、领袖欲……具有一切坏女人的毛病”。
为什么不是说她最好 ,就是说她最坏?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是人们认识上的差异 抑或有别的原因?我以为:丁玲在中国现代 当代文坛上 ,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丁 玲现象”是中国现代 、当代最具有代表性的 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 又是一种复杂的文学 现象 。同时 ,也是丁玲内在的主观因素与外 在的客观环境碰撞而导致的一种命运安 排 ,是两者纠缠扭结而成的死结 。
其一 ,多变的政治风云 ,复杂的社会环
境以及丁玲个人经历的坎坷曲折 , 使人们 对她的评价大起大落 。
20 世纪的中国社会 , 动荡不安 , 军阀 混战 ,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 、革命阵营内部 的矛盾纷繁复杂 。丁玲一生 ,在 20 世纪生 活了 82 年 , 几乎全卷入了矛盾的漩涡里 , 时而沉人海底 ,时而浮上云端 。纵观她的一 生有四次沉浮 。
第 一 次 沉 浮 是 1928 年 至 1936 年 。 1928 年 ,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 日记》发表 , 这是不同凡响的起步 。她一鸣惊人 ,在当时 文艺界刮起了一阵旋风 , 丁玲成了 “挂头 牌”的脚色 。此后 ,丁玲赴上海 , 由于胡也频 的牺牲 , 她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迅 速左倾 ,投入左翼文学运动 ,成为左翼文坛 的优秀青年作家。1933 年 5 月至 1936 年 9 月 ,丁玲被软禁于南京 3 年 。国民党特务对 她既不杀又不放 。外界对她传说纷纷 ,有人 说她已被杀害 ,有人说她已“叛变革命”。于 是 , 丁玲沉落了 ,并且自此以后 ,历史上多 了一个“叛徒”的疑点 。
第二次浮沉是 1936 年 11 月 至 1942 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 。 1936 年 9 月 ,在 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 ,丁玲逃离了南京 ,飞 向了 自 由的天地 。 11 月 10 日到达解放区 首府保安 。这是从国统区来到解放区的第 一位大作家 ,保安召开盛大的欢迎会 ,毛泽
东、周恩来等重要首脑出席了会议。紧接着 丁玲被选为文协的主任 , 旋即随红军前方 总政治部奔赴前线 。 1936 年 12 月 30 日 , 前线指挥部把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一封 电报转给了丁玲 , 这是毛泽东写给她的一 首词——《临江仙》,词中赞颂她从“昨日文 小姐 ”到“今日武将军 ”的变化 。这在解放 区 ,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1937 年 1 月 ,丁 玲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 , 这是一个 十分重要的职务 ,是保卫毛泽东 、党中央的 要职 。可见毛对丁的信赖与重视 。此后 ,丁 玲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前线 ,任团长 。这 一段时间 ,丁玲干得很开心 ,很红火 。延安 文艺座谈会后 , 丁玲因写《“三八节 ”有感》 和《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而遭到批 判 。于是 ,丁玲又一次沉落了 , 自此 ,历史上 又多了一顶“诬蔑解放区”的帽子 。
