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公园感怀
发布时间: 2021-05-28 15:51:16 阅读 0 次
丁玲公园感怀
王 玮
我始终相信,时空会像天上的流云,无形但是有序,飘然并且变幻。有时这两个范畴完全不同的概念竟会交融整合,叠印为一,并神奇地呈现出某种内在的联系。这不,“十一”黄金周期间,刚刚在许鞍华执导的新片《黄金时代》中一睹银幕上丁玲的风采,几天过后便又身临其境踏上了常德这块丁玲生前死后永远的故土。
常德是一个极富文化底蕴的江南小城。它位于湖南省北部,纳沅澧二水,含洞庭碧波,境内人文鼎盛,历史渊源久长;可谓山水形胜,松风水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丁玲的外祖父余泽春就是这里的一位宿儒,曾官至太守。当年的“余太守第”相当气派,深宅大院,后有花园和藏书楼。丁玲就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正是在这里,丁玲受到湖湘文化的熏陶、母亲余曼贞的谆谆教诲和“九姨”向警予的深刻影响,从小就热爱文学、崇尚文明。所以说,常德是丁玲坚强性格的形成之源、文学成就的铸就之基。常德让丁玲扎下湖湘文化之根,从这里出发,丁玲走向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神圣殿堂。
1954年3月,丁玲曾有过一次故乡行,从后来发表的散文《记游桃花坪》中我们得知,那一次她从常德出发,车过七里桥,船行柳叶湖,登岸桃花村,一路上所见所闻所言,无不充溢着对家乡旧貌变新颜的感怀,无不袒露出对这片沃土的拳拳爱意。丁玲生前不忘家乡热爱家乡,家乡人民也始终热爱丁玲怀念丁玲。常德市区内一处风光秀美之地,规划面积448亩、投资3.5亿元的丁玲公园的建成与开园就是最好的明证。
2014年10月12日,丁玲诞辰纪念日。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点上,我同参加“丁玲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第十二次国际丁玲学术研讨会”的与会代表们一道来到丁玲公园,沐灿灿骄阳,乘爽爽秋风,共同缅怀一代文学名家的光辉业绩。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天之前,丁玲的亲属将丁玲骨灰由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带回常德,常德市委、市政府在这里举行了庄重的骨灰安葬仪式,同时举行了隆重的丁玲铜像揭幕仪式和丁玲纪念馆开馆仪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一行人也可归入丁玲纪念馆首批参观者之列。
丁玲公园规划为丁玲纪念区、民俗文化长廊区、休闲游乐区和湿地景观保护区等四个区域。我们从公园南门进入,拾级而上,过德玲桥,沿南入口广场西行,穿过《在黑暗中》《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雪人间》等四部丁玲不同时期代表作品初版的巨幅书影,前行数米即是园区的“重中之重”丁玲纪念馆。首先映入人们眼帘是院内一尊被鲜花簇拥着的丁玲白色石雕胸像,一种温文、高洁之感瞬间油然而生。丁玲纪念馆是一座具有浓郁江南风格的庭院式二层建筑,它融入了湘黔赣地区民居窨子屋的建筑风格,黑白灰色系的和谐搭配给人以素雅之感。走进纪念馆,前厅中央迎候观众的是一尊青年时代的丁玲全身立像——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文小姐”的清新形象。“丁玲生平与创作展览”由冰心老人生前题字。此前,中国丁玲研究会从丁玲亲属处征集到丁玲各时期版本著作、藏书1252册,丁玲生前创作手稿、书信手稿及绘画习作、使用过的物品、获赠字画、相册及音像资料等251种共1405件,奠定了较为丰富的展品基础。而一天前丁玲亲属从北京带来、捐赠给纪念馆的三件物品也被布展到展室相应位置。这三件很有意义的物品是:1952年一位苏联诗人送给丁玲的一本书,扉页上用俄文写着“送给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天才作家斯大林奖金获得者丁玲”、一件1981年丁玲出访美国时穿过的衣服和一面曾经覆盖在丁玲骨灰盒上的中国共产党党旗。
展览分为“飞蛾扑火(1904~1929)”“鲁迅旗帜下的斗士(1930~1936)”“纤笔一支谁与似(1937~1948)”“为了新中国文艺的繁荣(1949~1978)”“春蚕到死丝不断(1978~1986)”等五个部分,图文并茂,详略得当。漫步在展厅里,驻足于展品前,睹物思人,追溯着丁玲非凡的一生,不由得令人感怀万端。丁玲是我尊敬并喜爱的中国现代作家之一,她留下的三百多万字的著作是中国文学殿堂里的宝贵财富,读其作品比较集中的时段是在大学期间。上世纪80年代我曾撰写、发表了文学评论《要勇于医治生活中的弊病——重读丁玲的〈在医院中〉》和学术论文《她们“不断地在生长出新的东西来”——略论丁玲笔下的三个女性形象》;进入新世纪后,又合著、出版了《丁玲的莎菲系列小说诠释与解读》一书。今天,我正是手捧这学海中的三滴净水来向丁玲致敬的!诚然,面对着国内外学者丁玲研究的浩瀚成果,自己欣慰与羞愧的心情是兼而备之的。
走出丁玲纪念馆,漫步在丁玲公园开阔的园区,顿觉心清气朗、天高地宽。这种感觉,源自常德生态绿地的勃勃生机,更源自丁玲非凡人生中不计荣辱的广阔胸襟和心底无私的人格力量。粗知丁玲的人都知道,她的一生坎坷多艰,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可谓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是在群魔乱舞的“魍魉世界”,还是在沉冤莫白的“风雪人间”,她始终像一只扑火的飞蛾,向着光明振翅翱翔;她始终相信党、热爱人民,对共产主义信念忠贞不渝。“丁玲永远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是党的一个普通的忠诚战士。”丁玲在《自述》中这番掏心掏肺的表白,无异于留给后人的一个巨大红色惊叹号,或许会让当下一部分“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的信仰缺失者、利益既得者们永远不解其中的况味!
一路前行,拾级而上,来到丁玲公园的制高点。这里矗立着一尊英姿飒爽、身着戎装的丁玲巨型立像,雕像基座上毛主席手迹“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毛泽东”十三个遒劲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辉。与之合影留念后,举目四顾:冰之湖尽收眼底,丁玲广场隔湖相望,其他如梦珂亭等充满丁玲元素的景点也都在视野可及之内,不禁让人们陶醉在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的双重抚慰之中。游览之余我不时地掏出手机,把在馆内、园内拍摄的照片通过软件略做编辑,以微信的形式做了“实时转播”。很快,朋友圈里热闹起来,留言几分钟内便多达十余条。“哇,丁玲的塑像好V5啊!”“嗯?怎么这么多雕像啊!”没错,丁玲这几尊雕像以及丁玲墓前晚年丁玲慈祥的浮雕均被我多角度、多景别地拍下,也几乎被我悉数发到了微信上。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丁玲就是一尊雕像、一座丰碑!
(作者系《辽宁青年》杂志社主编、编审。)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从“丁玲事件”看1930年代初期左翼文化之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