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盛会 忆丁玲
发布时间: 2021-05-28 14:19:24 阅读 0 次
迎盛会 忆丁玲
——画意在心赋诗情
王建中
往事并不如烟,会永远牢记心中。1984年6月,在厦门大学首开丁玲创作讨论会,我因事未能参加未与丁玲谋面遗憾终生。1985年9月,辽宁社会科学院会同辽宁师范大学、中国人民警官大学等七个单位联合召开的丁玲创作研究座谈会在辽宁大连举行。丁玲发来贺信因其住院我们无法相迎,会上将丁玲创作研究小组改为丁玲研究学会筹备组,我被列入筹备组的成员之中。1986年在“丁玲创作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成立中国丁玲研究会,我被选为理事,从而更加自觉地研究丁玲。其实我从辽宁大学中文系到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始终在关注丁玲、研究丁玲,从长沙、常德到桃花源、临澧,从上海、厦门到西安、佳木斯和丁玲生活过的北大荒——东北边境,我多次参加历届丁玲学术研讨会。在我的影集中存有数十张珍贵的留影,从《丁玲的文品与人品》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人物论》,从《论丁玲与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到《爱国情怀与丁玲研究——喜读赠书忆丁玲》,我撰写的几十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受到好评,另有一部学术专著《丁玲的莎菲系列小说诠释与解读》由出版社出版发行。
阳春三月杨柳青,第十三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将在丁玲的故乡湖南常德隆重举行。可我因年事已高不便远行难以赴会相聚与朋,只能远在东北的辽宁省沈阳城遥祝这次盛会取得圆满成功。
——题记
迎盛会,忆丁玲
画意在心赋诗情
丁玲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从一定意义上她的一生反映出中国革命的历程
年少时的丁玲
孤儿寡母相伴求生
寄人篱下难度日
她冲出牢笼奋勇行
去长沙,奔上海,回南京,闯北京
结识伴侣胡也频
返回上海携手并肩办《红黑》
胡也频的英勇就义壮烈牺牲
使丁玲震惊又猛醒
她非但没有被吓倒没有丝毫退却
反而革命更加自觉、更加坚定
她加入“左联”,担任“左联”党团书记、工农文学会负责人
她勇敢地参加秘密状态下的中国共产党
她按照党的指示创办并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
她奔波劳碌为的是左翼文艺更加繁荣
从《某夜》到《田家冲》
她更写出颇受欢迎具有转折意义的《水》
丁玲的创作精力更加旺盛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对丁玲恨之入骨
竟然秘密逮捕她幽禁在莫干山、南京
她坚贞不屈意志坚定
为谨防失节之嫌她决定不给国民党做任何事情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张道藩诱惑她写剧本而三碰钉子就是明证
三年时光她千方百计寻找光明
在我党的协助下她终于冲破重重困难逃离南京
丁玲来到党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和革命圣地延安城
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欢迎会——“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她首次见到心中想念的毛泽东
她要求到抗日前线去当红军
毛主席任命她为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
她组建文艺协会,并被推举为文协主任
她北上南下采访左权,写出了《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还编了一本集子《保安行》
毛主席称赞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发一首《临江仙》词相赠
这是毛主席唯一题赠作家的诗词
作为受赠者丁玲自然感到无上光荣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点燃了全民抗日的烽火
丁玲组建“西北战地服务团”,并被任命为主任
遵照毛主席拟定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宣传鼓动提纲
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她带头创作独幕话剧《重逢》
走遍西北的山山水水、乡村军营
宣传鼓动,面向友军、面向百姓
在陕北丁玲写有《彭德怀速写》《一颗未出膛的子弹》这些颇受欢迎的作品
也写有不合时宜的《“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
今天看起来自然无可厚非
可在特定年代却一再受到批评
然而她不断前进的脚步则不能否定
英勇抗战,打垮日寇,祖国光复,全民欢腾
文艺创作展新容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丁玲的指路明灯
她下农村,走基层,参加土改,深入群众
创作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震动文坛受到好评
被译成苏、捷、匈、罗、德、朝、日等十几个国家的文字——走向世界
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为国争荣
东北这块热土与作家丁玲缘分不浅
她的这部名著首先节选发表在哈尔滨出版的《文艺战线》第1卷第3期上
随后全书也是由大连东北光华书店出版发行
她两次欧洲之行回国后都途经哈尔滨来到沈阳
旅欧散文也都是在沈阳的鲁迅艺术学院写作完成
更为重要的是她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也是随同刘芝明率领的东北文艺工作者代表团以东北代表身份去的北平
开会前她曾和丈夫陈明说过:“开完会我还是回东北来,我已经给李卓然、刘芝明同志说过,他们同意我回来。”
后来只是由于工作需要,她才留在北平——服从组织决定
可见她对东北尤其是沈阳这块热土有着多么浓厚的感情
烽火连天难忘却
太阳东升满天红
新中国在人们欢笑声中诞生
建国前后党无比信任丁玲,多种职务为她任命
全国文协常务副主席、党组组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
可谓蛟龙得水,千载难逢
她肩上的担子千斤重,兴高采烈有名声
然而正如美国作家加兰所言:“世界荣誉的桂冠,都是用荆棘编织而成的。”①
风云突变,不久丁玲又处于重重困境中
文艺界集中火力反胡风
逐渐发展为全民肃反运动
挖历史,说现实,丁玲的罪名一宗宗
想当年,在南京被国民党幽禁时期
她为了欺骗敌人写了一张“回家养母,不参加社会活动”的条子
藉以摆脱敌人的牢笼
未承想这张“要命的条子”却使她受累大半生
说这是她自首、叛党的明证
其实早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组织部就做出《审查丁玲同志被捕被禁经过的结论》
