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期

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变革与新时代的北大荒精神

发布时间: 2021-05-28 11:38:52 阅读 0

                                                               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变革与
                                                                     新时代的北大荒精神
                                                                       ——重读《杜晚香》


                                                                                      崔向发  周  薇  
 
       丁玲是我国著名的作家,1957年被错划成了“右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58年,丁玲夫妇在王震将军的帮助下,来到北大荒汤原农场,在汤原农场工作生活了6年。1964年,转赴宝泉岭农场生活了6年。十二年的北大荒生涯对丁玲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宝泉岭农场,丁玲结识了北大荒著名女标兵邓婉荣,她以邓婉荣为原型创作了散文《杜晚香》,并作为她复出后的首部作品发表。丁玲晚年一直对外宣称这才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足见其对《杜晚香》的喜爱之深。文革期间,丁玲的全部手稿都被造反派抄走了,至今都没有找到。只有这篇《杜晚香》是她根据记忆重写后才得以重见天日。《杜晚香》是北大荒精神的一个缩影,丁玲如此执著于《杜晚香》,笔者认为是北大荒让丁玲发自内心的热爱,北大荒人善良、勤劳、拼搏、奉献、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让丁玲迫不急待的想要赞美。作为一名北大荒人,丁玲创作的《杜晚香》,不仅诠释了北大荒精神的丰富内涵,更将北大荒精神发扬光大,世代流传。所以《杜晚香》的发表对于作者丁玲、对于新时期的当代文学和北大荒来说,都有着特殊意义。
 
