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在张家口的文学活动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发布时间: 2021-05-28 14:23:38 阅读 0 次
丁玲在张家口的文学活动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刘宏英
丁玲与张家口有着不解之缘。1945年日本投降后,根据组织的安排和革命形势的需要,丁玲组织延安文艺通讯团,长途跋涉来到张家口,准备再到平津和东北解放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他们于9月离开延安,徒步经晋绥解放区,一路上跋山涉水,徒步行军2000余里,年底抵达晋察冀中央局所在地张家口。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封锁了去东北的通道,交通被切断,所以丁玲、杨朔、萧三、邵子南、逯斐、陈明(丁玲的爱人)等一干人就留在了张家口,加入到了张家口火热的文化建设中。
刚到张家口,丁玲住进了“晋察冀日报社”,大部分时间致力于笔耕。留晋察冀后,通过半年左右的文艺活动,丁玲对晋察冀一带的政治形势及风土人情有了初步的了解。她面对着日寇投降后,蒋介石趁机发动内战的危急形势,意识到用文艺形式来“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巩固胜利、巩固新区”的重要意义。她怀着一种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不顾长途行军后的疲劳,也不考虑人地的生疏,便赶到宣化,采访材料”,一周后就写成了《窑工》这部话剧。《窑工》是由丁玲、陈明、逯斐三人共同讨论,分别执笔的。丁玲写第一幕,逯斐写第二幕,陈明写第三幕,最后由陈明负责统稿,再由三人共同研究定稿的。
《窑工》初名《“望乡台”畔》,最初发表在《北方文化》第3期上,1949年大众书店出版单行本时改为此名。它是一部在解放区文学中较早地反映工人斗争生活的剧作。话剧《窑工》三幕七场,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末期到解放战争爆发前夕这一历史转折时期,宣化一个叫森下的瓦窑厂的工人们同汉奸买办的斗争。汉奸买办张永泉趁国难之机,投靠了日本侵略势力,充当了为日本侵略者提供军需物资和进行经济掠夺的帮凶。他倚势欺人,抓捕苦力,抢夺士地,关押工人,榨取劳动人民血汗。抗战胜利后,张永泉先发制人,以极其狡猾的手段骗取了八路军的宽恕,并牵头成立工会,利用金钱收买工人。一时间,造成了工人群众思想的混乱。然而,张永泉耍弄的阴谋手段,很快就被工人群众识破。他们从张永泉拉扰、腐蚀工人的事件中认识到“一个人弄不倒他”,只有“团结起来”,“一条心,才有力量”的革命真理。于是,他们在孔主任的启发和引导下成立了工会,团结起来,终于斗垮了张永泉,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这部剧让人们看到了新中国的主人——广大的工人阶级,怎样在转变,在成长,又怎样地站了起来,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抗日战争末期和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复杂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态势。
1945年年底,丁玲应邀担任《晋察冀日报》文艺副刊主编。1946年2月,张家口文艺界正式成立了“北方文化社”,3月1日,其社刊《北方文化》在张家口创刊,《北方文化》是一本大型综合性文化刊物,半月刊。丁玲担任刊物的编委(主编是成仿吾、张如心),《北方文化》共出版两卷十二期。丁玲把自己创作的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登载在了该刊物上。5月,丁玲又在《晋察冀日报》发表了《创作漫谈》、《陕北乡村三日札记》、《谈大众文学》和小说《英雄传》等。同年7月,全国文艺协会张家口分会文艺刊物《长城》创办,丁玲任主编;同月丁玲还参加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团,并于7月底随土改工作队到了怀来、涿鹿一带,在温泉屯住了一段时间。她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是以这段时期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创作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在张家口,除写文章和编刊物外,丁玲还以普通工作队员的身份参加了最基层的土改运动。正是在土改运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随后她就开始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在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工作时,深入怀来、涿鹿一带的农村,参加土地改革,进行斗争生活后写的一部反映土改运动的优秀长篇小说。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曾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并被译成英、俄、德、法、日、意等多种文字,在各国读者中广泛传播。获奖后,丁玲从奖金中拿出5000元钱帮助该村建起了全国第一所农民文化站。1995 年 9 月,涿鹿县在此基础上建起了全国唯一的丁玲纪念馆,并由著名军旅作家魏巍题写“丁玲纪念馆”馆名。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以及其他八部长篇小说:《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山乡巨变》、《青春之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一起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史上的“红色文学经典”。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背景及创作过程: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关于土改的指示传达了下来。各解放区迅速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7月,丁玲与陈明参加了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先后在怀来县东八里村和涿鹿县的温泉屯等地参加土改。丁玲经历了土地改革的全过程,接触了土地改革中方方面面的人和事,在深入访贫问苦、全面调查研究、实际的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的斗争中,丁玲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比如在辛庄,有一天,一个女孩从外面跑进丁玲所住的院子里,神情有些慌乱。她十来岁,是地主家的孩子,穿着花布衫,长得俊俏可爱。这个女孩子,长久地留在了丁玲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她触动了丁玲心中的那根敏感的文学神经。丁玲向周围人打听,得知这个女孩是地主的侄女,实际地位相当于丫鬟,在地主家受压迫、受欺侮,但村里人却都把她视为异己,冷落她。但丁玲喜欢这个女孩子,很同情她。在和自己的丈夫陈明谈到这个女孩子时,丁玲感慨地说:“这些地主的子女,这样年轻的孩子,在翻天覆地的土改运动里,她的前途、命运将会如何?我今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她的家庭是罪恶的,而她自己是无辜的,但是她的命运必然要受到家庭的牵连。”陈明鼓励她说:“那你就写一写这种人嘛 ,从政策上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写作上讲,也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丁玲说:“我将来一定要写她,我已经有了一个想法,要写一部土改的小说,不是短篇,要写一部长篇!这是中国农村、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巨大变化,是土地关系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变化中间,一定会有许多生动的故事,我们就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后来,这个激发了丁玲灵感的女孩子,就成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面的黑妮的原型。小说中暖水屯村党支部书记张裕民的原型,是温泉屯村曹永民,丁玲在温泉屯土改时,和曹永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们一直保持联系,维持着深厚的友谊。