第 三 次 浮 沉 是 1948 年 至 1979 年 。 1948 年 9 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出版 。 1951 年 , 丁玲获得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 。 这在当时是非同小可的 。 因为这是社会主 义国家的盟主的最高奖赏 , 丁玲又“行时 ” 走运了 。解放后 ,丁玲先后担任“ 中华全国 文学工作者协会 ”(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 常务副主席 、党组书记 、文学研究所所长 , 《人民文学》主编等多种要职 。从 1949 年至 1952 年 , 丁玲可以说是很顺畅的 。 时隔不 久 , 1955 年 8 月 , 一场灾难莫名其妙地降 到她头上 , 丁玲被判定为“丁陈反党集团 ” 头目 。丁玲和陈企霞曾是《文艺报》主编 、副 主编 ,她们怎么“反党”? 有什么罪证? 丁玲 向组织提出请求 ,希望弄清楚 ,于是上级责 令成立了调查小组 。正当调查小组澄清事 实真相 ,并建议撤销这一错误决定时 ,反右 派斗争已轰轰烈烈开始 , 调查小组成员个 个成为“右派”,丁玲也一下子成为“大右派 分子 ”。 1958 年 ,刺配“沧州 ”,来到北大荒 劳动改造 。文革中 ,遭到残酷批斗 ,甚至毒
打 ,更有甚者 , 1970 午 , 又被抓进监狱 , 直 到 1975 年 5 月才出狱 。古稀之龄的丁玲被 押解山西省长治县嶂头村劳动改造 , 一直 到 1979 年 。从 1955 年至 1979 年丁玲又沉 没了 25 年 ,长达四分之一世纪 。
第四次浮沉应是 1979 年至 1986 年 。 粉碎“ 四人帮 ”之后 , 1979 年经中央组织部 批准 ,丁玲到北京治病 。是年 ,参加全国文 代会和作协代表大会 ,被选为作协副主席 。 丁玲恢复了名誉 、恢复了党籍 , 得到了平 反 , 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她以坎坷的经 历 、传奇的色彩而成为中国与世界瞩目的 人物、研究的中心 。她在中国与世界的文坛 上频繁亮相 ,又成了风云人物 。
1986 年 ,美国文学 、艺术院在授予丁 玲荣誉院士称号时 , 该院院长约.肯.加尔 布雷斯称赞丁玲是“20 世纪伟大的诗人和 小说家之一 ”。 1986 年 3 月 25 日 , 当荣誉 证书寄到木樨地时 ,丁玲已经去世了 。3 月 4 日 ,她沉落了 ,永远沉落了。
四次的浮沉升降 ,人们头脑中 ,浮现出 截然不同的丁玲 。丁玲时而是人 ,时而又是 “ 鬼 ”; 时而是“恶魔 ”, 时而又是“圣女 ”,简 直把人搞糊涂了。虽说 ,最终丁玲还是平了 反 , 但是极左路线造成的影响不会立刻消 除 。政治文件上的平反不会与人们头脑中 真正的平反同步 。大批判烙在人们头脑中 的印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抹去的 。泼向丁 玲身上的污水 , 不能马上被平反的政治文 件洗刷干净 。在陈明同志的《事实与传说》 (原载《读书》1997 年第 10 期)中有一段文 字 :“1957 年批斗丁玲 、陈企霞反党集团 , 把丁玲划为右派 ,开除出党时‘一位有地位 的老作家兼领导 9 说丁玲具有 ‘一切坏女 人 9 的毛病 ,表现欲 、风头欲 、领袖欲 、嫉妒 … … ”。不幸的是 , 时过 40 余年后的 1997 年又有人仍引用“坏女人”的评价来论证丁 玲 ,可见 ,大批判的烙印有多深 。残酷的政