认定“应该认为丁玲同志仍然是一个对党对革命忠实的共产党员”
可如今又重翻旧账重加罪名
她辩驳清白却无人倾听
一个“自首者”怎么可能对党忠诚
一些人按照这个逻辑给她安上种种罪名
子虚乌有地被打成“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右派分子”,不一而足,她遭受无数次批判斗争
她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取消级别
丁玲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她何去何从
美国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有坚强的意志。”②
美国盲人文学家海伦·凯勒有言:“当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决不应该去爬行的。”③
丁玲就是这样的人,她决不气馁而是主动要求去北大荒劳动锻炼,深入群众
在新的环境里求得新生
在北大荒,她以劳动者一员的身份生活在人民之中
决心身体力行,戴“罪”立功
她干一行爱一行,颇受群众欢迎
在养鸡队,她剁鸡菜、扫鸡场、刨鸡粪,常常累得满头大汗,干得手腕胀肿
精心饲养鸡雏,努力改良品种
在畜牧队,她担任“扫盲”教员情意浓
使得一些目不识丁的工人不仅能读书看报还能提笔写稿,对她感激涕零
畜牧队为此被评为全农场的“扫盲”先进单位
后来,她又在队里办墙报、黑板报,排节目,搞演出
畜牧队又成了全农场文化活动的先进单位
这一切都体现着丁玲的尽心尽力,她“事业”的成功
她还帮助所在六委家属学习毛主席著作
使六委成为黑龙江省学习毛著的先进集体标兵
这看似一件件小事
却表现出一个被“开除党籍”的“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
她服务于群众,群众也给她以温暖与同情
群众从未把她看成是“反党的右派”
而总是以大姨、大娘或姐妹相称
她颇受鼓舞干劲更冲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丁玲“确实是一个稍有一点阳光就灿烂的人”④
“丁玲不仅有着美丽的容貌,更有着美丽的灵魂,这是一个容貌明净清爽、心地善良坦荡、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人,一个美丽而又有魅力的人,北大荒为证!”⑤
无论在北大荒长达十二载
还是五年被囚禁在监狱秦城
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日
她都表现出对党的忠诚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她才迎来中组部[1984]9号文件
为她彻底平反恢复名誉终获一生清明
丁玲就是丁玲,正如老作家牛汉在《献诗:遥远的回忆》诗中所唱:“丁玲丁玲丁玲/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铃铎/挂在辽阔的天空/风暴一次次把它摇响/霹雳击中它/声音更响/丁玲丁玲丁玲……”
丁玲重返文坛,从事创作,写回忆录,创办《中国》
为党的文艺事业再立新功
她贯彻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意志坚定
可有人竟然又说她“左倾”
她颇有感慨地说:“1957年打我右派,还知道是谁打的;现在封我为左派,我连封我的人都找不到!”“我只晓得现在骂我‘左’的人,都是当年打我‘右’的人!说我‘左’也好,‘右’也好,我只晓得听党和人民的……说‘左’说‘右’我都无悔!”⑥
丁玲就是这样见世面经风雨
她就是这样一次次冲破黑暗迎向黎明
1986年3月4日
丁玲走完了她八十二岁不平凡的一生
人们以各种方式悼念她、纪念她
北大荒人用一面上缀“丁玲不死”的红旗,覆盖在丁玲的遗体上,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炯先生参加丁玲遗体告别后在《丁玲不死》一文中这样写道:“仿佛看见了她艰难而崎岖的一生,仿佛看见了她在革命征途上一座座关山隘口的英勇身影……”⑦
是的,一面鲜艳的红旗,“丁玲不死”四个大字,见此情景有谁不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一次我在参观丁玲生平事迹展览上,所见墙壁上悬挂“丁玲不死”这面红旗的情景
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两句名言
冼星海说:“一朵成功的花都是由许多苦雨、血泥和强烈的暴风雨的环境培养成的。”⑧
罗曼·罗兰说:“从远处看,人生的不幸还很有诗意呢;一个人最怕庸庸碌碌的生活。”⑨
一面鲜艳的红旗,“丁玲不死”四个大字,这难道不正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幅
丁玲不正是一朵永远也开不败的花朵
于是诗情画意便永存于我的心中
是的,丁玲以自己的言行告诉人们:
怎样才能不屈不挠奋斗终生
什么才是对党的忠诚
阳春三月杨柳青
第十三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
将在丁玲故乡湖南常德隆重举行
是这次盛会促使我重读涂绍钧著《纤笔一枝谁与似——丁玲》和李向东、王增如合著《丁玲传》等大作以及《丁玲研究》上的篇篇美文
是这次盛会促使我重新回顾丁玲坎坷而又光辉的一生
从而用我的笔概括她人生的苦难与辉煌,用我的笔赞颂她纯洁而美好的心灵
自然要想用一二百行文字概括她的一生实在不可能
这只是她人生历程的点点滴滴在我头脑中的一次次闪动
以此表达我怀念享誉世界的伟大作家丁玲的心声
迎盛会,忆丁玲
画意在心赋诗情
让我以一个丁玲研究者的身份
衷心祝愿第十三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衷心祝愿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所有代表身体健康,胜利返程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兼院文化水平考核委员会主任,东北大学兼职教授、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
注释:
①②③转引自邢万生、刘淑梅编著:《人生一千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⑤赵焕亭:《北大荒见证丁玲的美丽与魅力》。《丁玲研究》2016年第2期。
⑥王增如:《丁玲与“诬告信”事件》,《世纪》2000年第4期。转引自邓招华:《北大荒体验和丁玲晚年的“左”》,《丁玲研究》2016年第2期。
⑦张炯:《丁玲不死》,《丁玲纪念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⑧⑨转引自郑毅强编:《人生名言录》,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 上一篇:丁玲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 下一篇:女性视线:跨越时空的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