由于内战很快爆发,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发动了疯狂进攻,张家口被东西夹攻。按照晋察冀中央局的安排, 9月,张家口的党政军机关向阜平战略转移。当时丁玲依然工作在涿鹿,晋察冀军政干校副校长朱良才,着急地对丁玲说,你们怎么还在涿鹿?赶快回张家口转移!丁玲与陈明回到张家口时,晋察冀边区机关几乎都疏散空了,只剩下民政厅的最后一部大卡车,是准备送陈景昆教授回北平的。厅长柯庆施跟丁玲说:你们和萧三两口子赶紧搭这辆车离开张家口。丁玲离开了张家口。在撤退转移的过程中,丁玲的脑子里依然满载着怀来和涿鹿土地改革的情景,她酝酿着写一部小说,她说:“在一路向南的途中,我走在山间的碎石路上,脑子里却全是怀来、涿鹿两县特别是温泉屯土改中活动着的人们。”“由于我同他们一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群人,爱这段生活,我要把他们真实地留在纸上。”经过一路的酝酿,到阜平的红土山时,小说的构思已经成熟了,雏形也有了。“需要的只是一张桌子、一叠纸、一支笔了。”(丁玲:《〈太阳照桑干河上〉重印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在阜平,丁玲住在抬头湾村。她怀着极大的创作冲动,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久经磨练的文学手笔,投入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力图艺术地再现这场中国农村中空前未有的伟大革命。撤退时的颠簸、北方寒冬腊月的苦寒,诱发了丁玲的腰疾——非常严重的骨质增生,写作时,她腰疼得非常厉害,只好把火炉砌得高一些,把腰贴在炉壁上烫着,伏在桌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夜晚,她把暖水袋敷在腰间,才能入睡。每当腰疼感到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她就像火线上的战士冲锋陷阵那样,坚持着写下去。正像丁玲自己所言的那样:“我写书时像一个战士喊着毛主席冲向战场。”(丁玲:《〈太阳照桑干河上〉重印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丁玲沿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方向,以敏锐的洞察力把自己在晋察冀土改中所经历、所感受的一切,写进了小说,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标志着丁玲的创作进入了她文学创作生涯的又一个高峰。
1947年9月,丁玲参加了全国土地会议,学习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对于土改的伟大意义与具体的政策界限认识更加明确,《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基本写成了。次年夏初,她返回华北联大后,对小说又进行了修改,6月,撰写前言,正式脱稿;1948年6月,丁玲正准备到匈牙利出席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为了赶在她出国前出版,由胡乔木拍板,小说于当年9月出版问世。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主题及影响: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绘了农民群众的翻身斗争,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作品描写的时间段,开始于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截止到1947年全国土改会议以前,地点是张家口一带农村,内容是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翻身过程,展示了农村在土改中的伟大变革。它虽然只写了农村土地改革斗争的最初阶段,但结构完整,人物丰富生动、可信可亲,主题清晰突出,可以看成是一部反映土地改革全貌的独立完整的长篇小说。
整个小说以晋察冀涿鹿暖水屯村为背景,从一个后来被错化成富农的富裕中农顾涌,在附近村子听到土地改革斗争的风声写起。围绕着工作组领导群众揭露和斗争恶霸地主钱文贵的过程,写了暖水屯村土改斗争从酝酿到发动群众、几经曲折终于斗倒地主的过程,揭示了土改中各个阶级不同的精神状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农村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封建势力对农民的压迫,土改运动为广大农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艺术地再现了农村反封建土地制度的伟大斗争,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同时突出了土改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只有把最隐蔽的,也是最狡猾、凶狠的恶霸地主打倒,土改才可能取得真正地胜利。作品也体现出这样一个思想:土地改革这场伟大的群众运动,不但以极大的威力改变了中国农村社会几千年的旧秩序,也对人们思想、心理的变化发生着直接的影响。这部作品是最早反映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长篇小说 , 对当时中国的土地法大纲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第一部反映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是丁玲文学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它反映的是全新的生活,表现的是新的主题和新的人物,它无论是写人写事,都能激发读者积极向上,小说格调高昂,色彩明朗,鼓舞人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别开生面。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出版,标志着延安文艺座谈会后长篇小说创作所达到的新高度。冯雪峰曾指出:“这是一部艺术上有独创性的作品,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的真实性的、史诗性的作品。”这部被誉为“土改史诗”的作品,在国外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苏联文学批评家称誉丁玲天才而技巧地描写出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劳动人民,怎样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觉醒过来,为新生活而斗争。
作者简介:刘宏英,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 上一篇:丁玲与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
- 下一篇:作为“革命人”的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