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2期

丁玲精神永远在北大荒闪光

发布时间: 2021-06-04 09:37:52 阅读 0

                                                                     丁玲精神永远在北大荒闪光

                                                                                        曹元英  
 
       黑龙江宝泉岭是著名作家丁玲在北大荒工作生活了12年的地方。1958年7月,丁玲第一次踏上了汤原农场这块黑土地,这是她融入北大荒的第一站,在她人生当中留下了6年的美好回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丁玲与善良淳朴的农场职工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人们对丁玲充满了怀念、崇敬与热爱。丁玲“万难不惧、勇往直前”的精神是留给汤原农场职工群众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丁玲对农场及职工群众影响深远
 
       汤原农场始建于1956年,丁玲所在之时为建场初期,这里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下游北岸,如今已发展成一个集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为一体的现代化国有农垦企业。丁玲在汤原农场工作生活的经历和人格魅力对农场发展及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目前农场依然完好地保存着丁玲早年工作、居住过的养鸡场,场史陈列馆专门设置了丁玲板块。我们还创建了丁玲文学艺术创作协会,每年组织举办“丁玲文化节”系列活动,组建了“冰之梦”讲堂、合唱团、文学创作队等,开展了“走进丁玲”中小学生征文比赛、文艺演出、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等系列活动,在职工群众中形成了传承弘扬丁玲精神的传统和氛围,也为丁玲纪念馆建设工作奠定了群众基础。
       为纪念丁玲同志,弘扬丁玲精神,自2011年6月起,农场又多方筹资近1000万元建设了占地11公顷的丁玲公园。丁玲公园现已成为汤原农场地标性建筑之一,园内设有冰之桥、凌云阁、丛喧亭、弘德廊、婉香湖、文武山等景观,并建有娱乐健身广场,种有各类花草树木,文化气息浓厚,景色优美怡人,是集文化、健身、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黑龙江省著名作家贾宏图曾这样形容丁玲公园:“垂柳围湖,湖上飞桥,亭台楼阁掩映其间”、“建设大气精巧,处处充满了文化意趣”。据不完全统计,丁玲公园每年接待旅游观光者万余人,其中不乏海内外专家学者等,是全国各地丁玲文学爱好者和游客缅怀丁玲、追忆历史的必行之地。
 