                                                          一   《杜晚香》的创作原型邓婉荣
 
       一九七九年,丁玲在阔别文坛二十二年重新归来之时,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她的散文《杜晚香》。一九八二年,丁玲在一次讲话中回忆道:“一九七八年,我在山西农村(按:丁玲于一九七五年出狱,被“遣送”到山西农村),正在写作长篇小说《在严寒的日子里》。那时国内形式已经越来越好,……全国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我感到自己的问题也有可能有解决的希望,我很兴奋,我想自己离开文坛二十多年,与读者隔离二十多年,……我将拿什么新的作品给读者们作为见面礼物呢?我想,我可以写一些对领导同志的回忆,也可以摘录正在写作的长篇小说中的几段……想来想去,认为重写《杜晚香》比较合适。”[1]为什么要写《杜晚香》?陈明在回访普阳农场的讲话时这样说:因为北大荒的人民哺育了她,教育了她,她对北大荒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写《杜晚香》,献给北大荒的人民。[2]
       《杜晚香》写了一个传统的农村沉静、善良、勤劳、贤惠的普通妇女成长为模范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的故事,其主人公就是宝泉岭农场的北大荒著名女标兵邓婉荣。邓婉荣原籍甘肃,丈夫杜奎是1958年由重庆步校集体转业到北大荒的复转官兵。邓婉荣为了支持杜奎安心边疆农垦事业,放弃了在家乡妇女主任的职务来到宝泉岭,不仅当上了女工班长,还被评为黑龙江农垦总局“五好标兵”。邓婉荣所在的七队是宝泉岭农场的先进队,后来丁玲在写散文时,在文章中把她的名字改成了杜晚香。认识杜晚香是丁玲刚来宝泉岭农场参观时,场长带着她跑生产队,特意介绍了这位邓婉荣同志。在多次的接触中,丁玲被邓婉荣那诚实朴素的作风和说不完的先进事迹,加上那一口浓重的陕甘边区的亲切口音深深地吸引了。后来丁玲调到宝泉岭农场后,上级分配她在工会夜校做文化教员,这时,邓婉荣正好在工会当干部。白天,她主动和邓婉荣一起做家属工作;晚上邓婉荣则是她所教夜校的极用功的学生。邓婉荣的许多看似平凡而却充溢着忘我精神的事迹使丁玲深受感动。“那时,我没有急于要写她,只是接近她,了解她,学习她”“把她当做一个好老师”。[3]
        邓婉荣的女儿在回忆她母亲的时候这样说:我的母亲从小就失去了母爱,童年时期就遭受了许多苦难,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平等了、自由了,她就特别热爱这个新社会,热爱毛主席。我母亲在甘肃时就很努力很优秀,渴望学习文化知识,我父亲是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中的一员,1959年秋天,母亲带着我来到了宝泉岭投奔父亲。记得北京知青刚到6连的时候,有些人连生活都无法料理,身上、头上长满了虱子,我母亲就帮她们洗、挑,给她们洗衣服、做饭,冬天帮她们做棉衣。母亲是女工班的班长,每天都要去劳动,从不休息。我身下有一个弟弟,母亲怀他6个多月的时候,去野地里打火,结果流产了。还有一个弟弟在两岁时,生了麻疹,母亲在外干活,顾不上他,没得到及时救治夭折了。我参加高考那天,母亲发烧四十度,我让她别去劳动了,在家休息,等病好了再去,她不肯。丁玲以母亲为原型写的散文《杜晚香》我们全家人都看过,文章中说到的母亲捡了粮食就交到场院也不往家里拿,还有发现有人拿公家的东西时,她及时制止,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我母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时在甘肃老家粮食困难时期饿死过很多人,母亲一家在宝泉岭能吃饱饭她非常满足。在她的努力下,后来其他人在母亲的带动下也这样做,农场那时还号召全场人向她学习。”[4]
       山东支边青年高长秀说:邓婉荣是个好人,她对我帮助非常多。我从山东来到宝泉岭农场,被分在6连,记得有一年春天要过河打草,河水没有完全化冻,河面上是水,水下面是冰,但是青年们必须要到河对面去,大家就撸起裤子准备趟水过河,有的不敢过是邓婉荣背过去的。我当时是自己过的,可是水太凉了,还不到20岁的我被冻得受不了,哭了起来。邓婉荣看我冷的样子,解开衣襟拉着我的脚就放在了她肚子上,慢慢地我的脚暖和起来了,可是我一低头才发现她自己的脚都是紫的。不光是对我,她对任何一个人都非常好,谁家有困难,她知道了准会伸出援助之手,谁家缺米、面了,她就把自家的米面给人家送去。在我的心里,邓婉荣就像是我的另外一个妈一样。她就是爱帮助人,那时生活也不是很好过,米也缺,面也缺。攒点粮食她都帮助困难户了。农场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就是学习她这种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5]
       邓婉荣作为宝泉岭农场的一名职工,第一代北大荒人的代表,她身上的淳朴、善良、自力更生、甘于奉献是北大荒人共有的精神风貌,他们是北大荒精神的开创者,丁玲长期生活在他们中间,深受感动和鼓舞。“我写了杜晚香对北大荒的无限深情,也同时抒发了我对北大荒、对党的事业的热爱。”“我记得王震同志跟我谈的一句话:部队的同志,在战争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要转业了,我希望他们有欢乐的晚年,到这里来开发边疆,建设社会主义,过共产主义的生活。我便满怀信心,满腔热情地投入这个豪迈的事业,在这里开辟,在这里创造。不止是我,很多人都是这样。”“我和杜晚香相处两年多,但我在北大荒却生活了十多年。作品中的人物是长期从生活中积累出来,创造出来的。”[6]
      “自从到了北大荒后,因为生活、工作在劳动人民中间,对劳动人民逐渐熟悉、理解,慢慢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我曾几次对领导表示,愿意长期留在垦区,不愿调回北京,也不愿换地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喜欢这个环境,喜欢同这里的工人同志一道生活,像毛主席指示的,继续熟悉他们,理解他们,而不愿再回到那个没有改造好的知识分子、文化人的小圈子里去。过去我曾认为那个圈子我熟悉,谈得来,有朋友。但我决心重新做人。下来以后,觉得劳动人民可爱得多,我对这些人发生了浓厚的感情,不只有朋友,而且有同志,还有老师。许多人都是我的老师。”[7]
       从杜晚香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杜晚香”式的北大荒人淳朴、善良,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看到了丁玲对北大荒的热爱,她喜欢北大荒的环境、喜欢与北大荒人在一起,可见,丁玲渴望自己是一名北大荒人,她把她的感情融入了《杜晚香》。从这一点上来说,丁玲创作《杜晚香》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  从《杜晚香》看丁玲文学创作的变革
 