治斗争将丁玲卷进漩涡 ,沉人海底 ,又浮上 云端 ,丁玲的沉浮必然带来对她 "早晚时价 不同”的评价 。
其二 , 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文艺界某些 人的 " 门户之见 ”,有时也会左右着对丁玲 的评价 。
文艺界在解放前几十年的文艺运动 、 文艺思想斗争和风格流派论争中 , 本来就 存在许多的 " 门户之见 ”。如 "京派 ”与 "海 派 ”;鲁迅等与创造性 、太阳社的论争 ; " 国 防文学 ”与 "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两 个口号的论争 ; 解放区作家与国统区作家 之间的某些隔阂 ; 解放区作家中工农出身 与非工农出身的作家之间的 "界限 ”… … 。 凡此种种 , 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某些宗派 观念 、文人相轻 、私人意气 。解放后 ,这些 " 门户之见 ”不但未能消除 ,反而又和各种 政治运动纠缠在一起 , 以致某些问题成了 死结 ,难以解开 。
解放后 ,文艺界政治运动十分频繁 。在 "斗争哲学 ”的指挥下 ,文艺界接二连三地 开展了斗争 。如 1951 年对电影《武训传》的 批判 ,之后又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 究的“反现实主义观点 ”的批判 ;接着还开 展了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 并将本来属 于不同学术观点 、不同文艺观的问题上升 为政治斗争 ,路线斗争 。1955 年 ,将对胡风 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下子上升为对 "胡风反 革命集团 ” 的斗争 。就在这样的紧张气氛 中 ,据陈企霞回忆:从 1953 年开始 ,文联内 部就开始批判丁玲 、陈企霞 ,说他们是反党 小集团 。“有的人甚至说我和她这个集团是 在延安就形成的 ,和胡风集团南北呼应 ,互 相配合 ,进行反党活动”。[1]以后 ,文艺界某 些领导人将这些莫须有的猜想变成了事实 的依据 ,并且成了丁陈的“罪证”。
谁向上级领导送材料?谁定的罪?不言 而喻 ,丁玲对那时作为中宣部副部长 ,专管
文艺工作的周扬同志是有意见的 , 她认为 周扬有意要整她 。 以后 ,周扬在《文艺战线 上的一场大辩论》 中 , 又将丁玲定为 “叛 徒”、“反党分子”、“野心家”。
丁玲曾经对陈登科同志说过:“是有人 不愿团结我”,“是有人容不下我”,“我几次 想找人家谈谈 ,把过去忘记 ,人家连见也不 愿见我 ,我去向人磕头? ”。[2]的确 ,解放后的 政治运动 , 造成的是是非非太多了 。有人 “整人”,有人“挨整”。诚然 ,“整人”的人有 时可能只是出于“响应 ”号召 ,甚至违心发 言 ,批判“言不由衷 ”。 比如说 ,光是《文艺 报》1957 年 20 期和 26 期刊登批判丁玲文 章或者在会上表态发言的同志 , 约略估算 了一下 ,不下于 120 余人 ,其中绝大部分人 实属无奈 ,被迫发言 ,不是为了“整人 ”,而 是为了“过关”。 因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 表态 ,立场“不稳 ”,就过不了“关”。而这一 “关”非同小可 。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命运 ,一 家老小 ,祖宗三代 ,亲朋戚友 。但是 ,现实生 活中也有个别这样的领导者 , 为了证明自 己的一贯正确 ,硬是固执已见 。1984 年 , 中 央组织部给丁玲平反 ,恢复了她的名誉 、党 籍 , 据有的同志回忆××竟然提出抗议说: “我还是当时中宣部的副部长 ,为什么不通 过我? ”
