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义母蒋毅仁身世揭秘

[返回]
详细信息

丁玲义母蒋毅仁身世揭秘

邓声斌

 
       丁玲义母蒋毅仁,对丁玲母女恩重如山。在她们自己的回忆录与他人研究丁玲的著作中多有提及。然而,或语焉不详,或闪烁其词,或纰漏百出,留下了历史的谜团。
       最近,笔者由于编纂《鼎城文史大观》的需要,广泛搜集和查阅了鼎城区草坪、黄土店、钱家坪以及临澧等地编修的新老蒋氏族谱。并走访了蒋毅仁侄孙、92岁高龄的蒋敦惠老人及其他蒋氏宗亲。从他们的手中和口中,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对蒋毅仁的身世有了确切而深入的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披露如下,供海内外研究丁玲的同道参考。
       蒋毅仁本姓屠,不是姓“涂”,过去以讹传讹,长期误以为姓“涂”。她婚后改随夫姓。祖居常德县城东门外屠家堤。其先人屠南,系康熙癸酉举人,曾任河北曲阳县令。她从小勤奋好学,知书达理。因为嫁给了清末民初武陵县城布业巨商蒋万新之子蒋郁文为妻,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蒋万新本名蒋和邦,原籍江苏苏州,世居闾门外洞庭西山后堡。始祖贤公,以制豆腐为业。传至第十九代昌公时仍住苏州。昌公生有二子,一子留住苏州。另一子蒋廷敏,字翰文。从苏州贩运布匹来常德出卖。因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好,于是定居常德。蒋廷敏娶常德之女劳氏为妻,生有一子名和邦,字政宽。在常德城内开设“蒋万新布店”,亦称“蒋万新绸布号”,生意兴隆,大名鼎鼎。“万新”是商号的招牌,并非店主姓名。蒋和邦之妻杨氏,生有五子:长子兴湘,字臻川;次子兴济,字丽川;三子幼年夭折;四子积文,字经畲,系清末民初捐资办学的常德名人;五子郁文,字德辉,即蒋毅仁之夫。世人称之为“蒋万新四大房”。
       蒋和邦在常德经商时,因其资产雄厚,客户遍布两湖与江浙,人们习惯地称呼布店老板为“蒋万新”,以致蒋和邦之名逐渐被蒋万新所替代。
       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常德县城新兴的绸布业有两大帮口,即:本帮(又称常德帮)与自运帮(又称江西帮)。本帮共有13家绸布店,他们是:李亨泰、蒋万新、林义发、盛昌、永康、恒丰庆、易庆长、裕丰厚、张春发、李元祥、蒋怡顺、蒋谦和。蒋万新排名第二,可见其经济实力十分雄厚。自运帮共有绸布店18家。两帮31家绸布店同在一城经营,其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但是,由于他们的经营方式多样、资金运作灵活、竞争措施有力、生财有道,整个绸布业市场繁荣兴旺,利润丰厚,年销售额高达一千万银元,其中批发到外埠的销售额约占70%。年销售匹头八十万匹,绸缎二十万匹,土布七十万匹。从业人员达四百五十人之多(见常德市文史资料第二辑《绸布业百年史略》。市场供不应求,财源茂盛。蒋氏家族因此而在常德发家致富。其庄园分布在草坪、黄土店、沧山、钱家坪、长茅岭、港二口等地。始迁祖蒋翰文去世之后,其子孙为了永远纪念他,从1920年开始,先后在常德县城双忠街与通城巷创办初级小学,取名“蒋氏家塾”。由“蒋万新二房”蒋兴济第四子、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辛亥革命陆军中将蒋纬丞(字国经,外号“蒋老八”)担任首任校长,学校办得红红火火。因蒋纬丞另有要务,一个学期以后,由“蒋万新大房”蒋兴湘第四子、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生蒋谟(字显丞,外号“蒋老九”)接任校长。因办学有方,生源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1922年又增设高小班,更名为“蒋氏私立翰文两级小学校”。1926年,由湖南省教育厅备案,并报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正式定名为“湖南蒋氏私立翰文中学校”。因校舍不够用,又改迁于大西门兴街口,几度扩建,规模宏大。聘请的教员,大多为德才兼备的名师。前来求学者,遍及湘西各县。学校闻名遐迩,盛极一时。当时的中央教育部曾为该校颁发了“嘉惠来学”的奖状。
       前述蒋万新第四子蒋积文,也是一位饱学之士,与清廷内阁中书(掌管文书)、邑人李致祯非常要好,两人过从甚密。蒋曾捐得候补训导之职,后又出任四川知县。据蒋谟之子——蒋敦惠老人回忆,蒋积文身着清朝官服配朝珠的照片,长期悬挂于家中,以彰显其家族之荣耀。蒋积文致仕归里后,热心教育事业,慷慨解囊,先后为德山书院、西路师范学堂、常德府中学堂、武陵县民立第一小学堂等多所学校捐资助学,为培养地方人才贡献良多。原《常德市志》(今武陵区)曾为之立传(与其侄蒋谦合传),称其“武陵绅商,多慕义行”,的确名不虚传。