      《杜晚香》是一篇特写式的散文。杜晚香的形象虽然是根据生活中真实的人物事迹来写作的,但应该说这一形象仍是具有北大荒精神典型意义的。北大荒标兵邓婉荣的事迹本身已经有着深刻的时代特点,她的成长和发展突出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伟大变化,显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和党的教育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深刻影响。而且,从生活原型的邓婉荣到文章中的杜晚香,又是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的,这里倾注着作者的感情,也融进了作者的生活体验。丁玲说:“我写杜晚香对北大荒的感情,实际上也是我自己的感情,也是北大荒人共有的感情。”[8]丁玲在作品中写了杜晚香整个成长过程,但实际她和“杜晚香”只在一起共处了两年。因此,关于杜晚香前半部分的经历,作者则是根据邓婉荣的描述和用自己抗战时期在西北的生活体验,写作时重新唤起了自己在那段时间与劳动人民结合的实际感受。
       丁玲是一位擅长描写和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她笔下的莎菲、玛丽、贞贞、陆萍及杜晚香, 这些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的画廊里独具特色,在探索人生尤其是女性人生的道路上,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对于这些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对于一种女性意识的全力发掘,形成了丁玲作品最有价值的特色。从莎菲到杜晚香,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渗透着作者独特的女权思想,并且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的创作中有着明显的变化,这与她一生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莎菲是丁玲在“五四”运动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刻画的封建礼教叛逆者的女知识青年形象。莎菲的叛逆心境无疑是五四时期时代新女性对自我情感的探索,在她心里有着寻常女性没有的自尊自信,甚至自恋,可以说莎菲女士身上有着贵族妇女的骄横气。她的个性主义沾染了富贵者的奢侈,同时伴随着对别人的气指颐使。或许这也是作为地主小姐出身的丁玲,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旧时代的行为模式又在意识中把这种行为模式传给了她笔下人物的结果。
        丁玲在延安时期最好的作品《我在霞村的时候》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贞贞,18岁时遭到日军的抢掳和奸污,以慰安妇的身份窃取日军情报,回到村里后,霞村人却要否定贞贞所做的伟大牺牲,否定革命女性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这就是战争的受害者被革命跟爱国主义再次消费以及她再次的受害。丁玲笔下,贞贞这样一位忍受着自己灵与肉的屈辱,与命运抗争的伟大女性,让她在绝望的困境中,执着于新追求,找到了新的生命。
      丁玲作品中的这一些女性,都是在其各自的特殊地位上进行反封建斗争的,这些作品也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但比较起来,杜晚香这一形象在丁玲作品的妇女形象系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她创造妇女形象的重要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女性杜晚香身上,丁玲终于找到了女性的出路,看到了女性的榜样。杜晚香与她构想的新女性的形象如出一辙,杜晚香有一个理想的丈夫,一个美满的家庭,但她又不只做一个好妻子,做一个只交党费的家庭妇女。丁玲在《“三八节”有感》中说过:“一个有了工作能力的女人,而还能牺牲自己的事业去,作为一个贤妻良母的时候,开始不被人所歌颂,但在十多年后,她必然也逃不出‘落后’的悲剧。”[9]于是,杜晚香一声不响地去干那些她认为应该干的事。她为大家扫厕所,替人家捎东西,带孩子,补衣服。总之,只要能投身到建设北大荒的伟大事业中去,杜晚香什么样的活儿都愿意干。也许有人会觉得微不足道,但这正是生活中最踏实、最崇高的。同时,杜晚香也甩掉了封建压迫给劳动妇女的两样沉重的思想包袱——愚昧和自卑。尽管她没什么文化,也不会写什么文章,但在她发言的时候,她觉得别人给她写的稿子固然很好,却不是自己想的,她以为“怎样想的,就怎样讲”且“自己去想,理出线索”,并最终用自己的语言赢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10]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凭着自身的艰辛努力,杜晚香使女性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道路上更进了一步,为女性赢得了更多的权利,体现了更为理想的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
       在杜晚香这一形象创造中,从客观方面显示了中国劳动妇女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生活和地位的变化,说明了妇女的解放与社会变革关系的同时,丁玲更着重从主观方面揭示出妇女在得到政治解放后自觉地提高思想觉悟,加强主人翁责任感的必要性,必须摆脱传统的思想习惯积淀的影响,使自己成为眼光远大,心胸开阔的大写的“人”,这与丁玲前期创作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着跨越式的进步。
 