除此之外 ,文艺界的小团体主义 、宗派 主义 ,也经常影响对某些作家的公正评价 。 一个徐懋庸 ,本是鲁迅的崇拜者 ,却因 30 年代曾糊里糊涂地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而被 打成“反鲁迅”者 ,被打入冷宫几十年 ,再说 “ 京派 ”与“海派 ”的作家群 , 因为不属于左 翼作家 , 又被鲁迅判为 “ 官的帮闲 ”(“京 派 ”)与“商的帮忙 ”(“海派 ”) , 因此解放后 几十年没有人敢问津 ,直到 80 年代 ,才翻 了身 。类似的例子 ,还不少 。再看看丁玲及 其作品 ,半个多世纪以来 ,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 , 不同的政治环境中 , 在不同的文学团
体、流派中 ,在不同的批评者的研究文章和 著述里 ,被描述成各种各样的面孔 ,也就不 足为怪了 。
其三 ,多元的文化背景 ,多元的文艺观 念 ,多元的批评方法 , 以及看问题的不同立 场 ,也影响对丁玲其人其文的评价 。
不同的文化背景 , 形成不同的文化心 理及处理问题的不同方法 。
拿丁玲对于自己长期以来所遭受的苦 难的态度来说 ,外国人就无法理解 。在某些 外国人眼里 ,丁玲遭受了那么多的迫害 ,心 里一定有很多怨恨 , 他们希望从丁玲口中 捞到点什么 。但终于失望 。有些外国人从自 己的经验出发 , 认为丁玲应该跟中国政府 打官司 ,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但是这一切 , 丁玲都没有做 。不但丁玲 ,就是在文化大革 命中遭受巨大损失与苦难的中国人也没有 这样做 。
在古老中国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中国 人 ,他们长期以来接受一种儒文化的熏陶 , 主张 “ 仁 ”、“义 ”、“忍 ”、“让 ”、“宽容 ”、“大 度”。丁玲也莫不如此 。她说 ,在她受难的时 候 ,党也在受难 ; 你的伤 , 我的伤 , 大家的 伤 ,但“个人心灵上 、身体上的伤痕 , 和国 家、人民的创伤相比 ,是微不足道的”。“住 房破了 ,漏了 ,你不去补漏 ,反要去戳 ,不是 漏洞更大了么? ”正因为如此 ,丁玲复出后 , 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 ,她从不悲悲切 切 ,怨天尤人 ,而是朝前看 。美国诗人安格 尔对丁玲说:“我真不懂 ,受了罪 ;挨了打 , 坐了牢 ,没有半点怨言 ,还笑得这样开心 , 好像谈的是别人的事 。 中国人 , 中国人 ,我 永远也没法了解 。”[3]
外国人在无法理解之时 , 有的用 “赤 化 ”加以解释 ,认为丁玲整个儿被赤化了 。 然而 , 个别中国人则又猜测: 丁玲是假积 极 ,“言不由衷”。于是 ,丁玲成了“伪君子”、 “矫情”。
再如 ,对丁玲的“作家是政治化的人 ” 这个观点 ,责难也颇多 。有的人斥之为“极 左 ”。我认为 ,文艺观念不同 ,对于同一件 事 , 同一问题的看法也不一样 。有的人认 为:“政治化”?“化”到什么程度? 是不是要 化到事事处处 、每时每刻都要和政治捆绑 在一起 , 作家要做政治的传声筒? 如果这 样 ,作家还有什幺创作自由?还有什么文艺 作品的艺术个性可言?
我个人认为: 文艺作品渗透了作家的 政治观点 ,但:文艺创作毕竟是艺术活动 、 审美活动 、审美创造 ,决不是什么“政治行 动”。
然而 , 我们是否也应该平心静气地看 看丁玲是在什么特定的背景下 , 针对什么 而说这句话的?是不是也有她的某些道理?
