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期

丁玲散文中的人物镜像与史传价值

发布时间: 2021-05-28 14:07:22 阅读 0

                                                             丁玲散文中的人物镜像与史传价值

                                                                                                张建波  

       丁玲作品富有时代特质,其散文创作与小说创作并行而举,其散文细腻而不雕琢,沉郁而又豪放,因人循事,潜映着众多人物的影像,这些熟悉的镜像聚焦于领袖、亲人、朋友乃至自我,或者巧用白描轻轻勾勒,或者深度剖析浓墨重彩,显现了丁玲身边若隐如现的人物圈,在折射出人物性格、命运、灵魂的同时,也成为人物正史的有益补充,为冰冷呆板的正史注入了历史的温度和鲜活的因子,在“人与他人”的关系观照中凸显出丁玲的个性特征与命运轨迹。
 
                                                                                           一、 丁玲散文中的人物镜像
 
                                                                                           (一)丁玲散文中“名人”镜像
 
       丁玲散文真实真挚,理想中弥漫着烟火气息。丁玲因“昨日武将军,近日文小姐”的赞誉而盛名一时,其生命历程中多与诸多名人有着不同的交集,透过其散文对于身边名人的追忆,可以从个体的角度为名人勾勒带有深度和温度的生命轨迹和性格特质。
      《彭德怀速写》中以侧面烘托的笔法写出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彭德怀的光辉品格:“穿的是最普通的红军装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薄薄浮着一层黄的泥灰和黑色的油,显得很旧,而且不大合身,不过他似乎从来都没有感觉到。脸色是看不清的,因为常常有许多被寒风所摧裂的小口布满着,但在这不算漂亮的脸上有两个黑的、活泼的眼珠在转动,看得见有在成人脸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顽皮。还有一张颇大的嘴,充分表示着坚强,这是属于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顽强的神情。”[1]“他有时也同这些人开玩笑,说着一些粗鲁无伤的笑话,但更多的时候是耐烦地向他们解释许多政治工作上的问题,恳切地显着对一个同志的勉励。”[2]
      《一个真实人的一生——记胡也频》中对于胡也频的追忆:“他是一个喜欢实际行动的人——也频却是一个坚定的人。他还不了解革命的时候,他就诅咒人生,讴歌爱情;但当他一接触革命思想的时候,他就毫不怀疑,勤勤恳恳去了解那些他从来也没听到过的理论。”[3]“当他写这封信时,他还一点也不知道黑暗已经笼罩着他,一点也不知道生命的危殆,一点也不知道他已经只能留下这一缕高贵的感情给那年轻的妈妈了!我从那封信回溯他的一生,想到他的勇猛,他的坚强,他的热情,他的忘我,他是充满了力量的人啊!他找了一生,冲撞了一生,他受过多少艰难,好容易他找到了真理,他成了一个共产党员,他走上了光明大道。”[4]
      《仍然是烦恼着》中胡也频的形象:“我一起身,频就把房子扫过,又抹过。调好了咖啡,牛奶,排在我面前。整本的稿纸打开着,在另一页上写着:‘这是我的希望,你知道的。’而且频就是那样笑,那样懂事地据着桌子的对方,摆着要写小说的样子”。
      《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中对于瞿秋白的追忆:“后来,他们带了一个新朋友来,这个朋友瘦长个儿,戴一副散光眼镜,说一口南方官话,见面时话不多,但很机警,当可以说一两句俏皮话时,就不动声色地渲染几句,惹人高兴,用不惊动人的眼光静静地飘过来,我和剑虹都认为他是一个出色的共产党员。这个人就是瞿秋白同志,就是后来领导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取代机会主义者陈独秀、后来又犯过盲动主义错误的瞿秋白同志;就是做了很多文艺工作、在文艺战线有过卓越贡献,同鲁迅建立过深厚友谊的瞿秋白;就是那个在国民党牢狱中从容就义的瞿秋白;就是那个因写过《多余的话》被四人帮诬为叛徒、掘坟扬灰的瞿秋白。”[5]
      《鲁迅先生于我》中记述的鲁迅形象:“鲁迅,他怎能这么体贴人情,细致、尖锐、深刻地把中国社会、把中国人解剖得这样清楚,令人凄惋,却又使人罢手不得。难道我们中华儿女能无视这个有毒的社会来侵袭人,迫害人,吞吃人吗?!鲁迅,真是一个非凡的人吧!我这样想。”[6]这里对于鲁迅的评价准确中肯而又细致入微。“于是我带着无边的勇气和希望,给鲁迅先生写了一封信,把我的境遇和我的困惑都仔仔细细坦白详尽地陈述了一番,这就是《鲁迅日记》一九二五年四月三十日记的‘得丁玲信’。”[7]这丰富了鲁迅生平的经历,也是鲁迅生命历程的见证。
       写于一九四二年的《风雨中忆萧红》中对于萧红的气质、性格有着真切的描绘:“习惯于粗犷的我,骤睹着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打开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8]“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人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其寥寥啊!”[9]
     《诗人应该歌颂您》以诗画般的语言形神俱现地描写宋庆龄先生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丁玲许多回忆性散文涉及的人物有鲁迅、瞿秋白、茅盾、冯雪峰、贺龙、向警予、潘汉年、宣侠父、史沫莱特等。丁玲笔下的名人长廊罗列着一个个精神丰满的人物形象,为沉闷的历史注入了鲜活的因子。
 