 
                                                                        丁玲纪念馆筹建工作得到广泛支持
 
       为进一步挖掘历史资源,为世人留下丁玲精神的永续遗产,2016年,汤原农场党委新一届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在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仍决定建设丁玲纪念馆,并通过职代会的思想发动和广泛宣传,得到了全场广大职工群众的充分认可。
       丁玲纪念馆的筹建,承载着汤原农场职工群众对丁玲的无限崇敬与热爱,也是农场历届领导班子传承弘扬丁玲精神的进一步延续和升华。筹建过程历经波折,总体思路曾发生过重大变更,大纲更是经过多次调整修正,但我们建馆的初衷始终不变,那就是“还原本真、再现历史、弘扬精神、体现特色”。
       丁玲纪念馆的最初设计是以丁玲公园为中心,利用周边保留完好的丁玲当年曾居住过的房屋和军垦建筑,以保留原貌、不过多投入为原则,将现有建筑一分为二,分别筹建丁玲故居和“一个伟大决策的发祥地”两个场馆(后者源于军垦先驱王震将军在汤原农场这里萌生了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的想法)。历经近一年时间,房屋维修改造和两个场馆的大纲撰写及设计工作初步完成,并开始广泛征求各方意见。
       时任宝泉岭管理局局长刘相增、党委宣传部部长包日明等领导对丁玲纪念馆建馆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到农场调研指导工作,在全面了解建馆思路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认为在汤原农场筹建王震将军“一个伟大决策的发祥地”时机并不成熟,主要是关于发祥地的史料依据积累并不充分,加之在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已建有王震将军北大荒纪念馆,建议此项工作待时机成熟后再予启动。另基于丁玲在北大荒工作生活的十二年具有历史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等因素,建议农场围绕这个核心集中精力筹建丁玲纪念馆,效果会更加突出,也更具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017年5月,农场党委研究决定采纳管理局党委意见和建议,调整构思方向,全力以赴筹建汤原农场丁玲纪念馆,并聘请了资深丁玲研究专家王增如、李向东两位老师和专业设计公司共同参与。
       为此,我们先后多次到北京拜访丁玲女儿蒋祖慧及王增如、李向东老师,建馆工作得到了丁玲子女及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王增如、李向东两位老师,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从筹建之初的建议、大纲的确定、大纲的反复校对修改,到效果图、塑像的建议等等,每一环节、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词句,都对照史料字斟句酌确定,将对丁玲精神的传承和文化工作的严谨体现在了实际行动当中。
        2017年6月中旬,正值北京盛夏时节,农场党委书记王景伟和我为建馆工作第一次专程到北京探望了丁玲女儿蒋祖慧、儿子蒋祖林及王增如、李向东老师。各位老师对于我们的到来非常激动,大家进行了非常愉快的交流,老师们毫无保留地向我们讲述了难以忘怀的往事,畅所欲言地表达了对农场建馆的热切期待和意见建议。
       北京之行收获颇丰,也坚定了我们建馆的信心和决心。蒋祖慧老师捐赠了丁玲早年使用过的箱子一个,丁玲全集一套,蒋祖林老师捐赠了书籍8本。之后的7月,83岁高龄的蒋祖慧老师时隔58年再次来到汤原农场,捐赠了丁玲当年穿过的两件衣服和若干张珍贵照片。
       还有一件事令人记忆深刻。2017年7月22日,王增如、李向东两位老师为建馆一事专门来到汤原农场,由我全程陪同,顶着炎炎烈日参观了丁玲公园、场史陈列馆、养鸡场,走访了丁玲故人,并对由北辰公司和农场共同参与撰写的纪念馆大纲进行了总体把关。两位老师在办公室一坐几个小时,重新确定了大纲主线,对其中汤原农场部分进行了两次全面的修改,十分敬业感人。两位老师们更是不求名利,对于农场关于在纪念馆中专门设置“丁玲最后一任秘书”板块的提议坚决予以回绝,在场人无不为之动容和敬佩。
       2017年11月初,农场党委书记王景伟和我再次赴北京拜访丁玲女儿蒋祖慧和王增如、李向东老师,两位老师再一次对大纲内容进行了修正,并无偿向农场提供了大量照片资料。2018年1月临近春节,远在海南的两位老师,放弃个人度假时间,义务帮助农场核对丁玲纪念馆效果图文字及相关内容,并通过电话逐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意见反馈。
       毫不夸张地说,《丁玲传》《丁玲年谱长篇》是建设丁玲纪念馆最重要的史料支撑,王增如、李向东两位老师是汤原农场丁玲纪念馆得以建成的坚强后盾。
       建馆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管理局党委的资金支持,以及历届老领导、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德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佳木斯及北大荒丁玲研究学者及宝泉岭农场、普阳农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丁玲精神永远在北大荒闪光
 
       历经两年汤原农场丁玲纪念馆建成,纪念馆位于汤原农场军垦建筑群集中区的中心地带,周边建有丁玲公园、场史陈列馆、文体馆、文化创业园等,总投资160万元(管理局党委支持),占地面积5906平方米,建筑面积636平方米,主要通过图片、文字、艺术画、塑像、实物、场景还原(扫盲班、丁玲生活过的地方)等形式,全面生动地展现了丁玲伟大光荣而又坎坷传奇的一生。
       纪念馆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共分为六部分,分别是“莎菲”时代的叛逆(1904—1929)、左联时期的斗士(1930—1936)、雄壮队伍中的“号兵”(1937—1948)、繁荣社会主义文学的带头人(1949—1956)、风雪人间二十年(1957—1978)、春蚕到死丝方尽(1979—1986),主要以丁玲在北大荒,从人民群众中找寻到温暖和力量,与北大荒职工群众深厚情谊为重点,在第五部分、第六部分全面展示了丁玲蒙冤受难后在北大荒工作生活的12年、陈明三访汤原探望丁玲、丁玲深爱北大荒、丁玲对来自北大荒人的意见十分重视、丁玲回访北大荒、丁玲对北大荒和北大荒人有着特殊的感情等内容。
       2018年8月12日,汤原农场丁玲纪念馆正式开馆,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高跃辉,丁玲第一故乡湖南常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丘陵,丁玲家人周欣、中国丁玲研究会秘书长章晓虹等各地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开馆仪式。2019年9月12日,中国丁玲研究会授予汤原农场丁玲纪念馆研究基地(科普教育)称号,并在农场举办了丁玲讲堂第四期“漫谈当下的文学创作与批评”四人谈,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何吉贤、李云雷、鲁太光和作家石一枫主讲。
       可以说,在北大荒的12年丰富了丁玲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积淀,丁玲的坚毅执着和不懈追求激励了北大荒的发展变迁。丁玲公园、丁玲纪念馆的建设就是为了缅怀先人,激励今人和来者,弘扬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北大荒精神和丁玲精神,让丁玲精神永远在北大荒闪光。
 
    (作者系黑龙江省汤原农场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