丁玲说:“作为社会主义时代的作家 , 怎么能不为人民写东西呢? 创作本身就是 政治行动 ,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 ,有的作家 说他可以不要政治 , 你是个作家 , 就有志 向 ,就有理想 ,就有情感 ,这都不是与政治 无关的吧! ”[4]从上下文看来 ,丁玲认为“志 向”、“理想”、“感情”都与政治有关 ,而文学 创作正是作家审美志向 、理想 、感情的物 化 , 因此 ,创作不能脱离政治 ,从这一点看 来 ,也是对的 。
恩格斯说过 ,婚姻是政治的联姻 ,难道 所有婚姻都这样? 马克思和燕妮的婚姻就 似乎不是政治的联姻而是纯真的爱情 。大 多数人的婚姻很难说是“政治的联姻”。列 宁说过 ,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整脚的 , 不会十全十美 , 的确如此 。
下面再谈“丁玲具有‘一切坏女人的毛 病 9 :表现欲、风头欲、领袖欲、嫉妒 … … ”。
首先 ,先假设这是一种“坏毛病 ”。不 过 ,相比之下 ,男人的这种毛病比女人更突 出 ,更厉害 ,男人的表现欲 、风头欲 、领袖欲 超过女人多少倍 , 但论者认为女人不能有
这些欲望 ,有了就是 "坏女人”。在某些人眼 里 ,女人嘛 ,头发长 ,见识短 ,成不了气候 , 只能在家服侍好公婆 、丈夫 ,循规蹈矩 ,做 个“贤妻良母”。不能出风头 ,表现自我 。女 人绝对不可有领袖欲 。显而易见 ,这是__种 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而且是货真价实的 。
其次 , 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来分 析 , 这些“坏女人 ”的“毛病 ”不但不是“毛 病”,而且还可以说是__种正常的 、健康的 、 脱离心理病态的趋势 。马斯洛认为人有七 个层次的需要:生存需要(包括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认知需要 、 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表现欲”、“风头 欲”、领袖欲”等属于第七个层次—— " 自我 实现的需要”这__最高级的层次 。而追求和 满足高级的需要 , 代表了__种普遍的健康 的心理趋势 , 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 志 。因为动物也有生存需要、安全需要 。所 以 , 从这种观点看来 , 并不能算是 "坏毛 病 ”。须知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 兵”。每个人都想实现自我价值 ,想顽强表 现自己 ,所以想当个处长 、部长之类 ,想当 个 "××家”之类 ,想领导别人之类的想法 ,无 可厚非 。当然罗 , 自我实现是可以的 。但假 如为了实现自我而将别人踩死 ,打倒 ,这又 另当别论 。至于说到 "嫉妒”,这是人性的普 遍弱点 ,人皆有之 ,似乎不是 "坏女人”才有 的 "毛病”。
其四 ,丁玲特有的个性气质 ,常常使她 卷入漩涡 ,陷入是非的陷井 。
丁玲直爽 ,心口如__ ,真诚坦白 ,不像 社会上有些人 ,性格内向 ,城府很深 ,有什 么看法装在肚里 ,谁也不透露 ,这种人很少 闯祸 。还有的人深谋远虑 、审时度势 ,观言 察色 ,表态四平八稳 ,左右逢源 ,让你挑不 出毛病 ,他自己则犯不到 "规”。这种人躲在 避风港里 ,__辈子过舒服日子 。然而 ,丁玲 做不到 。她说:"我喜欢有真性情的人 ,不虚
