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解读诗墙诗词系列之《蒹葭》篇
发布时间: 2021-05-30 09:27:07 阅读 0 次
蒹葭苍苍——解读诗墙诗词系列之《蒹葭》篇
唐春芳
被镌刻在中国常德诗墙《千古绝唱》篇的《蒹葭》,是我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一首著名情歌。全诗共分为三段,先是写诗人热烈追求其所思念的“在水一方”的“伊人”,虽“溯洄”“溯游”努力追寻,却仍然可望而不可及,表达了一种两情阻隔难诉衷肠的惆怅情怀。
我们在解读《蒹葭》这首诗歌时,如果只单纯把它当成一首情感,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渺茫的结果,让人叹惋。从佛家的角度来解,“求而不得”,实乃人生八苦之一。
我觉得如果只单纯从爱情的角度来解读《蒹葭》,未免太狭隘,也低估了创作者的想象力。
我们要扩展来看,更应该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而不可及情境的一个艺术造型。这里的“伊人”,不仅仅是情人,恋人,也可以指向功业、理想、前途等,甚至可以说是某种境界的追求。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坑洞,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就有阻隔、就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达。我们把它视作爱情诗,也有人把它看作是上古之人祭神仪式,恐怕都有一定道理,因为都包含在这个“在水一方”这个大的容器中。
这首诗最有价值、最令人产生心灵共鸣的东西,就是他所创造的这一可望而不可即,又让我们所有人都正在感受或者曾经感受过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在水一方”意境。所以美,所以流传,而能流传千古的好诗自然有它的道理,它能创造一种美好的意境,再比如李商隐的《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创造的也是相类似的意境。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一种超越时空的容器,它具有含容一切具相似格局、相似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而好的诗人最擅长于用各种意象来创造意境。“在水一方”这个意境包括的结构是三个最主要的意象共同创造出来的:追寻者,河水与伊人。在这个共同结构中,“伊人”并没有具体所指,泛指一切想要追寻的美好事物,而河流与水的意象就在于阻断与阻隔。《易经》四难卦之一坎卦,就是重点解说这个意象。坎,卦象为水,象征的是危险、阻碍。所以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无论是情感还是事业,都可以在这里因同频共振而引发我们心灵上的共鸣,可谓古今通感。
当我们呱呱坠地,随着一声啼哭启动生命的程序开动生命的列车,在地球这个大教室历练的过程中,体会到与“在水一方”相类似的生命境遇,应当欣赏的是它的执著与追求,而不是停顿等待与悲观失望,当然,适当的韬光养晦与身心修整是很有必要的。
在《蒹葭》这首诗歌中,除了“追求者、水、伊人”这三个主意象,诗人还构造了芦苇、霜、露等众多的副意象,以此营造出一种更加朦胧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整个世界一片迷离而空茫,晶莹的露珠凝结成冰霜,一位伊人在若隐若现中缓缓前行。
“山是伟岸的男子,水是柔媚的女子”,诗歌中水的意象正代表着女性的特点,体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而薄薄的雾就像是少女头上蒙着的面纱。她出现的时候,有着扑朔迷离之美,一会儿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中央,水之湄,水之涘……寻而不得,急切又无奈的情绪正如蚂蚁爬一般挠得主人公心痒痒,在困境中常常面临幻境。“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困境,“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原来也是空欢喜,是幻境,这大概正是诗人想要借此表达的心境:先临困境,再临幻境,人生就是如此,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在此诗中,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营造出来的朦胧意境中,主人公与伊人的身份、形象、空间位置都是模糊而不确定的,不像《关雎》中所描写的君子与淑女的组合,让人感觉具体和清晰,一个写实,一个是写虚。蒹葭、白露、伊人、秋水,众多意象的渲染,越发显得难以捉摸,构成了一幅朦朦胧胧的水墨画,这是诗人故意用意象所创设出来的。并且诗人采用了赋比兴的技巧和手法,通过对眼前真实景物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又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一唱三叹,故意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就像催眠一样将大家引导进入更深的潜意识意境,芦苇丛生,正象征人的潜意识丛林,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迷离的境界,这“朦胧的爱”,爱而不得的怅惘,这是我们人生常有的境遇。主人公就经历了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这一完整情感流的洗礼,这正是它创设的意境所想要表达的人生象征意蕴。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蒹葭》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主人公惆怅的相思之情浇铸在一起,从而渲染和烘托了全诗的气氛,创造了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情语借景语,就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心物不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下一切物都在我们心中,心物原本就是一体(王阳明心学)。事实的虚化、意象的空灵和意境的整体象征,是一个问题的三个层面。从事实虚化到意象空灵再到整体象征,这大致上就是象征性诗歌意境的三步建构过程。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不论是从欣赏的角度,还是从创作的角度,都颇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和认真学习与借鉴。我们将《诗经》众多的诗歌反复玩味,并优中选优,将《蒹葭》镌刻上中国常德诗墙,是名副其实,确乃千古之绝唱!
(责任编辑:唐益红)
唐春芳,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在常德市诗墙管理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