       蒋积文之胞弟蒋郁文,世称“蒋老五”,即蒋毅仁之夫。青少年时代先后在武陵县学与常德府学就读,虽满腹经纶,但不求仕进。成年后继承父业,在“蒋万新布店”任事。娶大家闺秀屠毅仁为妻,夫唱妇随,关系融洽。屠毅仁婚后改随夫姓。她是丁玲母亲余曼贞的挚友。思想开明,乐善好施。丁玲不满4岁,父亲就因病早逝。1909年,母亲带着她和不满1岁的小弟弟离开临澧,回到常德县城居住。最初寄居在大舅余用久与三舅余笠云家里,即杨家牌坊22号,时称“余太守第”,因丁玲的外公余鹗曾任云南普洱和大理知府,故名。蒋毅仁当时就住在杨家牌坊附近,靠近葫芦口的忠靖庙街6号。她和丁母一见如故,心心相印。1910年,她俩和许友遵(向警予之嫂)、翦万镛(翦伯赞之姑)、胡善伦(参与辛亥常德起义、被誉为“小革命党”的胡善恒之姊)、唐畹芬(明嘉靖壬午进士、宝坻知县唐炼之后裔)、余子敏(反清起义将领余钦翼之妹)等7人结拜为姊妹,并立下誓言:“姐妹七人,誓同心愿。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以达到教育救国之目的。”此后,七姊妹生死相依,休戚与共,传为常德妇女史上的佳话。1918年,丁玲唯一的小弟弟不幸病逝,丁母痛不欲生,情绪极度低落。七姊妹伸出援手,无私资助。并细心开导,劝其重新振作。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由余曼贞牵头,组织妇女界的精英在常德县城成立了以“争取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为宗旨的“妇女俭德会”。出席成立大会的社会各界人士近千人。大会公推余曼贞为主席,蒋毅仁、余子敏、李德全(冯玉祥的夫人)与县知事薛笃弼的夫人等为主席团成员。从此,蒋毅仁和余曼贞的关系更加密切,大事小事共同商量,几乎形影不离。因蒋毅仁终身不孕,不得不同意丈夫另娶侧室。其侧室姓罗,生有二女:长女让治,次女让睿。此外,还收养了一个义女,取名元秀。蒋毅仁无子无女,没有任何拖累。又家财万贯,正好全力以赴地协助余曼贞从事早期妇女运动与贫民教育,并资助丁玲先后到长沙、上海、南京、北京读书。丁玲感激不尽,认其为义母。特别是当丁玲母女处于生活无着、经济拮据的艰难时期,蒋毅仁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私房——忠靖庙街6号无偿地赠送给了余曼贞,使她们母女终于有了自己的栖身之所。丁玲为而此感激涕零,终身不忘!
       更为难得的是:当丁玲走上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之后,蒋毅仁一如既往,对丁玲母女关爱有加。1931年2月,丁玲的丈夫、左联作家胡也频在南京被国民党杀害。1933年5月,丁玲又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并秘密幽禁于南京,长达三年有余。为了封锁消息,欺骗舆论,起初,国民党政府拒不承认此事。以后又传出丁玲不幸遇难的消息,致使文坛好友鲁迅、沈从文等人都信以为真,悲痛地写下了悼念诗文。后来,中共地下党组织打听到了丁玲的下落,通过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与外国友人同国民党政府周旋,力图拯救丁玲出狱。这时,远在常德的义母蒋毅仁,为丁玲的生死焦虑不安,终日以泪洗面。征得丁母同意之后,慨然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买通南京监狱,终于使丁玲提前释放。此事做得极为隐秘,迄今鲜为人知。
       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日寇把侵略魔爪一步步伸向中国,日商、日货随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走向衰败。尤其是当时军阀混战,常德又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帮军队走了,那帮军队又来。他们派捐拉夫,奸淫掳掠,民不聊生。特别是驻常川军,在常德横征暴敛,动不动就把各商家老板集中起来“训话”,强行索要钱粮。期限一到,荷枪实弹的兵痞就上门逼“债”,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致使一向繁荣的绸布业从此一蹶不振。加之20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在常德商界已经开始萌芽,而蒋氏三家布店(蒋万新、蒋怡顺、蒋谦和)的老板思想保守,墨守成规,经营思想与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形势。大约在1934年左右,“蒋万新绸布店”因资金链断裂而宣告垮台。但其后代仍在常德繁衍生息,瓜迭连绵。
