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期

第二届丁玲研究青年论坛开幕词

发布时间: 2021-05-28 15:48:06 阅读 0

                                                            第二届丁玲研究青年论坛开幕词
                                                        
                                                                     王中忱


 
      会议安排我来致开幕辞,我不敢推辞,更愧不敢当。我愿意用这个机会,表达我的感激之情。首先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向来自海内外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远途奔波,前来参加第二届丁玲研究青年论坛。同时,我也想代表中国丁玲研究会、清华大学中文系,向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宝泉岭农场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承担了实际的会议主办工作。据我所知,从去年起,宝泉岭管理局、宝泉岭农场就把筹办此次论坛列入了工作日程,并得到了农垦总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上一个月,总局宣传部高跃辉部长、宝泉岭管理局宣传部包日明部长、吴晓琴副部长,亲自到论坛代表将要去参观的几个农场,安排和落实具体环节;作为论坛的主会场所在地,宝泉岭农场郭敏书记、吴向东场长和各位领导更对论坛的各个细节都做了精心安排。并且,我们将要参观的三个农场,也都有代表准备了研究丁玲的论文。这一切,都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北大荒人的慷慨、热情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我们之所以希望、向往在北大荒、特别是在宝泉岭召开第二届丁玲研究青年论坛,是因为在这里开会,具有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里开会不能比拟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丁玲在北大荒的十二年,都是在宝泉岭管理局所属的农场度过的。一个作家,带着右派的标记,来到这片土地,是怎样把自己的根须扎到人民中间,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望的?是以怎样的方式,坚韧地投身到她毕生追求的革命进程之中的?应该说,对这段历史,我们研究得还很不够。此次论坛,以此作为主题之一,相信能够推进这一方面的研究。
      第二,尽管丁玲在北大荒这一事实广为人知,但北大荒究竟是怎样一个地方?农垦农场和农村有什么不同?农垦战士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这些,对于很多研究者来说,可能都知之不多或知之不详,而只有了解了农垦的特点,才能了解丁玲所置身的北大荒的人间社会的具体特点。我们这次论坛,不仅有会议室里的学术讨论,还有实地参观考察,就是希望让大家增加对北大荒的实感。我自己有幸来过几次北大荒,每次都深受感动和震撼,深深地感到,深入了解历代农垦战士的奋斗史和奋斗精神,是深入理解1958年以后的丁玲的关键。
      第三,丁玲在北大荒期间,就有写北大荒的计划,后来也留下了《杜晚香》、《风雪人间》等杰作。不必说,她还有更多的以北大荒为题材的构想没有来得及完成。但她那些没有形成文字的行动和精神,更深地留在了北大荒人的心中。每次来北大荒,听到北大荒人口口相传的丁玲,都让我不能不思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一个革命作家心目中的“文学”。
      请原谅我在这样的场合比较多的谈了个人感想。最后,祝各位会议期间健康愉快!祝论坛圆满成功!


      (王中忱同志系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