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期

陈映真与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失臂之

发布时间: 2021-05-28 10:42:30 阅读 0

                                                         陈映真[1]与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
                                                                   国际研讨会失臂之憾


                                                                                         佘丹清   

       1998年5月,中国丁玲研究会请示文化部,拟邀请两名台湾作家陈映真、蒋勋参加在延安举行的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研究会得到文化部同意两人参会的批复。1998年8月3日,陈映真给中国丁玲研究会致电报,因多种原因不能参加该次会议,并在电报中深表歉意。而从申请过程和最后结果来看,研究会和学者们对陈映真始终敞开接纳的胸怀。同时,陈映真短短的回复包含一位著名作家对丁玲的浓浓崇敬之情。两位作家虽然处于不同时代,处于不同地域,处于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是相通的。信函及其周边的人和事,值得细读细析,既可还原真实的陈映真,也可探究主办文学创作研讨会的新模式、新内涵、新要求。
       在中国大陆、日本、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大陆骨干学者和日本学者相对稳定,而台湾学者不稳定。而另一方面,作为文学创作研讨会,国内、台港地区的作家参会者并不多。这也许是丁玲研究会花大力邀请陈映真和蒋勋的理由。虽然最后陈映真因特殊原因未能成行,但此事值得提及,更值得会议主办者深度思考。
 
                                                          一、 拟邀陈映真参与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始末
 
       1998年5月12日,中国丁玲研究研究会向陕西省委、省政府申请于1999年八月在延安召开“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最后会议由中国丁玲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陕西省作家协会、延安市人民政府举办,中心议题为“丁玲延安时期的创作”、”丁玲文学创作中的若干问题”。会议筹备历时一年多,因在革命圣地延安召开,且丁玲在那里创作了《在医院中》《三八节有感》等多种作品,主办方对此次会议相当重视,对参会人员必然进行严格政治和学术修养把关。
       从诸多信息来看,也根据丁玲研究会的一贯行为,丁玲研究会对此次会议相当慎重。同时,多次听丁玲研究会的负责人讲,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丁玲研究会没有基金,每次都是依靠政府或者学校出资,需要研究会领导到处化缘,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也是如此。
      据原中国丁玲研究会秘书长涂绍钧[2]研究员介绍,研讨会已经由在多地召开,但丁玲生活了多年的革命圣地延安,还没有举行过。因此,研究会反复商量,决定在延安召开第八次会议。然而,研究会负责人和延安当地官员以及延安大学相关人员不熟悉,于是请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翟泰丰[3]给时任陕西省委宣传部长张保庆[4]写了一封信[5],研究会派员接洽。
翟泰丰在信中写道:
 
宝庆同志:
      丁玲是我国著名作家,她的人品、文品都非常值得当今的作家特别是中青年作家学习。
      丁玲研究会拟在延安召开第八次丁玲研究会,望能得到陕西省委宣传部的支持,特派人前往联系,望予接待。
                   顺颂
             敬意!
                                                                    翟泰丰    
                                                             1998年3月26日

