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丁玲被捕 ——从《摄影画报》角度
发布时间: 2021-05-28 11:29:28 阅读 0 次
关于丁玲被捕——从《摄影画报》角度
李 浩
1933年5月14日“中国普罗文学前进女作家丁玲女士”、“著名作家潘梓年”[1]被绑架是当时文化界的大事件,这是自1931年国民党政府杀害“左联”五烈士之后,又一件迫害左翼文化运动的行动。关于丁玲潘梓年被捕之后的消息发布后,即在当时上海进步社团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他们纷纷谴责国民党政府迫害进步文学的行动,并组织了以营救丁玲潘梓年的社团。当时,上海的各种报纸,从主流报刊到如《晶报》这类市民报纸也以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笔法报道关于丁玲潘梓年被捕的相关新闻、传言(谣言)等等。由于国民党政府除了表示潘梓年是因为涉及共产党活动被抓捕外,拒不承认抓捕了丁玲。于是丁玲被捕继而生死不明成为当时社会关注的谜案,直到1934年才有比较确凿的消息在小范围内传播,说是丁玲被国民党政府软禁着。如鲁迅1934年9月4日致王志之信言:“丁君确健在,但此后大约未必再有文章,或再有先前那样的文章,因为这是健在的代价。”[2]又同年11月12日致萧军、萧红信说:“丁玲还活着,政府在养她。”[3]
如上所言,丁玲被捕后即确凿的音信全无,上海进步人士组成专门组织了营救丁玲的团体,使有关丁玲的消息成为当时部分报刊的热点之一,1933年重新创刊的上海《摄影画报》即是其中之一。
《摄影画报》据上海图书馆之《全国报刊索引》网站介绍,该刊原名《画报》(也称《中国摄影学会画报》四开小报,以刊载照片为主),1925年创刊于上海,由摄影画报编辑部编辑出版,是中国摄影学会创设的画报。该刊原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又改为半月刊。该刊曾于1932年11月19日出版375期后停刊,又于1933年元旦复刊,到1937年8月10日共出版517期。为综合性画报。撰稿人主要有王礼安、笑庐、健慧、日月等,主要有电影、明星、摄影新闻、漫画、文艺界、评论等栏目。
《摄影画报》自称为“国民政府内政部登记证第一号”,其1933年元旦出版的复刊号(第九卷第1期)卷首《宣言》,略引如下:
中国的刊物,也太沉闷了。我们的《摄影画报》,行刊八年,是全国最早的图画周刊……可是我们还以为要上进改良,不但追随时代,而且要做时代的领导者,以应读者之需要。现在我们的内容,决定要这包括这许多性质的照片……文字则多短小精悍之佳作,及叙述生活之内幕,阅之爱不忍释与兴奋痛快。[4]
复刊的《摄影画报》是为周刊,每周六出版,其自诩为“全国首创最普及之图画周刊”,是“包罗万象之结晶”,为“美丽可爱、精警兴奋活泼”之刊物等等。[5]《摄影画报》的“创办人兼总理”是林泽苍。目前,专门介绍、研究林泽苍生平事迹的文章据笔者视野似乎不多,不过,他创办的《电声》和《玲珑》图画杂志两份刊物则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赵俊毅所撰《“遗失”的摄影名家:林泽苍和〈摄影须知〉》[6]一文,赵俊毅综合了在该文撰写之前的相关信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林泽苍的事迹。这里以该文为基本资料,综合一些其他资料大致勾勒出林泽苍的生平:1903-1961,福建古田人,1922年创办华商三和公司,[7]1924年任上海圣约翰大学摄影研究会会长,1925年发起成立“中国摄影学会”,创刊学会刊物《画报》。