伪 ,不耍两面派 ,不搞阴谋 ,是个光明磊落 的人。这种人对我的心思 … … ”。丁玲还说 过:"我写作的时候 , 从来不考虑形式的框 框 ,也不想拿什么主义来强规自己 ,也不顾 虑文章的后果是受到欢迎或招来物议 … … ”。 由此可见 ,她写作时忠于自己的感 性直觉 ,"不喜欢过于理智”。加之 ,她性格 直率 ,有时易于冲动 ,言辞激烈 , 因此容易 惹来灾祸 。例如 , 1942 年 3 月初 ,有两位因 离婚事件而遭到物议的妇女 , 向丁玲倾诉 她们的经历和痛苦 , 深深地引起丁玲的同 情 。偏偏 3 月 7 日《解放日报》文艺版编辑 陈企霞来信约稿 ,丁玲正巧有感想 ,要为这 两位离婚的妇女鸣不平 , 于是写了《“三八 节 ”有感》,发表于 1942 年 3 月 9 日 的《解 放日报》上 。文章就延安妇女的结婚 、离婚 和如何生活等问题直率地谈了__点自己的 看法 。不料祸起萧墙 。4 月间 ,整风运动开 始 ,在__次高干的学习会上 ,此文受到猛烈 的批评 , 好在毛泽东作总结时说:《“三八 ” 节有感》虽有批评 ,但还有建议 。丁玲同王 实味也不同 ,丁玲是同志 ,王实味是托派”。 有了毛主席这句话 ,丁玲才得救了。
再说 ,丁玲过于敏感 。诚然 ,作家都是 敏感的 。有__位西方学者说 ,作家有鹰的视 力 ,狗的嗅觉 ,狐狸和野兔的机灵 。丁玲是 __个独特的女人 ,她情感细腻 ,感觉锐敏 。 她说:“作家___定要看见旁人能见到的东 西 ,还要看见旁人看不见的东西 。”丁玲锐 敏的感受力和观察力 ,给她带来新的“独特 的发现”。
1936 年 11 月 , 丁玲到达苏区以后 ,从 走马看花到沉人生活 。她敏锐地感到这个 从旧社会母体中分娩出来的解放区新世 界 , 明显地留有旧社会的痕迹 。丁玲还认 为:“即使在进步的地方 ,有了初步的民主 , 然而这里更需要督促、监视 。中国几千年来 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 ,是不容易铲除的 。 ”
基于此 ,她感到即使是革命圣地 ,也不可避 免地存在一些缺点 ,于是她创作了《我在霞 村的时候》《在医院中》,揭露了解放区存在 的封建恶习 ,小生产者的习气 ,官僚主义的 作风 。塑造了贞贞 、陆萍这样的鲜明形象 。 艺术地形象地提醒人们:要铲除封建意识 、 官僚主义和小生产者的落后意识对革命肌 体的侵袭 。但在那时 ,丁玲无法被理解 。一 般都认为解放区通体透明光亮 , 一片红彤 彤 。说解放区有缺点 ,有黑暗的角落 ,就是 诬蔑 ,就是攻击!于是 ,人们把陆萍看成“反 党分子”,将贞贞视为“叛徒”。那么 ,创作她 们的作家——丁玲 , 当然成了“利用小说反 党”的罪人了 。
时间向前行进了 40 年 , 到了 80 年代 初 , 当我们进入“新时期”,步入“改革开放 ” 的时代之后 ,人们才发现:改革的阻力太大 了 。这个时候 ,人们才理解陆萍改造医院的 艰难和失败的痛苦 。如鲁迅所言:在中国 , 即使要搬动一张 “桌子”, 也是不容易的 。 “改革一两 ,反动十斤”。
独特的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力 , 使丁 玲在时代的变迁 、历史转折的时期 ,能够有 独特的发现 ,有超越意识 。鲁迅先生很形象 地描述了作家这种敏感 。他说:
“作家有一种特有的敏感 ,例如听口令 ‘举……枪 9 ,政治家要等到‘枪 9字令下的 时候才举起 ,而作家听到‘举 9字就举起来 了”。[5]丁玲正是如此 ,敏感和直率 ,往往就 导致她“触礁”、“沉船”。
丁玲争强好胜 , 的确有 “ 明星意识”、 “ 竞争意识 ”,想“挂头牌 ”。她这个人很自 信 ,不容易服输 , 因此才说出:“北京这些中 青年作家不得了啊 ,我还不服气 ,我还要和 他们比一比呢? ”比一比有什么不好?“ 比一 比 ”其实也就是一种动力 , 给自己一种激 励 ,也许还能创造出标新立异的好作品来 。
总之 ,丁玲不管是“行时”或“背时 ”,成
功或失败 ,成就与局限 ,都与她的思想 、性 格、密不可分 。正如王蒙同志所言:“丁玲是 一个艺术气质很浓厚的人 ,她炽热 ● 敏感 , 好强 ,争胜自信 ,情绪化 ,个性很强 ,针尖麦 芒 ,意气用事 ,有时候相当刻薄 。”的确如 此 ,丁玲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人 ,又是一个 很有才华的女人 , 加上她独特的经历和遭 遇 , 常常使她处于潮流的中心 , 瞩目的对 象 。
