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发布时间: 2021-05-28 14:18:22 阅读 0 次
丁玲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王聚英、尤秀斌
丁玲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中国妇女的榜样和模范。丁玲作为我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光辉旗帜,中国近现代著名艺术家,开创了全新的文学和艺术创作风格。他也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文化的先锋,在文学、艺术以及政治、思想等领域都创造了大量艺术成果,她给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丁玲的光辉一生,铸就了光耀后世的丁玲精神。其精神内涵是: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专心写作,不计毁誉的精神;热爱人民,深入生活,与群众同甘苦的精神;信念坚定、无怨无悔,正确对待恩怨的精神。今年是丁玲先生与张家口结缘70周年,在第二延安•丁玲与张家口”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我们撰写文章,以纪念这位文学艺术大师。
(一)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紧跟时代发展的文化精神
丁玲代表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即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艺术时代。这个时代造就了丁玲,丁玲也通过自己的奋斗,丰富和发展了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作为文化工作者,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丁玲所创造的思想和艺术成就,更要像丁玲那样,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以求真、求是和爱国经世为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做一名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家。
坚持爱国经世,积极投身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事业。丁玲所处的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传统与现代并存,中学和西学互动,任何远离传统、脱离现实的艺术都难以保持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在当时,丁玲继承中国知识界源远流长的经世致用传统,在革命和救亡的时代主题下,自觉投身新文化运动,以充满革命激情的文学创作,歌颂人民革命,歌颂马克思主义,开一代文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创新者。她从1927年开始发表小说,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全国。丁玲还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监狱中坚强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1936年秋出狱后逃离南京,赴陕北参加红军,投身革命。我党在革命根据地成立了第一个文艺协会组织,毛泽东称之为“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组织的名称,开始叫“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毛泽东建议改为“中国文艺协会”。丁玲被推选为中国文协主任。丁玲后任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丁玲跟着工农红军前方总政治部上了战斗前线。毛泽东当时题赠丁玲的《临江仙》:“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足见毛泽东对丁玲的器重。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丁玲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任。这一时期他写的许多小说和大量诗文,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在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上,几乎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和历史事件都少不了丁玲的身影。她的名字,始终紧紧与那个时代联系在一起,始终是那个时代民族文化的引领者。
(二)专心创作,不计毁誉,坚持为人民而歌的精神
丁玲在《中国》创刊号的《编者的话》中说:“作品一经发表,便属于社会”,“ 我们相信,作品好坏将由人民、历史判定,好的作品将流传下去,不好的作品也会被自然地淘汰。任何作家都很难保证自己的作品篇篇都好。偶然有一篇作品被批评了,也不会影响他的其它好的作品被颂扬。这样的例证是很多的。而且一篇作品很难要求所有意见都完全一致。我们希望我们的作者,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专心写作,不计毁誉,这样就一定能得到读者的欢迎。”(2)丁玲就是“不计毁誉”地坚持为人民创作的一名作家。她创作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三八节有感》、《我在霞村的时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魍魉世界》等名著,已被历史证明,作品是受到群众欢迎和赞扬的,是可以流传后世的,不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把丁玲的名字送上了世界文坛。丁玲是继鲁迅、郭沫若、茅盾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又一杰出作家,他们这些名字差不多统领了中国文坛。
坚持科学精神,努力做出符合历史和时代需要的艺术成果。丁玲学识渊博、才华卓绝,在文学、艺术、文化、军事等方面,都有重要建树。他生前出版各类著译作品近数十部,涉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包括多个学科。这些艺术成果和文艺作品,切合时代需要,引导很多年轻人走上了文学创作、艺术救国与革命斗争的道路,深刻影响了近现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和社会变革进程。抗战期间,1942年初,毛泽东发起整风运动,1942年3月间,在《解放日报》《文艺》栏陆续发表了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等文章,在延安文坛掀起了一个针对延安的落后面与阴暗面的“杂文运动”。在杂文运动中,丁玲的《三八节有感》,针对延安存在的隐性歧视女性现象,提出了直率的批评。1946年赴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土改,1948年写出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得到了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应该说,自从以丁玲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将新文风引入延安,中国艺术的面貌就为之一新,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艺术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艺术的旗帜和灵魂。当代中国艺术要创造出真正的辉煌业绩,为人类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必须像丁玲那样旗帜鲜明地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继承和弘扬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艺术传统;二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当代,立足国情,努力建构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艺术。因此,丁玲继鲁迅、郭沫若、茅盾之后成为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