1926年林泽苍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获商学士学位,开始专门致力公司发展,先后经营过摄影用品、乒乓用品、明星照片和出版物等。1931年出版发行“增进‘妇女’优美生活,提倡社会高尚‘娱乐’”[8]的《玲珑》周刊,1932年出版发行“全国首创之电影与无线电日刊”[9]《电声日报》,1934年改刊为《电声周报》。20世纪30年代,林泽苍除了商务活动外,主要致力于摄影技术的普及和艺术鉴赏,复刊的《摄影画报》是他实现他推广摄影的宣传刊物。[10]他曾与高维祥合作《增广摄影良友》(后增订为《现代摄影术》),他们还合作发明摄影辅助器材“标准露光仪”。1951年撰写出版《摄影须知》。林泽苍所创办的三种刊物,皆把握了当时市民的文化需求,在当时市民阶层都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此外,林泽苍创办的华商三和公司也经售乒乓球等文体器具,他于1924年编写《乒乓规则》,由上海乒乓联合会发行。可以算是在中国推广乒乓球运动的先行者之一。
《摄影画报》正如复刊宣言所述,它并非是专门的摄影刊物,是集新闻、艺术照片,各类文章的集合体。其文章部分,大部分为新闻类,也有八卦逸闻,甚至是医药问答,以短小为主,占刊物版面的1/3-1/2,复刊前期纯文字版面较少,后期有增多趋势。该刊复刊之初就开辟了面对大中学生图文专栏,后改版成为《摄影画报·学生时代》合刊。该刊刊登的照片,主要是社会新闻照及文字解说,也有少部分艺术照及漫画;纯文字的新闻则主要是改写或糅合其他报刊的报道。其复刊第3期,也就是第九卷第3号开始增设“文艺界”专栏,专门发布作家的动向或逸闻——当时上海的大部分期刊都有类似“文艺界”的专栏,毕竟小说是当时社会文化休闲重要内容之一,任何刊物如要争取读者,他们都无法漠视读者了解作家动态、逸闻(“秘闻”)的需求。复刊的《摄影画报》虽名为摄影,但与其他的图画类刊物相似,间有各种类型的纯文字内容,“文艺界”专栏是其中之一。既面对文艺界,其专栏编者自然无法忽视当时有声名的女作家丁玲。从笔者所及的《摄影画报》来看,其涉及丁玲的文章大致有13则,因其篇幅不长,现按时间顺序照录如下:
1、丁玲的肥身术
(刊《摄影画报》第九卷第13期“文艺界”,1933年4月12日)
以《莎菲日记》,《水》,《韦护》著名的丁玲,在我们理想中大约是一个娇小玲珑,大眼睛,清秀身材的女子吧,实际上她非常胖,身重至少在一百六十镑以上,据她自己说,要胖的法子,便是“多吃多睡”,换句话说便是懒;所以你一走进她的房子,只见床上乱堆着书本稿纸,地上是脏衣服,鸡蛋壳,空瓶子,洋风炉,几乎令人动不得脚,她的懒也就可想而知了。
2、丁玲被捕之疑案
(刊《摄影画报》第九卷第22期,1933年6月17日)
沪上女作家称女蛮子者,有二人:即谢冰莹与丁玲是也。因为均为湘产,故称如是。但丁玲今因某党嫌疑,被市公安局逮捕,风闻遐迩,莫不骇然,蔡孑民等三十八人特电国府行政院及司法部请求释放,称:“在著作界素着声望,于我国文化事业,不无微劳”云云。然最近某外报传丁玲已枪决,中央社记者,特往市公安局向某负责者讯问,据某负责者言:“当日奉命逮捕者,为潘梓年,因其系共产党江苏省委;且任该党机关报《真话报》主编。所以于五月十四日上午十一时在闸北杉板厂新桥北捕潘,现在已移送于主管机关,依法严讯。丁玲则公安局方面”未尝逮捕,某报等所载,则三十八人请释电文,亦多事矣!丁玲又何往耶?其失踪乎?
按丁玲原非姓丁,一说姓黄,或说姓刘,因婚姻,离家乡欲避家人追侦,故易今名,若将二字倒读之,不是玲丁孤苦而乎?其孤苦心境,言外得之矣!