其五 ,丁玲在 20 世纪生活了 82 年 ,其 中对于她的论争在她生前死后却也有 70 余年的历史 ,这种论争今后还会继续下去 。 我认为这是正常现象 。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 在转型时期 ,无论是思想观念 、道德观念都 出现某些混杂与迷乱 ,混沌与无序的状态 。 文艺观念也处于东方与西方 ,新与旧 、现代 与传统的多元对话中 , 没有固定的批评模 式 , 也没有条条框框 , 不存在什么权威话 语 ,“上帝死了”。因此 ,对于某些人、某些事 看法不一致 , 达不成共识 , 也是不足为奇 的 ,可以让不同的观点存在 ,不必强求舆论 一律 。
然而 , 我以为这并不意味着文艺批评 没有较为一致的标准 , 对于一个作家的评 价 ,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知人论世”,“顾 及全篇全人”。评价一个作家必须紧密结合 她的作品 ,不应拿猜想作论据 ,这样会影响 评论的科学性 。
文学批评本身是科学活动 , 文学批评 必须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 ,公允客观 。
《文心雕龙.知音》 提出对作家作品的 评论应是“无私于轻重 ,不偏于憎爱 ”;“平 理若衡 ,照辞如镜”。当然 ,文学批评还应该 是学术化的 ,有学理背景的 。
诚如有的同志所言: 丁玲是一个艺术 气质很浓厚的人 ,不是政治家 ,不是领导干 部 。既然她是个作家 ,就应该用作家的标准 来衡量她 。评价丁玲主要应该通过她的作
品 , 因为作品是作家思想 、情感 、文艺观 、审 美情趣等等的物化 ,是作家心血的结晶 ,如 果脱离作品 , 单纯将这个作家在某种场合 下的讲话 ,东摘一条 ,西摘一句 ,然后就作 为论证的依据 ,来判断其人 ,也是不大妥当 的 。 因为 ,作家的宣言 ,往往并不等于他的 作品 。 巴尔扎克是个保皇党 , 政治上很顽 固 ,但是 ,在他的作品中 ,他最同情的 ,正是 他自己宣言上所反对的 。托尔斯泰站在农 奴主的立场上 ,主张不抵抗主义 ,但是在他 的作品里 ,却深刻地揭露了农奴主的罪恶 。 丁玲思想上 、心理上是不是也存在一
些矛盾? 她的宣言和作品是不是也有不一 致的地方? 丁玲生活在 20 世纪 ,是个时代 的产儿 ,不免带上时代的局限 ,像所有的人 一样 ,有她自己的弱点 、缺陷 ,不是完美无 缺的 。
丁玲一生不幸与政治结下不解之缘 , 是政治运动的牺牲品 , 成了典型的 “运动 员”。但是这不是丁玲自己的选择 。丁玲不 能离开时代 ,社会 ,不能脱离主流政治的影 响 ,不能抓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 。当我们 在评论她的所作所为 , 评价她的作品成败
得失的时候 , 不应把问题仅仅归咎于她的 个人 ,应该看到:这是时代使然 ,社会使然!
当人们对当了汉奸的周作人尚且能抱 宽容和亲和的态度去评论他的创作道路的 时候 , 为什么对一生遭受多次毁灭性的政 治打击 ,又已经死了将近三十年的丁玲 , 已 经灰飞烟灭的丁玲不能容宽?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 )
注释 :
[1] 陈企霞:《真诚坦白的心灵》、《丁玲纪念 集》第 179 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7 年版 。
[2]见陈登科:《忆丁玲》、原载《新观察》1986 年 4 月 25 日 。
[3] 见聂华苓:《林中 炉边 黄昏后--和丁 玲以前的时光》,孙瑞珍王中忱编《丁玲研究在国 外》第 32-33 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5 年版 。
[4] 丁玲:《作家是政治化了的人》,《生活 创 造 时代灵魂》第 86 页 ,湖南人民出版社 , 1981 年 版 。
[5]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鲁迅全集》第 7 卷第 116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 1981 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