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2期

海外看丁玲 ——一位勇于探索的女性

发布时间: 2021-05-28 15:26:01 阅读 0

海 外 看 丁 玲
—一位勇于探索的女性
 
骆明(新加坡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女作家不算太多。在这一群不算太多的女作家中,我们还是有机会见到写得好、写得有成就、有特色,也不逊于男作家的女作家。
       这些人里面,庐隐是一位、冰心是一位、萧红也是一位,凌叔华、苏雪林也能够各算一位,但最具特色、最与众不同的是丁玲。
庐隐、冰心、萧红、凌叔华、苏雪林等在以后的文坛上,都能崭露头角,不只在文坛上占有一个席位,也在写作方面有着不同的出色表现。一直到今天,只要有人提起早期的女作家,几乎都会有人会提起她们,对她们表示敬佩,对她们的成就给予肯定。
       在这几个人当中,丁玲是比较不同的一位。应该说,丁玲不同于庐隐、不同于冰心、不同于萧红,也不同于凌叔华、苏雪林几位。
       丁玲有不同的出身,丁玲有不同的“遭遇”,丁玲有不同的环境,丁玲有别于她们的理想,丁玲写作也与她们几位又异真趣,是大不相同的。
       仅我们在海外接触到、看到的有关丁玲的资料,从我们收到、阅读到的有关资料来看,丁玲的一生是坎坷的、不幸的、波折的。从她的出身、读书、求学、工作、婚姻、前途以及她的走上文坛,在文坛上的翻翻覆覆,在文坛中的求存、求变,以及她的写作等,还有后来的一连串事故的变动,她都不是静止的,她都在求其变动,在变动中求进步。
       当她在文学道路行走时,她也是不能安于现状,顺其自然。她还是会求新、求变的,在写作的技巧上,表达上,以及面对社会的蜕变上,她总是在静中求动,在动中求变,求得创新,求得突破。
从我们接触到、阅读到的一些资料来看,丁玲的一生是多变的,是动的,不是静的,是一波接一波的,因此,她的生活是多波折的,就是在写作上,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些波折,这些变动,影响了丁玲的一生,使得她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也就是说,丁玲的生活不是静止的、安稳的,丁玲的写作也是多变的,因此她能写出许多不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在许多的理想与观点上都会产生不同的、大胆的、突破的表现。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可以特别着重说明的,那就是丁玲是中国的。丁玲在中国出生,在中国去世。她的一生都是为中国的,她关怀中国、热爱中国,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也无论是在什么场合,什么国家,她从来就没有编派中国的不是。尤其是在下放“牛棚”以后,还有在国外访问的一些言论、表现等。
       我读过好些关于丁玲的资料,我在想丁玲的时候,我很自然就想到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前的屈原是这样,近代的丁玲又何尝不是这样。
不管人生的道路是否“漫漫”,是否“修远”,丁玲的一生都是一贯的,不变地在“上下”而“求索”。
       我对丁玲的看法是:丁玲的一生都在“求索”,都在探索,都在追求,都在寻求更高更远的境界,都在求不断的变化。
我们将我们的所知、所见到的丁玲在人生境遇中,在工作上、在写作上、在思想上、在理想上、在文学表达以及人生观等各方面,列出一些问题,以求证以见证于丁玲在求实、求变以及坚持与创新。
        1、丁玲在读书求学方面是不因循苟且的。她要求能在更宽广的天地中进行学术探讨,求得更新、更好的学识;
        2、丁玲在婚姻中不能接受包办的婚姻,她有自己的理想,她为了追寻理想而奋斗,而追求幸福;
        3、她在前途的追寻上,也是极为用心的,她能为理想而追寻、追求。
        4、她在写作上,文学的活动上,都可以见到她的不断求索、求新、求变。因此,她的许多作品并不停留在已有的表达的高点,她还是极力要求有新的创见,有新的题材,创作上得到创新求新的表达,新的手法。在内容上,她能接纳新的观点、新的变异、新的环境的改变。
        5、有人认为,在那样的一个时代,文学应该是听命于政治,文学的一切都应该服务于政治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学为政治服务。
       但是,我们也见到丁玲的好几篇作品,并不符合这个标准,这个要求,她有她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

       根据我理解,丁玲的一生都是在求索、探索,就是在文学的写作上,尽管到后来她已经在文坛上是一位高位尊者,但是表现在文学上,在创作的作品中,她也还是一位探索者,不管是早期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梦珂》、《守护》、《阿毛姑娘》、《田家冲》、《母亲》……一直到后来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丁玲的艺术表现也不是很一致的,也是多变的。写的内容,虽然也以女性为主、为多,但在立场上、观点上也是不同的。应该说,她都在不断地探索、求具不同的表现。
至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那种表达的手法、观点等就不同了,取材也不同了,环境也改变了,表达的方式更不同了。
总之,丁玲在写作上一直是在探索,一直在求变、求新、求进步。
       尽管有人批评了她《“三八”节有感》、《在医院中》,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女权主义的宣言。
       应该说,丁玲对于《杜晚香》这篇小说是比较认同的。丁玲曾自我表达说:“杜晚香就是我自己。”
       在丁玲的一生中,她写了许多小说,有短篇、中篇以及长篇。丁玲写了许多与女性有关的作品,人们一提到丁玲的作品时,总是以《莎菲女士的日记》切入,而对丁玲女性文学的研究更是离不开《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探讨。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题材是有别于许多的其他小说。这是一部描写土地改革运动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这也奠定了丁玲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当然,作为一位有创作能力、有思想、敢探索的作家,丁玲还写了不少为人称道的作品,有小说,也有散文,丁玲也编纂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报章与刊物。
       丁玲在文学的道路上都是一位勤勉、孜孜不倦的文学工作者,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位女性,她对于女性以及新社会总有不停止的探索、追求。这种探索贯穿了她的一辈子。探索、追寻是她一生的坚持,是她坚持的目标。
       鉴于海外有关丁玲研究资料的匮乏,我只能作如此的一些表述,对于这样一位有成就的作家,更为难得的是一位女性作家,在那样的时代中,都能坚持不断地追求探索,她的自身以及当时社会的变革,作为一位创新求变的追梦者,已经是很难很难的了,更何况是在那还是闭塞封建的社会,作为一位女性为了她的工作,为了她的理想,在过程中是更为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