                                                                                       (二)丁玲散文中“草根”镜像
 
       为小人物画像,为草根立传。丁玲散文中“草根”镜像真切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无论是旧时代底层生活的描摹,还是陕北解放区的秋收记忆,均是时代精神的展现和时代场景的再现。《五月》中关于码头苦力的描写:“这些风,也吹着码头上的苦力,那些在黄色的电灯下,掮着、推着粮食袋、煤炭车,在跳板上,在鹅石路上,从船上到堆栈,从堆栈到船上,一趟,两趟,三十趟,四十趟,无休止地走着,手脚麻了,软了,风吹着他们的破衫,吹着滴下的汗点,然而,他们不觉得。”[10]关于印刷工人的形象“蓝布的工人衣,全染污成黑色。在微弱的灯光底下,熟练地从许多地方,捡着那些铅字,挤到一块地方去。全世界的消息都在这里跳跃着,这些五月里的消息,这些惊人的消息呀!”[11]
     《秋收的一天》中有关于陕北秋天割麦群体的描写:“于是一个组一个组的分开,组里边又把工作分配好,生产工具握在熟练工人的手里。身体棒的当苦力,把收割好的糜子运到山顶打谷场去;劳动力差些的,在镰刀的后面清捡着割下的穗子,把它捆扎好。”[12]
     《“三八节”有感》中对于延安妇女的反思评价:“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的。他们不能同一个男同志比较接近,更不能同几个比较接近。她们被画家们讽刺:‘一个科长也嫁了吗?’诗人们也说:‘延安只有骑马的首长,没有艺术家的首长,艺术家在延安是找不到漂亮的情人的。’”[13]“她们都得生小孩,小孩也有各自的命运:有的被细羊毛线和花绒布包着,抱在保姆的怀里;有的被没有洗净的布片包着,扔在床头啼哭——”[14]对于延安干部的形象刻画“他妈的,瞧不起我们老干部,说是土包子,要不是我们土包子,你想来延安吃小米!”[15]
     《杜晚香》中对杜晚香一生性格命运的勾勒:“杜家八岁的那个晚香闺女,在后母嫌厌的眼光、厉声的呵斥声和突然降临的耳光拳头中,已经挨过了三年,居然能担负许多家务劳动了,她也就在劳动里边享受着劳动的乐趣。”[16]
     《田保霖》中对于靖边县新城区五乡民办合作社主任的描写:“田保霖虽然这么想了,但他仍没有懂得为什么会有一千多人投他的票。他是一个买卖人,曾受过教皇的宣传,虽说回到了长渠沟,在革命的政权下,生活一天天变好,却不接近这号人,也不理解他们。但他的一举一动,这号人都是清清楚楚的。从长渠沟一带的老百姓口中都曾说过他的好话,说他是一个平和而诚实的人,是一个正派人。”[17]
     《二十把板斧》中刻画的胆大直爽的游击队队长老蔡,《十八个》中追述的十八位坚强不屈的八路军战士。
     《马辉》中对于“马辉”的形象刻画:“马辉就是我在街上碰到的那位穿中山装的同志。他似乎同全屋子的人都是熟人,他不会说笑话,但大家都很喜欢他,实在那样子并不漂亮,眼睛很小,头发很长,个子矮,面皮黑。”[18]“现在是我们,无数的马辉,以血、肉、骨、灰去抵抗强权,埋葬丑恶的时候,就用这些血、肉、骨、灰堆积在旧的、脏的中华国土上,而新的、光明的国家救灾这些血、肉、骨、灰的基石上建立。”[19]丁玲对于“死得很冤,死得太早”的马辉深表痛惜,同时也看到,正是无数个“马辉”们为新的、光明的国家的建立付出了血肉之躯,他们以个体生命之光凝聚成国家民族的希望之光。
 