 
       1998年月3底至4月初,涂绍钧携信邀请丁玲丈夫陈明一起前往陕西拜见了张宝庆同志,受到张保庆的热情接待,并马上给涂绍钧和陈明联系了延安市委书记高宜新[6],得到肯定回复。据涂绍钧回忆:“我们去陕西筹备第八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间是1998年3月底到4月上旬,期间我还陪陈明先生重访丁玲当年写作《三日杂记》的延安柳林区麻塔村。当年,《延安文艺》主编曹谷溪[7]写了一篇回忆文章,我整理了《翟泰丰同志谈丁玲》,对过程都有陈述。”[8]涂绍钧的回忆说明陕西之行很顺利,既完成了研究会预期目标,也代表丁玲圆了回麻塔村的梦。
       至此,开会的地点时间得以落实,下一步就是邀请参会人员问题。涂绍钧从陕西回来,立刻向中国丁玲研究会高层报告进展情况。自此,会长们松了一口气,终于要实现在丁玲生活和写作过的延安开会的目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多作家在延安生活过,比如贺敬之、周立波、何其芳、艾青等等,但在延安开他们的创作座谈会的很少。基于此原因,丁玲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务必在延安召开,它将使丁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如同她爽直的性格一样得到张扬。在延安,如果有港台地区作家参会,将是更大突破,甚至填补空白。为此,研究会不断努力,力图实现突破。对大陆怀有崇敬之情的台湾作家,以及创作路数与大陆相近的作家成为当然人选。
       据相关人士介绍,在延安召开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既然是一件大事,大会主题也必须定得非常集中。那时,香港已经回归,台湾和大陆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很多台商已经在大陆建立了自己的商业基地,一些文化学者也与大陆交流频繁。丁玲的丈夫陈明先生在筹备会上,谈到丁玲于1981年在爱荷华见到蒋勋并与其交往之事,也提到丁玲为蒋勋写过《蒋勋诗集序》(《丁玲全集》收录了该文)[9]。同时,另外一些港台作家在中心和大陆作家也有交往。王安忆和陈映真就是在中心认识的。为了促进大陆和港台文学界的交往,研究会决定邀请蒋勋和陈映真参会。
       1999年6月,研究会
向文化部报告:
 
关于“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
      请求增补贰名台湾作家与会的报告[10]1
文化部:2
      你部关于同意本会与中国作协等单位在延安举办“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的批复收悉,感谢你们对此次会议的关心和支持。根据中国作协有关同志建议,特请求增补贰名台湾作家与会:
      陈映真,台湾著名左派作家,自由撰稿人,曾长期受台湾当局监禁,近几年曾几次应邀参加大陆举办的有关学术活动;
      蒋勋,台湾著名诗人,台湾东海大学艺术系教授,丁玲生前曾作《蒋勋诗集序》,高度评价其人其文。
      可否,请批示。
                                                                   中国丁玲研究会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日
   
文化部经过研究,于1999年7月12日给予回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文港澳台函[1999]1576号)
          文化部关于同意邀请陈映真等来延安
                 参加研讨会的批复[11]
中国丁玲研究会:
      你会1999年6月23日请示悉。
      经研究,同意你会邀请台湾作家陈映真、蒋勋等2人于1999年8月15日至20日来延安参加“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一切费用均由台方自理。
      请做好接待工作,注意不要出现“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等问题。
      此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一九九九年七月十二日

 
       从文化部的回复可以得到三个信息:一是同意两位作家参加;二是一切费用对方自理;三是搞好接待,不出现“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等问题。第二个问题的意思是被邀方应该具有主动性,即有自觉的意愿参加会议,同时,在小处说,理解研究会经费的紧张,以及参加学术费用自理(包含本单位出资)的传统性。第三个问题是宪法规定的底线,也是中国关于台湾问题的底线,是政治问题。
研究会得到回复以后,陈明即刻电话联系对方,陈映真给予了参会的回复。但邀请函却辗转至八月才到陈映真手中,就有了陈映真回函的内容。
 