3、丁玲未死
(刊《摄影画报》第九卷第26期“文艺界”,1933年7月22日)
左翼女作家丁玲,自由政治嫌疑被捕后,生死不明。最近蒋梦麟氏赴京,据称一中央友人与伊谈及,丁玲并未处死,且会引伊前往探视一次。闻丁玲所受待遇尚佳,且有自省之意云。
4、“记丁玲”
(刊《摄影画报》第九卷第28期“文艺界”,1933年8月12日)
丁玲的丈夫胡也频死后,沈从文曾写过一本《记胡也频》,现在丁玲被捕,生死未明,沈从文又写一文名《记丁玲》,文长四万言,不久将在某刊发表。
5、丁玲母亲忧死
(刊《摄影画报·学生时代》第九卷第32期“文艺界”,1933年9月16日)
自丁玲被捕后,其母亲即由湖南来沪,见人辄嚎啕痛哭,不可抑止。某作家闻讯,前往安慰,丁母道“我不要老命啦,我只要我的女儿!”后为一老军官迫返家乡,事隔匝月,现湖南传出已有因思女而忧死之讯。
6、丁玲生死问题
(刊《摄影画报·学生时代》第九卷第38期“文艺界”,1933年10月28日)
左翼作家丁玲,前在沪失踪,一般人猜测,多谓其已死。近日忽传出一惊人消息,谓丁玲现尚居留南京,文艺界某人曾得到她的一封信,托其转达民权保障同盟,设法营救。但此恐非丁亲笔,而系某方假造,目的无非放一烟弹耳。
7、女作家不景气
(刊《摄影画报·学生时代》第十卷第1期“文艺界”,1934年1月1日)
最近的女作家,可以说是处在不景气的时代,丁玲生死不明,谢冰莹又在福建担任了人民政府文化委员会的妇女女部长,留在上海的只有吴曙天、卢隐等两三人了。
8、沈从文与丁玲二人是小同乡
(刊《摄影画报·学生时代》第十卷第1期“文艺界”,1934年1月1日)
新文坛中,沈从文与丁玲都是顶刮刮有名气的,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与丁玲是小同乡,凤凰县壤接黔西,苗瑶杂处,风俗异常强悍,在湖南全省中,以凤凰县为文化最低,但却能产生他们这两个优秀的作家,岂非异事。
9、文艺界秘密追悼丁玲
(刊《摄影画报·学生时代》第十卷第1期“文艺界”,1934年1月1日)
左翼一女作家丁玲自失踪后,生死不明,多数人猜想,总是凶多吉少,日前文艺界中人,因念丁之交谊,崇其文艺界中之地位,所以特地在法租界某作家家里举行“遥祭式”,左翼作家参与的很多,四壁满悬挽联屏幛,景象很是凄惨,其中以鲁迅翁亲笔题额“不生不死”四字,最为幽默,郭沫若之甲骨文悼诗,最为特别,追悼会因筹备匆忙,因陋就简,当中所供的丁玲的遗影,系从一本杂志的铜板照相剪来,到会的都说太不象样,追悼如仪后各人自由发言,历久始散云。
10、丁玲的幽默
(刊《摄影画报·学生时代》第十卷第4期“文艺界”,1934年1月22日)
曾词客今可,曾编“无名作家专号”,自己则以有名作家自居。当他编辑这个专号的当儿,曾做了一篇稿子给丁玲,叫她登在她所编的《北斗》里面,并附了一封信道:“这篇稿子盼在下期注销,本来我可以在《新时代》上发表,只因下期是‘无名作家专号’,是以不便排入”云云。丁玲接了这封信之后,除了原稿璧还之外,也附了一封信道:“《北斗》永远是‘无名作家专号’,尊着亦未便加入,尚乞谅之”。说者这是丁玲的“幽默”。
11、丁玲尚在人间
(刊《摄影画报·学生时代》第十卷第6期“文艺界”,1934年3月10日)
近《大美晚报》忽传丁玲尚在人间,因有人见其在莫干山修养,但多数人以为此项消息并不正确。
12、丁玲牯岭之逸趣
(刊《摄影画报·学生时代》第十卷第13期“文艺界特讯”,1934年5月13日)
据说丁玲女士,近有移居江西牯岭的消息,她在那儿只有半自由的生活,每日闭门写作,至于她写些什么,却无人知道。又据电影界人传出消息,丁玲近在牯岭,学会了拍照,每于烦闷的时候,她便拿了照相机,爬山越岭,拍照消遣。(确否待证。)
13、丁玲将入电影界
(刊《摄影画报·学生时代》第十卷第18期“文艺社”,1934年6月23日)