                                                                                        (三)丁玲散文中“家族人物”镜像
 
       丁玲散文中涉及到家族人物。《我的自由》中提及:“家中还算有钱,我的祖父,做过很大的官。我在家里看到父亲留下许多荣耀的衣服饰物。可是我的父亲在完了有趣之下,把家产都败光了。”祖父的形象语焉不详,父亲的形象模糊已忘,但是父亲时常向外挑战、任性购物的行为无疑也是一种镜鉴。
      《我母亲的生平》中对于母亲的回忆:“因家庭是书香门第,我母亲幼年得与哥哥弟弟同在家塾中读书,后又随她的姊妹们学习画画、写诗、吹箫、下棋、看小说,对于旧社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规矩,算是有了一点突破,为她后来进学校,在教育界奋斗十余年,以及熬过长时期的贫困孤寡的生活打下了基础。她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也是最好的教育。她是一个坚强、热情、吃苦、勤奋、努力而又豁达的妇女,是一个伟大的母亲。”[20]丁玲母亲的一生命运的轨迹,在娓娓而谈中显现出来。
       丁玲的“自我”形象在其散文作品中得以真实地呈现。乱世烽火没有磨平丁玲的棱角与锋芒。丁玲性格有敏感细腻的一面,也有倔强、叛逆的一面,丁玲在《我这二十年是怎么过来的》中写到:但是,我不在乎,我相信历史的公正。“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爷去投八路。”倔强中有决绝,激烈里有叛逆。《丁玲人格与文本的关系》一文曾对丁玲的“自我冲突”型人格作了阐释:“丁玲自属于‘自我冲突’型人格,她不断的经历‘自我战斗’的冲突和磨难,达到心灵的蜕变,从而指向理想地人格境界。”[21]丁玲一生离不开陈明的关爱支持,正如陈明在《我与丁玲五十年》所说的:半个世纪和他经历了人生的沉浮,尝遍了世间的喜怒哀乐,锤炼了永不后退的意志,即使在逆境中也不曾动摇后悔。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没有虚度此生。
 
                                                                                       (四)丁玲散文中“小说人物”镜像
 
       丁玲散文中有时也涉及自己创作的小说人物形象。如《韦护》中的韦护形象,“韦护是一个革命的人物。应该做的事,它都勇敢地去做。他遇见一个虚无思想甚深的女人,他对她无形中产生了热情的爱恋,后来进一步同她住在一起。”[22]其实《韦护》中的人物,差不多都是丁玲朋友的化身。这一点在《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中有所体现:“我写的中篇小说《韦护》是一九二九年末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韦护是秋白的一个别名,他是不是用这个名字发表过文章我不知道。他曾用过‘屈韦陀’的笔名,他用这个名字时曾对我说,韦护是韦陀菩萨的名字,他最是嫉恶如仇,他看见人间的许多不平就要生气,就要下凡去惩罚坏人,所以韦陀菩萨的神像历来不朝外,而是面朝着如来佛,只让他看佛面。”[23]其实“韦护”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知识分子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彷徨迷惘在歧路也是正常之态。“韦护”出走爱情,投奔革命的“突变”也未尝不是丁玲以文学唱和政治,借以探索和引领文艺方向的自觉。
 