                                                          二、 陈映真信函内容及其解析
 
       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的10年间,中国大陆有萧乾、陈白尘、艾青、茹志鹃、王安忆、冯骥才、吴祖光、张贤亮、北岛、汪曾祺、阿城、刘索拉等作家参加为期三个月的“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 (下称“中心”)[12],同时段也有很多港台作家参加。这不仅促进了大陆和世界作家,也和港台作家进行了交流,加强了相互的联系。特别是成为了大陆、港台作家沟通的平台。大陆文学和港台文学相互得以认识,“窄窄的浅浅的海峡”再不用“小小邮票”,而是面对面沟通了。陈映真也是在“中心”真正了解中国大陆文学以及大陆作家,对丁玲的全面了解也是在“中心”。
       丁玲在“中心”影响很大。据《丁玲年谱长编》记载,1981年8月29日至10月丁玲应聂华苓夫妇邀请,访问了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中心。其间,与台湾作家蒋勋进行了多次交流和进餐。在爱荷华,丁玲见到了萧军父女、聂华苓、吴组缃、黄秋耘、白先勇等人,23日晚还曾住宿于台湾学生李乃平、邵燕家。10月17日在“中心”作《中国文学现状》的讲话,介绍中国文学。丁玲在“中心”的活动,让多国多地作家对中国文学有了新的理解。
       陈映真到“中心”在丁玲之后。1983年,在“中心”,陈映真有机会和大陆作家王安忆、茹志鹃等深度交流,但王安忆对“陈映真是一种非价值认同,是一种有限度的理解”[13]。1987年,再次被邀,陈映真在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成立20周年庆典。
       同时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台湾企业家来大陆投资发展,开启了海峡两岸沟通之旅。随后,很多台湾作家来大陆交流,余光中、郑愁予等先后多次来大陆参会与讲学。1996年秋天,陈映真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聘为荣誉高级研究员,后又被中国人民大学聘为特聘教授,从此,他多次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主要居住地在北京。最后,陈映真还逝世于北京。基于种种情形,丁玲研究会邀请陈映真自然成为一件大事,也认为是可能的。当然,很多当事者包括笔者认为,这对于陈映真是在大陆出头露面的机会,陈映真来说肯定是一件大事。由此判断,会议主办方和被邀请方,均会从内心里接受。在那个时段,洛夫、余光中、琼瑶等已经多次赴大陆,参加多种文化活动。
       但是,高兴归高兴,陈映真还是未能成行。为此,他专门发电报给中国丁玲研究会,说明不能成行原因。他在电报中写道[14]
 
中国丁玲研究会:
      收到“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邀请书,虽因邮误,我还是觉得荣幸、高兴,因为丁玲先生是三十年代重要的、优秀的前辈、作家,心中敬仪已久。
      然而,几经考虑,由于下列原因,此次会议实不克出席:(1)8月8日-15日,我所属中国统一联盟有访问京沪的行程;(2)16日若紧接去延安,家中业务没法搁置,很难安排;(3)我敬仪丁玲先生,但台湾有关丁先生作品与材料全无,致无缘深入研究,对会议没有贡献;(4)仓促间已绝无时间读书写论文了。
      延安是我向往之地,却从未去过,错过此次机会,殊为恨惜,希望此后有机会去。丁玲研究会下回开会,早些见告,一定去参加!
      此次劳顿陈明先生,特此来电话相邀,殊为宠惊,请代向陈明先生及研究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转致敬意及未克赴会之歉意。
      即祝大会成功!
                                                                   陈映真拜上    
                                                         1999年8月3日,台北。

 
       收到电报,中国丁玲研究会的同仁们深感遗憾。涂绍钧也曾不无遗憾的对笔者说:“第八次会议我们邀请了陈映真,因他的健康状况不允许,未能与会。1993年在桃花源召开的首届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也邀请过陈先生,我和他通过电话,他曾给我发过一个祝贺会议的电报(现存丁玲研究会资料室,可能字迹已不清楚了),也是因事或者身体原因未来,只有郑愁予等来了。”[15]可见,陈映真多次被邀,均因为身体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参会。
       上述电报即使是陈映真讲述未成行之因,但电报内容值得细细咀嚼。笔者查阅到该电报时,发现电报题头与结尾都有涂改,而且断句也有几处不规范。比如,“此次劳顿陈明先生,特此来电话相邀,殊为宠惊,请代向陈明先生及研究会、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转致敬意及未克赴会之歉意”,就有断句问题。那么,为什么陈映真如此潦草的拟一封电报?丁玲研究会与我个人的判断身体因素是主因。
       电报中写道:“丁玲先生是三十年代重要的、优秀的前辈、作家,心中敬仪已久”、 “延安是我向往之地,却从未去过,错过此次机会,殊为恨惜,希望此后有机会去。”。两句话,两条信息。一是陈知道丁是三十年代作家,“心仪已久”,必然对丁有所了解;二是陈真心希望去看看引起世界关注的延安是什么样子,去感受一下延安开研讨会的气氛。
       而电报的第二部分连续说了四条不能参加的理由,和开头部分结合起来分析,那就是收到邀请时间仓促,短时间行程不好调配,短期内无法创作,也有责备和遗憾之意。从深处说,经历过牢狱的陈映真也会有心悸,终究当时文化交往并非深入。还有一条值得注意的信息:“但台湾有关丁先生作品与材料全无”。它就明确告知,在台湾,象丁玲等左翼作家没有市场。笔者后来阅读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能在作者的轻描淡写中感受到现代作家在台湾的分野。
       综上,从陈映真的回复里,我们看到大陆作家在台湾并非普适性的被认知,政治与文化影响是其根源,交流的缺失是其根本。陈映真与第八次研讨会失之交臂,但这封信可以作为珍藏的资料。
 