                                                          三  《杜晚香》与新时代的北大荒精神
 
       在祖国的东北疆,有一片充满无数神奇传说和原始情结的北大荒,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北大荒的概念已经是黑龙江垦区的特称了。回顾历史,在黑龙江垦区的开发建设中,北大荒精神发挥了巨大的凝聚、激励与导向作用。它武装和引领北大荒人,继承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人类垦殖史上的奇迹;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将忠诚朴实、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团结互助的精神深深固化于北大荒开发建设的全过程;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科学求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严谨求实攻坚克难,构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机械体系;继承了新中国青年追求理想、爱国敬业的精神风貌,为北大荒注入了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青春活力。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人七十年艰苦奋斗的结晶。它集中体现了北大荒人这个英雄群体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不移的意志品格、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诚。
      丁玲在北大荒生活了十二年,她在《杜晚香》中这样描述:“冬天来了,北风呼啸,一阵烟儿炮(北大荒特有的暴风雪)卷起遍地雪沙。漫天飞洒,一时天昏地暗,不辨东西南北,人们即使付出全身精力,也难站得稳身体,北大荒的严寒是不会对任何人让步的。但北大荒人却能骄傲地享受着胜利者的幸福。在零下三十度,胡子眉毛沾满了雪花,眼睛毛凝成了两排细细的冰棍,可是汗水依然打湿了额上的短发,而又冻在额上。衬衣被汗水湿透了,罩在外边的毛衣或绒衣后背上是厚厚的一层雪白的霜花。上山伐木,野外刈草,取石开渠,这些都是只有被挑出来的年轻棒小伙子,才能争得的鏖战权利;可是已经为自己闯开了劳动闸门的杜晚香,也像小伙子一样,勇敢地投入到这一些汹涌的劳动波涛,踏千层浪,攀万仞峰。就是这样冬去夏来,年复一年,杜晚香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她总是从容不迫,沉静地跨越过去,远远地走在同伴们的头前,心服她的,越来越服;不服她的,那就努力追赶吧。杜晚香在激流中勇进,在勇进中振奋起无穷力量。她总是在她遇到的各种各式的人和事物中,显出她宽大的胸怀;她只是悄悄地为这个人、为那个人做些她认为应该做的事。可是一到年终评比,也总是像泉水一样,从这里那里冒出来数不清的颂扬”。[11]
       杜晚香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他们在北大荒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辛勤地奋斗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大荒在无数“杜晚香”的建设下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如今,北大荒垦区已形成了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比较健全的独特优势,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当年那个荆莽丛生,泡沼棋布,野兽出没,渺无人烟的北大荒,在新时代“杜晚香”们的努力下,在高速运转的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产能升级、城市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这一切都缘于一代代杜晚香式的北大荒人的辛勤耕耘,她将激励着无数北大荒人将北大荒精神世代相传。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北大荒特有的精神宝藏。作为新时代的“杜晚香”,用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向世人展现锐意进取的新姿态,驾驭着农业航母在国际经济的大海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行,以更加优异的发展成果告慰丁玲笔下“杜晚香”式的一代代北大荒人!

(崔向发系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场党委书记、高级政工师,周薇系宝泉岭农场宣传部科员。)

 
 
注  释:
[1] 丁玲:《〈牛棚小品〉刊出的故事》,载《我的生活与创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赵国春:《风雪人间北大荒》,北方文艺出版社,第245页。
[3] 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赵国春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第97页,第98页,第234页。
[4]2015年7月22日下午,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视频。摘自《第二届丁玲研究青年论坛论文汇编》郭敏、梁源,2015年印刷。
[5]2015年7月26日下午,宝泉岭宝泉岭电信楼1号楼附属楼2楼,面谈。摘自《第二届丁玲研究青年论坛论文汇编》郭敏、梁源,2015年印刷。
[6] 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赵国春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丁玲文集》《关于杜晚香》,第233页。
[7] 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赵国春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第233页。
[8] 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赵国春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丁玲文集》《关于杜晚香》,第233页。
[9] 选自《丁玲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10] 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赵国春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第227页。
[11] 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赵国春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第223页,第2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