                                                                                          二、 丁玲散文中人物的史传价值
 
       丁玲曾经在《我的自传》中说过,一个写文章的人,应当“写各种各样的人、事、心灵、感情,写尘世的纠纷,人间的情意,历史的变革,社会的兴衰;写壮烈的、哀婉的、动人心弦的,使人哭,使人笑,使人奋起,令人叹息,安慰人或鼓舞人的文章。”丁玲的散文创作分为延安时期、建国前后和粉碎“四人帮”之后。通过其散文的透视,可以窥见革命历史的依稀面貌和个人命运的成长轨迹。
 
                                                                                    (一)丁玲散文为丁玲传记提供素材,为总结丁玲思想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颠沛时光浮生梦——丁玲》中记叙到“后来,丁玲来到了延安,有人问她,你最怀念的是谁?她想了想,回答说,我最纪念的是也频。然后,又添上一句,我最怀念的是雪峰。”[24]散文中的人物成为丁玲史传的珍贵素材。散文《速写彭德怀》散见于多版本的丁玲传记,如宗诚《风雨人生·丁玲传》中“丁玲年轻的时候曾学过绘画,一支笔搁置几十年了。但她现在却情不自禁地挥笔绘下了彭德怀将军的速写像。自然,画笔是生疏的,使她总感觉意犹未尽,还是要写下一篇文字:《速写彭德怀》。”[25]《图本丁玲传》中“丁玲便深入红军官兵,开始战地采访。在昏暗的麻油灯下,迅速写出了《到前线去》《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广爆纪念在定边》等散文。”[26]
       散文《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中所记所忆,常在丁玲传记中出现。郑笑枫在《丁玲在北大荒》中论及“瞿秋白曾评论丁玲说:‘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丁玲自己理解这个评论:我正是这样的,我还要以我的余生,振翅翱翔,继续在火中追求真理,为讴歌真理之火而死。”[27]更多引用的是散文《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回忆与随想》的内容。丁玲对个体、群体两难的矛盾整合与对文艺、政治合二为一的坚守体现了丁玲思想的深度和高度。可见丁玲纪实性散文为丁玲史传提供了第一手素材,无疑具有重要的史传价值。
 
                                                                                    (二)丁玲散文与丁玲传记互补印证,为还原人物与历史情境提供多重视角。
 
       丁玲最后的两部回忆录是散文《魍魉世界》《风雪人间》,前者是描写她1933年被国民党囚禁期间的生活;后者是写她50年代流放北大荒的苦难经历。丁言昭《丁玲传》中写到“这是作者用血和泪、爱和恨铸起的一座丰碑。它的魅力不仅来自作者讲述的那段鲜为人知的沧桑屈辱的生活,更来自她那与生俱来的人生体验。正是这极为细腻、极为真诚的情感世界的袒露,那种仅属于她所有的悲郁、凄苦、心酸、哀痛、仇恨、忧虑交织着激动、欢欣、喜悦、柔情、爱恋、宽容,奏出了一首震撼人心的命运交响曲。”[28]丁玲散文中记人叙事有迹可循,《风雪人间》中对于王震的描述多次出现在丁玲的传记中,为丁玲传记和革命历史记下了浓墨张彩的一笔。“王震同志自然没有过去那样对我的笑容了,但也不过分严肃。他只说:‘思想问题嘛!我以为你下来几年,埋头工作,默默无闻,对你是有好处的。’这几句话我永远记得,而且的确对我很有好处。”[29]这段记叙在《图本丁玲传》中成为“王震点了点头,继续说‘思想问题嘛’我认为你来下放几年,埋头工作,默默无闻,对你是有好处的。”[30]丁玲散文中的记叙为丁玲史传提供了第一手史料。《风雪人间》中马迪尔旅社一部分提及去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的代表们“代表团里有风流倜傥、不可一世的老诗人、名作家郭沫若,有诚恳待人的长者马寅初,历史学家翦伯赞,大画家徐悲鸿,著名青衣、一口好嗓音的程砚秋,还有老练深沉的刘宁一鹤热情才子、剧界先驱田汉、洪深,以及其他一些文学家,教育家,宗教界人事,真正是济济一堂。我常跟在老熟人郑振铎、曹靖华的后边。他们关心地询问我这十多年战争中的生活情况。”[31]而在《图本丁玲传》中则是这样描述“中国此次派出的代表团阵容强大,不少是国内文化界、教育界、父女界的知名人士:如郭沫若(代表团团长)、马寅初(副团长)、张奚若、许德珩、裴文中、邓初民、洪深、田汉、翦伯赞、萧三、曹禺、曹靖华、戈宝权、程砚秋、古元及妇女代表李德全、许广平、丁玲、龚普生、陆璀、戴爱莲、吴青等。”[32]丁玲散文对事件人物的记叙主观感性,带有浓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对几个代表的评价可以略见一斑,而涂绍钧《图本丁玲传》中对于事件和人物的记叙则相对趋于理性的审视,这种主观情感和客观审视形成了一种对历史的互补的张力,前者有温度和深度,后者有广度和准确度。这样可以看出,丁玲散文中关于世界和平大会的代表的记叙和《图本丁玲传》中的记叙成为对历史的一种记录,彼此成为一种互补式的印证,在比照中提供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史料。这为后人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元素。
 