                                                          三、 陈映真与丁玲的情结
 
       陈映真的电报是本文的焦点,陈映真与“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关联是核心。在探究中,不难发现一个重要问题:陈映真与丁玲有交集?
 
      (一)没有结果的精神对话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生存背景的两位作家,对文学的艺术性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追求文学的艺术性,追求文学的价值。丁玲在中国文坛有长期的争议,但有对其艺术敏感和性格执拗的高度认同;陈映真在台湾有争议,也有排他性的独特个性。丁玲作为老一辈作家,比陈映真大了33岁。当陈映真1958年上大学时,台湾和大陆切断关系已经近十年,国民党的文化压制,陈映真们很难见到大陆的文学作品,也包括丁玲的。同时,此时的丁玲却在北大荒密山农场接受监督劳动,已经远离文学。但是,陈映真在电报中说,“心中敬仪已久”,也就交代了陈映真对丁玲早就有所知,且心存敬意。那么敬仰是一种情结。
       陈映真作为台湾乡土理论的创建人之一,作品常常充满忧郁和苦闷的色调,也充满人道主义情怀,关注时代和时代之人;丁玲的创作常常表现出对人物作深刻的心理描写的特色,作品与时代紧密关联。陈映真期望在创作上成为丁玲的学习者,那么深度认同是另外一种情结。
       再回到陈映真与第八次丁玲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问题上,陈映真本可以与丁玲及其研究者齐聚一堂,感受学者们对丁玲的态度,分享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丁玲进行一场精神对话。但是,在诸多因素影响下,这种对话在刚刚出现念头后,无声无息的溶蚀了。今天,成为了不可能再有的机遇。二者均已逝去,留给学者们的是一种嗟叹,和一些零零碎碎的思考。
 
      (二)无意之间引发的思考
 
       陈映真虽然没有成行,但这件事告诉我们:凡事必须充分准备,必须思考再三。也为举办学术研讨会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中国丁玲研究会是当下最为活跃的学会之一。学会既团结了老年研究者,也培育了学术新人。但是,我们从刘继明的文章得到启示,学术研讨会还需要一些作家的参与,他们最能直击作家内心,以此给研讨会带来新的生长点。
       因此,作家之间的情结必然是既认同又排斥,会给理论研究者提供参照。

