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张家口文学史中的
发布时间: 2021-05-28 15:07:09 阅读 0 次
试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张家口文学史中的地位
韩祥瑞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长篇小说是我国著名作家丁玲于1946年开始创作,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涿鹿温泉屯农民进行土改的故事。这是一部划时代的文学巨著,在张家口文学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一、《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以张家口为创作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过去也有以张家口地域为原型的文学创作,但多为短篇小说。比如描写明代因反对奸臣严嵩的义士沈练,被贬到保安州(今涿鹿)并被害死,沈练的大儿子沈小霞侥幸活命,严嵩倒台后沈小霞重访保安,得见当时收留其父的老者,重新见到了当年沈练书写并赠于老者的诸葛亮《出师表》,老者将这幅书法作品还赠于沈小霞。这个短篇小说名为《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被收入《古今小说》第40卷。还有描写清代在鸡鸣山一带占山为王的奇女子九花娘,虽然写在一本长篇小说《彭公传》里,但她并不是贯穿始终的人物,而只是在一些章节中才出现的人物,且为反面人物。只有丁玲所著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才是一篇完全以张家口地域为取材地点的长篇小说。因此,《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张家口的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描写桑干河文化的第一部长篇作品
桑干河是条伟大河流,它养育了东方人类的故乡泥河湾和中华三祖黄帝、炎帝和蚩尤会聚的涿鹿之野。它的上游是草原文明,中游是农耕文明,下游海河流域则属于海洋文明。桑干河一带进入秦汉以来一直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之地,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又上属于边塞之地。唐朝以来许多著名的诗人曾经写下了数不清的诗歌来抒发对桑干河一带的感情。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人刘皂所作的“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名句。丁玲的这部小说,则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大力歌颂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桑干河沿岸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觉醒,真实地反映了桑干河一带的农民新的形象,塑造了新一代桑干河人的典型,对深入发掘桑干河文化有着巨大的示范和领路效应。
三、《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红色文化的代表作
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收复了塞外重镇张家口,这是八路军从日军手中夺取的第一座省会城市,对于党的工作由农村转变到城市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张家口光复不久,晋察冀边区的党政军机关就从阜平迁到张家口,张家口成为晋察冀边区的首府。八路军进入张家口后,深入了开展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使张家口的面貌日新月异,被誉为“文化城”和“东方模范城”,其中最为影响深远的是革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据不完全统计,1945年9月至1946年10月,晋察冀日报社和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出书共96种,其中自编35种,翻印61种,计57万6千册,平均每4天出一本书。创造了张家口出版的高峰。但其中分量最重的还是取材于张家口涿鹿土地改革题材、在之后不久出版的丁玲创作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为张家口晋察冀边区首府红色文化的代表作是当之无愧的,名副其实的。事实上,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的硕果活标本。正如丁玲1979年5月在《重印前言》中所说:“文艺为工农兵是毛主席在1942年提出的。《桑干河上》不过是我在毛主席的教导,在党和人民的指引下,在革命根据地生活的熏陶下,个人努力追求实践的一小点成果。”事实上,丁玲在1942年就亲身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自聆听了毛泽东的讲话,特别是5月23日,全体会议上进行合影时,毛泽东和朱德坐在前排,朱德坐下后,主动家丁玲和李伯钊两位女作家坐在他旁边,使丁玲深受鼓舞和鞭策。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得到了许多老革命家的赞许。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候,王震将军隔着许多人对丁玲说:“你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看了,写得特别好。”
另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还有一个名称叫《桑干河上》,正定高远博物馆就保存有1949年5月出版的《桑干河上》一书。但丁玲更喜欢《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个名称。笔者觉得,这里的太阳指的是共产党的光辉,著作中的革命性是一目了然的。说它是红色文化的代表作是当之无愧的。
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以张家口为原型的文学作品获得国际奖金的第一部文学作品
丁玲完成《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创作后,于1948年6月15日来到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在路上遇到了毛泽东,并和毛泽东一起散步,毛泽东问她在写什么?丁玲回答说在写一部以土改为题材的小说,并希望毛泽东能够读一读。毛泽东答应读她的稿子,并很赞许地说:你已经到了农村,找到了“母亲”,又在写“母亲”。 第二天,丁玲将书搞交给了胡乔木。7月中旬,丁玲收到胡乔木的电报,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提出一点意见,并表示同意出版该书。
1949年初,苏联女汉学家波慈德聂耶娃·柳芭将出版不久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之后,苏联文学界根据这个译本将其列为1951年度斯大林奖金评选对象。1952年3月授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丁玲获奖后将其中的5000元送到涿鹿县温泉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文化站。
半个多世纪以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已经被陆续译成英、俄、日、意、法、德等多种外文版本,以及俄罗斯各加盟共和国的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在广泛流传的过程中,世界也逐步了解了桑干河和张家口。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当更加珍惜这部文学巨著的历史作用,更加自觉地继承革命传统,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火热的生活中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学精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张家口,关心张家口,将2022年冬季奥运会办得更加精彩、卓绝、成功!
( 作者系河北省张家口学院教育学院教授。)
- 上一篇:丁玲和温泉屯的人们
- 下一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角色设置与乡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