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丁玲精神对其家乡本地文学生态的影响 刘金国

[返回]
详细信息

浅谈丁玲精神对其家乡本地文学生态的影响

刘金国  


我是幸运的,不仅与丁玲同乡,而且在丁玲出生地黑胡子冲所在乡镇——佘市桥镇工作了八年,担任佘市桥镇任镇长和党委书记,呼吸过丁玲呼吸过的空气,走过丁玲走过的路。更幸运的是亲自参与和见证了丁玲故居的恢复重建,亲自到北大荒、北京等地寻找丁玲的足迹,和丁玲的丈夫陈明,子女蒋祖林夫妇、蒋祖慧夫妇及孙女胡延妮有过近距离的交流和会晤,对丁玲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对丁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给予分肯定,对丁玲一生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这种肯定是发自内心的,尤其是对丁玲家乡人而言更加强烈而笃信,在他们的精神城池上,丁玲已经立成一座丰碑。

在临澧县2017年的一次县委常委扩大会上,笔者有幸列席了会议,并在会解读了自己对丁玲精神的理解。我把丁玲精神概括为16个字:飞蛾扑火、忍辱负重、乐观豁达、坚忍不拔。这是组成丁玲精神的内涵,也是北大荒精神的延续和发扬。一是飞蛾扑火的精神。追求真理、追求爱情和追求内心的充实是丁玲一生的目标,到革命圣地延安去,到抗日前线去,到北大荒去,丁玲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她对爱情也一样,对胡也频的深情、对冯达的爱恨,对小她十多岁的陈明的相知相守,把敢爱敢恨的湘女形象诠释得淋漓尽致。二是忍辱负重的精神。在北大荒、秦城监狱,在人生的每一个低谷,丁玲始终未曾放弃信仰,始终燃烧着内心的火焰,始终相信党,热爱党。扫厕所、掏大粪,游街示众,不管受到怎样的不公平待遇,不管遭遇怎样的艰难困苦,她都以一颗宽容的心面对,无怨无悔。三是乐观豁达的精神。她把简单、无趣的工作,以及残酷的工作环境,当作生活体验,去艺术化对待。在汤原农场养鸡是这样,在宝泉岒农场做妇女工作也是如此,乐呵呵的丁大姐、丁大妈、丁奶奶得到男女老少的尊敬和喜爱。四是坚韧不拔的精神。恶劣的环境、不公平的待遇,丝毫没有撼动她的信念,她也从未停止手中战斗的笔,以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随笔,用文字表达一位作家高远宽阔的襟怀和无穷无尽的力量。

下面,我想结合个人的经历谈谈丁玲精神对本地文学生态,特别是本地包括笔者在内的喜爱文学艺术人士的影响,表达以下三个层面的意思。

 

一、重塑精神载体,文学促进作用越来越强

 

从常德市临澧县黑胡子冲走出去的丁玲,八十年初回到黑胡子冲的饱含深情的第一句话就喊:“黑胡子冲,您的女儿回来了。”紧接着又对全县父老乡亲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包括丁玲的作品和随后我与丁玲子女和孙女的对话中,不难发现丁玲骨子里的家乡情结。

各级组织特别是市县两级组织正是看到丁玲这种情结,对革命文学的贡献和文学才华,从丁玲去世后就开始对丁玲作品的整理、丁玲故居的恢复重建以及对丁玲精神的提炼和挖掘。

首先,加强场馆建设。为了纪念丁玲,临澧县最早建立起一座袖珍公园,早春园专门供奉丁玲塑像,王震于1989年题写了园名。随后临澧县又建起了县城最大的一个广场,以丁玲命名,并将丁玲塑像立在了广场的正中央。2016年中国作协委托中国现代文学馆、湖南省作协、常德市委宣传部和临澧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四方协议,共同出资为恢复重建的丁玲故居布展。2020年,丁玲故居布展工程完工后,又将丁玲塑像请回到黑胡子冲景区。常德市委、市政府在白马湖公园内重塑丁玲塑像,并于2014年将丁玲骨灰从八宝山迁葬于白马湖丁玲公园。至此,市县两级开辟了专门瞻仰和学习丁玲的场所。

其次,打响名人名片。丁玲在临澧县乃至常德市早已家喻户晓,老少皆知,这是与市县两级对丁玲精神学习宣传重视分不开。县级层面,县文联最早从全国文学爱好者中倡议,捐资修建了丁玲公园——早春园,供奉由著名雕刻家张德蒂教授创作的丁玲塑像,展示丁玲生平事迹;后来又在县博物馆开设了专门的丁玲生平事迹陈列室;丁玲的塑像经历了三处迁移,从早春园到丁玲广场再到丁玲故居;为了扩大声誉,临澧县还专门建设了丁玲中学、丁玲实验小学,丁玲大剧院。市级层面,常德专门建设了丁玲纪念馆,放在人流量较大的白马湖公园内,成为市级层面宣传推介丁玲精神的窗口。