传闻失踪之丁玲女士,近在南京未死。并闻已得当局谅解,得归居湖南故乡休养。女士现决绝与左翼断绝关系,将转身入电影界。本埠各电影公司闻讯,已开始竞争延聘云。
以上短文中,除了《丁玲的肥身术》《沈从文与丁玲二人是小同乡》和《丁玲的幽默》属于文坛逸闻类的文章外,其他10则皆是有关于丁玲被捕以及后续消息,从1933年6月17日刊发的《丁玲被捕之疑案》到1934年6月23日刊发的《丁玲将入电影界》,时间跨度整一年——这也折射出丁玲被捕继而失踪事件对文化界的冲击力及影响力。
1933年5月14日,国民党特务逮捕丁玲潘梓年是为秘密行动,“迨至十七日英文《大美晚报》始略载关于丁玲女士被捕之消息”。[11]5月14日,《申报》刊登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领导人蔡元培、杨杏佛发起的三十八人联名电报,以文艺界名义向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司法部长罗文干发出营救丁、潘的呼吁的消息。作为非新闻类、也非文学类刊物,《摄影画报》于6月17日刊发有关丁玲被捕的消息,也不是很晚。该文作为新闻类稿件,置于刊首新闻栏目中。此文虽作新闻文章,但文章以当时的“女蛮子”典故开头,似乎太过闲笔,不过整篇文字还是为客观叙述。“左联”五位作家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事件相间未远,又发生了女作家丁玲秘密被捕事件,其事件本身就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继而丁玲生死为迷,则更激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度。作为非文化界(文学圈)主流刊物、并且与文学圈关系并不密切的《摄影画报》,在此新闻刊发后,持续一年先后发布了9则有关丁玲生死(或去向)消息的文字,正是当时社会对丁玲失踪事件关注的一个表现。
综观《摄影画报》的这9则文字,其主要内容,以时间顺序简要为:
生或死(7月22日)——沈从文之文(8月12日)——丁玲母亲(9月16日)——生或死(10月28日)——女作家(1月1日)——追悼会(1月1日)——尚在人间?(3月10日)——尚在人间?(5月13日)——丁玲将入电影界(6月23日)
自1933年6月刊登丁玲被捕消息后,几乎以一月一次的频率刊载有关丁玲的消息。[12]虽然这些消息并非是第一手消息,并限于栏目的体例,有闲笔或秘闻的倾向,但总体来说其行文还是比较中规中矩的,也折射出《摄影画报》的编者牵挂着丁玲的生死之去向。
该刊1933年7月22日所刊《丁玲未死》一则似乎是当时盛传的消息。1933年9月1日出版的《女铎月刊》第二十二期第三四册合刊,其时事栏,有《蒋梦麟探视丁玲之传说》一则。其文略云,蒋梦麟到南京公务仅两天时间,并与丁玲素不相识,何故去看她。并引“南京电。日日社息。该社记者十二日访蒋梦麟。蒋确谓丁死不确。因曾于昨晚席间,晤及其友人某君。谈及丁事,彼谓丁并未死……蒋更正之要点,即在未见丁玲”云云。[13]据目前所涉资料,当年有新闻社简称为“日日社”者,大致是指日本人所办上海日日新闻社及满洲日日新闻社,还有就是“日日新闻社,为殷再为所办,开创于杭州”,1928年在上海设立总社。[14]《女铎月刊》所引的“日日社”具体是哪家“日日社”,目前存疑。不过,无论怎样,当时虽然有报刊转载日日社的消息,但其缺乏公信力,被视为谣言之一种。
丁玲之被捕继而音讯全无,很容易产生各种似是而非的消息或者是谣言。当然,这类见诸于报刊的似是而非的消息或者是谣言,不仅仅限于丁玲,也牵涉到鲁迅、茅盾等其他作家,这类现象至少是贯穿于1930年代的。这类消息或谣言,出现在在国民党政府加强对左翼文艺运动迫害时,无异于是帮凶。如鲁迅1933年8月1日致科学新闻社信言:
编辑先生:
