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丁玲同志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发布时间: 2021-05-28 15:16:17 阅读 0 次
纪念丁玲同志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何吉贤
2016年3月2日,由中国丁玲研究会、北京鲁迅博物馆、清华大学中文系共同举办的“纪念丁玲同志逝世三十周年座谈会”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召开。来自中国作协、中国丁玲研究会、北京鲁迅博物馆、丁玲家乡湖南常德市文联和在京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大会。
中国社科院名誉学部委员、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国丁玲研究会名誉会长张炯在致辞中以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死了,但他仍然活着”为开篇,号召向“丁玲精神”学习,他指出“丁玲精神”的核心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意志、对文学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坚持。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文艺报》原主编、丁玲研究会名誉副会长郑伯农也高度肯定了丁玲一生“非凡的才华、非凡的忠诚和非凡的阅历”,他还特别强调了丁玲作为一位文学教育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贡献。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在致辞中以诗一般的语言将丁玲比作陶渊明笔下盛开的一朵桃花,充满着生活和大地泥土的气息,满怀着对善美爱的追求。丁玲如常德澧县城头山的碳化稻种一样,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开山稻种”。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和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赵京华强调了丁玲作为鲁迅战友和弟子、传人的作用,回顾和表达了鲁迅研究会和丁玲研究会长期良好合作的历史和前景。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丁玲研究会名誉副会长陈漱渝从个人与丁玲交往的经历,指出了丁玲在“新时期”如何理解和处理左翼文学传统,政治与文艺这样一些重要问题的经验。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教务处原副主任毛宪文作为中央文学讲习所毕业的学员,深情回顾了自己在文讲所的经历,回顾了上世纪50年代思想改造运动中和80年代社会思潮动荡之际丁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外文系主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颜海平结合自己在国外的长期研究经历,肯定了丁玲体现出的将个人和国家和民族整体、最高的追求与最普通的生活结合起来的精神和人生道路。丁玲亲属蒋祖林、蒋祖慧,前《中国》杂志编辑邹进、吴滨等也回顾了与丁玲交往的一些细节,讲述了丁玲对自己人生和事业的影响。
来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的部分年轻学者也参与了座谈会的讨论,并对近期国内外丁玲研究的趋向进行了介绍和总结。中国丁玲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王中忱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丁玲研究会的近期工作。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常德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涂绍钧,常德市文联主席王军杰介绍了常德市筹办丁玲文学基金、促进和弘扬丁玲精神的情况。
(作者系中国丁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评论》杂志社副编审。)
- 上一篇:未了的心愿 ——关于《在严寒的日子里》
- 下一篇:丁玲——伟大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