                                                                                  (三)丁玲散文成为研究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事件的重要史料。
 
       丁玲散文《文艺在苏区》中对于苏区文艺的描述“创造了苏维埃的人们,和那些从土地革命成长起来的人们,具有新生的明朗的气质,在各种工作上显示了独特的明快的作风。在文艺上呈现出活泼、轻快、雄壮的特点。最能作证明的,便是在苏区流行着好似比全中国都更丰富的歌曲,采用了江西、福建、四川、陕西……八九省的民间歌谣,放进了适合的新的内容,如《送郎当红军》《渡黄河》等,历史将证明这是不朽的佳作。”[33]为研究苏区文艺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丁玲散文《田保霖》以主人公田保霖为主角展现了靖边县新城区五乡民办合作社的历史“五乡的合作社一出了名,新城区的合作社便有了师傅。田宝霖的合作社又成了总社。他们常来打听行情,学习方法,也开油坊,也跟着栽树,也跟着赚钱。”[34]散文《牛棚小品》对于接受“革命群众专政”、开批斗会批斗“牛鬼蛇神”的情景进行了定格“那间曾被反复查抄几十次,甚至在那间屋里饱受凌辱、殴打,那曾经是我度过多少担惊受怕的日日夜夜的小茅屋,现在回想起来,都成了一个辉煌的、使人留恋的小小天堂”[35],成为荒谬历史的见证。
 
        (作者系山东政法学院图书馆馆长、教授。)

 
 
注  释:
[1]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2]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3] 《丁玲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4] 《丁玲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121页。
[5] 丁玲《我是一株小草》,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6] 《丁玲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7] 《丁玲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8]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9]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10]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11]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8页。
[12]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13]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14]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15]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16] 吴丽娜、吴虚兮选编《丁玲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
[17] 吴丽娜、吴虚兮选编《丁玲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358页。
[18] 《丁玲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
[19] 《丁玲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0] 吴丽娜、吴虚兮选编《丁玲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95页。
[21] 张玉秀《丁玲人格与文本的关系》,《云南电大学报》2009年第4期,第30—31页。
[22] 《丁玲散文名篇》,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23] 丁玲《我是一株小草》,京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页。
[24] 朱丹红《颠沛时光浮生梦——丁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16页。
[25] 宗诚《风雨人生·丁玲传》,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P171页。
[26] 涂绍钧《图本丁玲传》,长春出版社1988年版,第P154页。
[27] 郑笑枫《丁玲在北大荒》,中共党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P147页。
[28] 丁言昭《丁玲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29] 《丁玲》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2页。
[30] 涂绍钧《图本丁玲传》,长春出版社1988年版,第P254页。
[31] 《丁玲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46页。
[32] 涂绍钧《图本丁玲传》,长春出版社1988年版,第P211页。
[33] 《丁玲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7页。
[34] 《丁玲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8—59页。
[35] 《丁玲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