今天看见《科学新闻》第三号[15]。茅盾被捕的消息,是不确的;他虽然已被编入该杀的名单中,[16]但现在还没有事。
这消息,最初载在《微言》[17]中,这是一种匿名的叭儿所办,专造谣言的刊物,未有事时造谣,倘有人真的被捕被杀的时候,它们倒一声不响了;而这种造谣,也带着淆乱事实的作用。不明真相的人,是很容易被骗的。
关心茅盾的人,在北平大约也不少,我想可以更正一下。至于丁玲,毫无消息,据我看来,是已经被害的了,而有些刊物还造许多关于她的谣言,真是畜生之不如也。
鲁迅 上 八月一夜[18]
丁玲被捕后,虽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但国民党政府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左翼文化的压迫。1933年6月28日鲁迅书赠周陶轩[19]悼念丁玲诗《悼丁君》:“如盘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这首诗在这年9月被刊发在曹聚仁所编的《涛声》上。[20]这是鲁迅承续8月1日致科学新闻社信后,面对有关丁玲的各种消息盛传时的再次表明了他的态度。
关于《文艺界秘密追悼丁玲》一则,不知《摄影画报》的编辑的消息来自何处?目前所及的资料还没有看到其他类似新闻,只是1933年7月15日出版的《文艺月报》第一卷第二期,刊载有《北平将开丁玲追悼会》的消息。
总体来说,无论消息是否确凿,至1934年6月23日《摄影画报》第十卷第18期“文艺社”刊载《丁玲将入电影界》一则,是为目前所知的、该刊最后有关丁玲的消息。《摄影画报》编辑对丁玲的事件的追踪算是有始有终的。作为文学圈外、以摄影和大中学生为读者的刊物《摄影画报》追踪丁玲被捕失踪事件,应该是因当时丁玲的声望所决定的。1934年1月10日出版的、《摄影画报》的姐妹刊物《玲珑》第4卷第2号刊登了1933年女声社举办竞选女伟人的消息——《女伟人竞选》:
本埠女声社曾于去岁十月间,发起女伟人竞选,定额十名,即历史上五名,近代五名。顷闻该社至十二月二十九日下午五时止,共收七千五百八十九票,结果历史上女伟人五名,为花木兰,七百四十一票;秋瑾,五百十六票;武则天,二百四十一票;秦梁(良)玉,二百二十八票;缧祖,二百十六票。余上二百及一百者为孟母,李清照,及西太后等。现代女伟人五名为宋庆龄,四百八十七票;谢冰心,四百三十一票;丁玲,三百八十票;刘王立明,[21]三百四十八票;何香凝,二百六十一票。余上一百及五十票者,为王孝英一百二十九票,林鹏侠一百十五票,卢隐七十八票,蝴蝶七十一票,陈璧君五十一票。[22]
这则消息是与《女声》同步刊发的,关于竞选结果,主办竞选的女声社,是将结果以《女伟人竞选结果——花木兰宋庆龄等获票最多》为题刊登在1934年1月10日出版的《女声》第二卷第7期上。不过《女声》上“秦梁玉”作“秦良玉”,“缧祖”作“累祖”,且没有“蝴蝶七十一票”字样。[23]同期《女声》刊首发有署名“编者”的短评《论女伟人选举》中言:举办这次选举一是纪念《女声》创刊周年,二是要“测验目下国人对于女伟人的观念”。[24]从选举结果来看谢冰心和丁玲两位女作家在当时的社会中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的。至少,当时的有能力进行文化消费的市民群认为著名的女作家是可以被称为女伟人的,这与当今的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更证明前文所述的,当时出版的各类刊物都免不了开设“文艺”专栏,是有比较广泛读者基础的。