弘扬优良学风,培育一代新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艺报》主编、中宣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等职。丁玲一直从事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对发展我国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提倡民主的创作风气,善于团结艺术工作者,对各个学派的研究都予以支持,与郭沫若、巴金、矛盾、老舍、徐光耀、张雷等老一辈文学艺术家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扶持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科学、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作为新中国建设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者,她殷切希望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要制订出一个既有雄心壮志,又是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在文艺理论工作上一定要有勇气,把我们的艺术队伍建设好,把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艺术推向前进。她也是著名艺术刊物《文艺报》的主要创办者。在她的领导下,《文艺报》成为新中国历史学的一面旗帜,为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学科体系的创立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1955年和1957年丁玲被错打成“反党集团”成员和右派,后下放北大荒,“文革”中入狱,她身处逆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创作。1979年获平反,出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兼文化组组长。直到1986年3月在北京病逝。
(三)热爱人民,深入生活,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
抗战胜利后,丁玲离开延安赴晋察冀解放区张家口,她于1946年7月参加了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去怀来、涿鹿一带进行土改。在涿鹿县的温泉屯与广大的农村干部和农民一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在翻天覆地的农民翻身做主人的运动中,丁玲与农村的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和创作经验。她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在我的感情上,忽然对我曾经有些熟悉,却又并不深深熟悉的老解放区的农村眷恋起来。我很想再返回去同相处过八九年的农村人民再生活在一起;同一些‘土包子’的干部再共同工作。”(3)1948年6月,丁玲完成了反映我国土地改革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久,由大连的东北光华书店出版。
这时中国革命正是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要最大限度地发动农民群众参加伟大的解放战争,为战争的胜利提供巨大的物质基础。为此,共产党依靠人民、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战和生产的积极性,使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同时党中央把加强纪律性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来抓,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中,达到全党、全军在政策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并要求把加强纪律性与发展民主结合起来。丁玲的作品和行动充分体现了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坚持团结统一民主的西柏坡精神。
1949年5月,这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巨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又以《桑干河上》为名,收入“中国人民文艺从书”中。同年,这部作品在苏联翻译出版,而且有四种版本。1952年3月15日,它荣幸地获得苏联政府颁发的最高的文学奖——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奖。丁玲将所得的5万卢布奖金在涿鹿捐资建设新中国第一个农民文化站,部分捐献给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作为资助妇女和儿童福利事业的基金。随后,这部小说仅在苏联就陆续以14种不同文字出版。这是丁玲前半个世纪创作生涯的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是她一生中完成的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描绘土地改革这一伟大斗争的杰出长篇作品之一,更是西柏坡精神的体现。
(四)信念坚定、无怨无悔,正确对待恩怨的精神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命途多舛的女革命者。丁玲一生坎坷,曲折,受到许多的人身攻击和政治迫害,1955年被打成“反党小集团”头领1957年被打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捕入狱,受尽了磨难,一生中25年在逆境中度过。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后,她以共产党人的伟大胸怀,无怨无悔,正确对待。她曾说过:“有人问我,你是怎么熬过来的?为什么还那么乐观?"我回答说,很简单,因为我有信念,我相信党,尽管现在党里还混有坏人,但我们党的性质没有变, 我相信党,相信群众,相信时间,相信历史。就是这个信念,支持我斗争,支持我战胜一切困难。至于,我所经受的磨难,老实说,就不必谈了,有人问我,我也不谈。""我回北京以后,发表过几篇文章,大家也看得出我是“俱往矣”,我不愿意谈个人问题,不愿谈恩怨多什么恩,什么怨,没有什么个人的恩怨,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把我打倒的。不是哪一个人。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之,二十多年的辛酸苦辣就这么过去了,很多事我是不会讲的,"(4)
《丁玲传》作者说,海外的朋友,绝非个个都是不怀好意地这样问到丁玲:“‘中共’把她整得那个样子,她怎么就不会‘悟’过来呢?”这倒是我非常乐意借丁玲的故事来回答的问题。丁玲是不喜欢写“伤痕”的,但是,要写她又完全不写她的“伤痕”.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是写得哭哭啼啼,她生前也是很讨厌的。如果只写她怎么正确对待,不去写她怎么受“伤"而强忍其痛,那也势必削弱其“正确对待"的思想力量,减弱它的可信性。有些东西回避它,固然也是一种写法”。(5)表现了丁玲正确对待恩怨的伟大胸怀和高贵精神。
综上所述,丁玲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人民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中国革命文化的壮丽事业。从她20世纪初诞生在烽火连天的华夏大地,在这片热土上不停地奔走了几乎一个世纪。丁玲与张家口土改结缘整整70年了。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中国妇女的榜样和模范,虽然在二十多年前就离开了人世,然而她却永远地活在千千万万人的心里,她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辉。
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当代中国作家和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像丁玲同志那样始终热爱党,热爱祖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自觉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丁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以丁玲为代表的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艺术家的精神感召下,中国的文化工作者一定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将我国文化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1)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的《张子语录》
(2)庞天舒:《心中的怀念》,《丁玲纪念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重印前言
(4)丁玲:《讲一点心里话》,《红旗》,1979年第12期(1979年12月2日)。(5)周良沛著:《丁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第849页。
(作者分别为中国西柏坡精神研究院院长、常务副院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迎盛会 忆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