再次,建立管理机制。2020年,临澧县正式成立丁玲故居管理处,明确专门机构编制,负责丁玲故居管理,丁玲生平事迹陈列展示和宣传活动的承办。1990年经文化部批准、民政注册登记、中国作家协会主管、常德市文联挂牌办公的中国丁玲研究会,近年来一直从来丁玲文学研究和创作促进活动,成为丁玲精神传承发扬的主导力量。中国丁玲研究会2012年、2017年被评为全国3A级社团。今年7月学会负责人和秘书处三位代表参加了中国作协社联部对所主管的28个国字号学会培训会上,培训会期间,丁玲研究会作经验交流发言,此次只有丁玲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寓言学会3个学会代表作经验交流。

在丁玲家乡,丁玲不仅仅是一位知名革命女性作家代表,已经升华为包括临澧县在内常德市人民心目中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

 

二、造浓精神氛围,文学创作成果越来越丰

 

包括本人在内的临澧县人一直以丁玲为骄傲。每个人自小都有文学梦想,坚持写作梦的就成了作家。记得读书时丁玲作品就进入中学课本,那时就想,长大了我也要成为一名作家。后来一直坚持写文字,现在虽然没有成为名家,但也出了小说、诗歌、散文等7本书,算得上业余作者。

正因为有千千万万像我这样受丁玲影响的写作者,常德市文学创作的氛围较浓。市县两级对文学作者的扶持力度较大,设立了丁玲文学奖、常德原创文艺奖。丁玲文学奖已经办了十一届,之前一直奖励常德市和北大荒的文学创作,像我县宋庆莲、戴志刚等许多作者都受到该奖项的激励。本人的小说、诗歌也分别获得第八届、九届丁玲文学奖。据统计,整个常德市有数百人次获得丁玲文学奖的殊荣。

在市县党委宣传部门共同努力下,丁玲文学从2019年第十一届起已经升格为全国性文学大奖,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奖励基金,将丁玲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扩大到了全国范围。今年,张炯、阿来、张承志、汤养宗等一批全国知名作家前来常德市参加了颁奖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丁玲精神已经成为文艺风向标,成为文艺创作者激情创作的力量源泉。

 

三、擦亮精神品牌,文学激励效应越来越好

 

因为曾在乡镇和宣传部门工作,所以有关丁玲文学活动参与较多,至少有四个层面的精神产品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丁玲讲坛。由中共临澧县委宣传部主办,县文联承办,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一般每年举办两次以上,聘请国内知名作家来临澧讲学和与本地学生、文艺创作者交流互动,陈建功、商震、王跃文、唐浩明、水运宪、汤素兰……等一大批作家先后来临澧讲学。丁玲研究会和市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也设立了丁玲讲堂,定期开展讲学和读书分享活动。

二是文学刊物。《澧兰》是临澧县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1984年由丁玲亲自书写的刊名。《丁玲研究》《丁玲文学》由常德市丁玲文学研究中心、中国丁玲研究会和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联合主办,虽然是内刊,但却吸引了无数学者、作家和丁玲文学爱好者投稿,推出了大量研究丁玲文学的学术作品,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

三是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海内无数个丁玲文学研究专家参与。我参加了2017年在丁玲纪念馆举办的第十三期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丁玲家族与李自成的关系》交流发言,并聆听与会的专家王增如、王中忱等交流分享研究丁玲的成果。参加完这次交流会后,有一个感觉,丁玲不止是临澧的,常德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四是创作基地。2015年,省作协党组书记龚爱林、作协主席王跃文到黑胡子冲为丁玲故居揭牌,将丁玲故居列为湖南省文学创作基地和丁玲文学创作基地。近些年,市县两级正在积极争取,将丁玲故居列为中国作协文学创作基地,全国、全省爱教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希望大家坚守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

通过市县共同努力,“飞蛾扑火、忍辱负重、乐观豁达、坚忍不拔”的丁玲精神已经潜移默化到沅澧大地写作者心中,已经根植到常德市五百多万人民的心田。由丁玲精神衍生出来的文学生态已然在环洞庭湖特别是沅澧大地生机勃勃,蔚然成风。

相信不久将来,丁玲精神不仅成为当地人民学习的榜样,而且也将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标杆。


(作者刘金国系湖南省作协会员,常德市诗歌协会副主席。曾任丁玲故乡佘市桥镇镇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