从以上选举结果来看,《摄影画报》追踪报道丁玲消息(尽管是二手消息),可能会有很多原因,但女作家丁玲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力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理由。不过,作为以“摄影”为名的《摄影画报》却从未刊登过任何丁玲的图像(照片或绘画)却是一个疑问,个中原因恐怕有待于将来发现新的史料,或可作为解释依据。总之,作为文学圈外、立场中庸的《摄影画报》所刊载的有关丁玲被捕以及失踪的消息,也折射出当时文学圈外乃至左翼文化圈外,一般市民(读者)对于这个事件的心态,有关心、有同情,以及难免的猎奇心态。
(作者系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员。)
注 释:
[1] 《丁玲女士失踪》,《大美晚报》,1933年5月17日,转引自刘潇雨《言说“丁玲事件”》,《现代中文学刊》2013年第4期。
[2]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3]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6页。
[4] 引文标点按现行习惯修正。
[5] 《摄影画报》第九卷第1号,1933年1月1日,第18页。
[6] 刊《中国摄影家》2014年第4期。
[7] “三和”即天和、地和、人和。赵俊毅:《“遗失”的摄影名家:林泽苍和〈摄影须知〉》,《中国摄影家》2014年第4期。
[8] 《玲珑》第1卷第1期,1931年3月18日,第13页。
[9] 《电声周刊》第3 卷第1期,1934年1月12日,第18页。
[10] 《摄影画报》中刊载的照片很少有林泽苍的署名,却有不少署名为林泽民的摄影作品,疑为林泽苍用于摄影作品用署名或是他兄弟。
[11] 转引自刘潇雨《言说“丁玲事件”》,《现代中文学刊》2013年第4期。
[12] 由于笔者所见的1933年—1934年《摄影画报》并不完整,本文以所见者为据。
[13] 《女铎月刊》第二十二期第三四册合刊,1933年9月1日,第96页。
[14] 《日日社迁社》,《记者周报》第廿三号,1930年10月19日,第91页。
[15]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4页注:“《科学新闻》,周刊,1933年6月24日于北平创刊,同年8月1日出至第四期停刊,为北方左翼文化总同盟刊物,端木蕻良、方殷等编辑。”
[16]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页注:“据《中国论坛》第三卷第八期(1933年7月14日)所载蓝衣社6月15日发出秘密通告的《钩命单》,该社计划暗杀者除杨铨外,尚有‘陈绍禹、秦邦宪、胡汉民、李宗仁、方振武、吉鸿昌、鲁迅、茅盾’等五十六人。”
[17]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4页注:“《微言》,潘公展主办的刊物,1933 年5 月创刊于上海。初为半月刊,1934 年4 月改为周刊。茅盾被捕的消息最初载《微言》第一卷第九期(1933 年7 月15 日)“文坛进行曲”专栏:“茅盾有被捕说,确否待证。”
[18] 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24页。
[19] 据鲁迅1933年6月28日日记。
[20] 《涛声》第二卷第38期,1933年9月13日,第331页。
[21] 时为女声社社长。
[22] 《玲珑》第4卷第2号,1934年1月10日,第76-78页。
[23] 《女声》第二卷第7期,1934年1月10日,第19页。
[24] 《女声》第二卷第7期,1934年1月10日,第1页。
- 上一篇:国族话语、性别征用与革命重述 ——论抗战书写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