 
      (作者系湖南文理学院教授,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
 
注  释:
       [1] 陈映真(1937.11—2016.11)台湾著名小说家,台湾乡土文学理论奠基者之一。《第一件差事》《将军族》 《归乡》等21篇作品写乡愁是其作品的重要基调。《面摊》《我的弟弟康雄》《死者》等写市镇小知识分子感伤情绪;《最后的夏日》《唐倩的喜事》等加强了对大陆人题材的表现与深化,加强了对现实的揭露与讽喻;还有多种乡土小说和政治小说20世纪60-70年代,因阅读毛泽东、鲁迅等的著述,被台湾当局判刑8年。在台湾,他是一位敢于论战和善于论战的理论战士,在台湾影响很大。著作有《陈映真作品集》《将军族》《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等。
       [2] 涂绍钧(1947—)湖南临澧人,是一位从基层自学成长起来的研究馆员。曾任中国丁玲研究会、丁玲创作促进会秘书长。长期从事丁玲研究会实务,组织了数次丁玲学术研究会务,并深度研究丁玲。1983年7月在木樨地拜访过丁玲,并与丁玲合影。著有丁玲研究论文数十篇,并出版著作《走近丁玲》《风雨征程》等。
       [3] 翟泰丰(1933.5--2020.10),河北唐山人。1994年4月起先后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等。1996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在任作协领导期间关心文学创作与批评,为了促成丁玲文学研讨会在延安召开,亲自联系陕西领导,并写信给山西省委宣传部长张保庆。
       [4] 张保庆(1944.06-)男,陕西汉中城固人。1996年9月至2002年6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长。翟泰丰就是给时任宣传部长的张保庆写信。翟泰丰在信中误把“保庆”写成了“宝庆”。
       [5] [10] 翟泰丰的信件和请求增补台湾作家与会的报告均保存在湖南常德文联中国丁玲研究会秘书处资料室,信件为原件,报告为复印件。
       [6] 高宜新 (1943.01--2011.12),男,陕西佳县人。陕西省第九届、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97年至2001年任延安市委书记。
       [7] 曹谷溪(1941.02--),男,生于陕西省清涧县,著名作家、编审。曾任《延安文学》主编,是路遥的挚友。一直以推动文学创作,带动文学新人名动中外。
       [8] 2019年7月19日电话采访涂绍钧先生,他详细介绍了1998年3月底到4月上旬前往陕西筹备第八次丁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前期工作情况,此处为摘录。
       [9] 丁玲:《蒋勋诗集序》,《丁玲全集》(第九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 《文化部关于同意邀请陈映真等来延安参加研讨会的批复》也保存在中国丁玲研究会秘书处资料室,为原件。
       [12]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台湾著名作家聂华和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于1967年在爱荷华大学创办“国际写作计划”(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the University of Iowa,简称IWP),又称“国际写作坊”,是全世界首第一个由一所举办的全球性作家交流计划。余光中、梁牧、王文心、陈白尘、白先勇、萧乾、艾青、茹志鹃、吴祖光、张贤亮、冯骥才、汪曾祺、王安忆、北岛、阿城、刘索拉等都参加了这个过“国际写作计划”。 “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促进了中美文学界的交流,让更多的美国人民接触并喜欢中国文学。它既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窗口,也是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窗口。
       [13] 刘继明:《走进陈映真》,《天涯》2009年第1期。文章中,刘继明深刻分析了张贤亮、阿城、查建英和王安忆眼里的陈映真,以作家的眼光判断作家对另外一名作家的分析。文章对陈映真分析入里,对三位大陆作家的价值与心理更是分析入围。本文可以是了解大陆对陈映真描述的一个侧面。
      [14] 陈映真的这封电报,如今珍藏在湖南常德丁玲研究会秘书处的资料室里。信用铅笔写成,而且有多处涂改,以致当下多处不好辨认。但它可以作为一份难得的重要资料保存。目前,使用特殊扫描仪,已经清晰扫描了该电报,也珍藏在资料室。
      [15] 笔者于2019年7月19日晚间,通过微信方式采访涂绍钧先生,他详细说明了,是陈明提出邀请陈映真,得到学会和主管部门的许可。陈明也给致电在台湾的陈映真,进行邀请。据涂绍钧先生回忆,陈映真很爽快地接受了邀请。随后,涂绍钧先生也致电陈映真落实相关事宜。在会议即将举行时,陈映真发来不能参会的电报,所有人无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