       蒋万新之长子兴湘,生有四子二女。第四子即前述翰文中学校长蒋谟,先后娶黄土店周氏、李氏为妻,共生有十子七女。长子敦通;次子敦恕;三子敦庸(原常德市七中会计,已故);四子敦教;五子敦业,即蒋捷夫,1938年在其父支持下赴延安参加革命,解放后曾任山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1999年病逝于济南;六子敦型;七子敦识;八子夭折;九子敦惠,字泽群,即笔者撰写本文前走访过的耄耋老人,现住鼎城区桥南红云办事处万家山二巷。1942年毕业于湖南省立高级农业学校。曾在翰文中学任教。1988年在湖南柴油机厂子弟学校退休;十子敦化。长女率群、二女尚群、三女鹤群、四女夭折、五女淑群、六女慧群、七女必群。均已仙逝。其后代遍布全国各地。
       蒋万新之次子兴济,生有六子一女。长子赞丞;次子殿丞;三子辅丞;四子纬丞,即前述辛亥革命陆军中将,力主反清排满。虽然袁世凯称帝后暴死,但北洋军阀却势若燎原,南北仍未统一。蒋纬丞孤掌难鸣,已无兵权。加之与旧时同盟会好友也失去了联系,于是慨然解甲归里,定居于常德县城。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首先捐资兴办育婴堂,收养了大量孤儿。接着与丁玲义父余钦翼合办善德人力公司,率先引进人力车,解除了行人的徒步之苦。然后又兴办鼎兴电灯公司,与原有朗朗电灯公司一起,使全城居民都能用电灯照明。最后,又带头捐田若干亩,与蒋氏族人一道,兴办翰文中学,为常德一带培养了一批有用之才。蒋纬丞原配杨守富,系清末翰林杨彝珍之孙女,没有生育。侧室周慧贞,生有四子二女。长子敦彦,字伯俊,娶车氏为妻,生有一女,名砚君,是鼎城区一中著名的生物教师。次子敦隽,字仲逸。其妻朱勤,系上世纪八十年代鼎城区小学模范教师。生有四子二女。长子曙光。次子潮生。三子革非,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华南光学仪器厂计算机研究所工作,后留学美国深造,现已在美国定居。四子立吾,在市邮政局退休。女儿蒋小兰,原鼎城区花船庙小学校长,现已退休。蒋纬丞三子名敦朴,字叔实,早殇。四子敦鉴,字季恒,解放后参军,享受离休待遇。长女婉香,其夫钱剑夫,解放前曾任湖南省立《通俗日报》总编辑、上海市财政局副局长。解放后历任上海市财政局顾问、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语文教研室主任、《汉语大词典》分卷副主编。先后为鼎城区、武陵区和常德市政协文史委撰写了大量珍贵的“三亲”史料,贡献良多。蒋纬丞的次女名韵琴,系丁玲义父余钦翼之侄媳。
       1943年,日机轰炸常德城,街巷几成废墟。蒋谟、蒋敦惠父子一家避居黄土店金霞山。蒋郁文、蒋毅仁夫妇一家先疏散至鼎城区赵家桥罗汉山,后转移到今钱家坪乡铁炉坪村肖家坳第三组(杨家湾),因为那里有蒋万新的庄园与墓庐。据草坪《蒋氏四修族谱》记载,蒋氏家族的墓庐就在“黄土店东港肖家坳杉水冲进口,右边弹匠冲口,乳名蒋家山。”并附有墓庐绘图。
       蒋郁文出身于富豪之家,晚年经济拮据,解放后不久就去世了。蒋毅仁无依无靠,在钱家坪肖家坳寡居数年。陪身在侧的还有一位彭姓女人,其子解放初期在岳麓山长沙师专教书,曾多次要接母亲去长沙居住,均遭婉拒。直到1959年蒋毅仁病逝以后,才离开肖家坳去长沙,可见两位女人感情之深厚。
       新中国成立以后,丁玲把母亲接到北京居住。曾多次来信,要为蒋毅仁在常德城区购买一套房子,以报答昔日养育、救命之恩。但她一再拒绝,坚辞不受。在这种情况下,丁玲只好改变方式:从1951年起,每月按时给蒋毅仁寄来生活费15元。当时的邮递员名叫唐冬初,家住钱家坪乡鸡嘴山村。据他回忆,丁玲的汇款每月20号左右准时到达黄土店邮电所,不论吹风落雨,他都要步行去钱家坪肖家坳,把汇款单送到蒋毅仁手上。曾为蒋毅仁担任过家庭厨师的肖得早老人说,蒋毅仁收到汇款以后,经常把钱借给附近生活困难的群众,直到她去世以后,还有人欠她的债。
       蒋毅仁出生于小康之家,又嫁给巨富为妻,物质生活是非常优越的。然而,她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主动融入社会,追求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她心地善良,扶贫帮困,无偿地接济丁玲母女。尤其是在丁玲幽禁南京时,她仍冒险资助,直到1936年秋丁玲在党组织安排下奔赴陕北,回到革命队伍。此举意义重大,功不可没。

      (作者系原常德市鼎城区史志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