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伟大的学习榜样
发布时间: 2021-07-27 10:42:58 阅读 0 次
丁玲——伟大的学习榜样
——纪念丁玲玲老师逝世三十周年
毛宪文(蒙古族)
光阴荏苒,转瞬间丁玲老师离我们已经三十周年了。在这期间,老师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因为我的人生座标不是父母,而是丁玲老师给我划定的。
那是1952年,我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丁玲创办的中央文学研究所,读第一期研究生班。
入学后,第一个学习单元就是由丁玲辅导的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她布置学习方法和大学时不同,她说你们是科班出身,以自学为主,集体讨论,老师辅导为辅。就这样开始了。我在自学中首先碰到了一个问题是非无产阶级出身的知识份子。参加革命首先要改变原来非无产阶级的立场,立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我对这点怎么也想不通,在小组中,提出与同学争论,后来又在丁老师辅导课上提出,我说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改造。老师听后说思想是无影无踪,但实际是物质的反映,比如举一个日常的例子,老天下雨了,你与朋友约好去逛公园,你从内心是反感雨的,而农民呢,久旱逢甘霖高兴极了,从思想的不同反映,就表达了不同的立场。你说摸得着摸不着。丁老师的例子浅显,我却豁然开朗,认识到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这看法就是立场的表现。从此我下定决心,认识到思想中凡是,为自己打算的都是非无产阶级的,遇事物从人民群众去想。这次学习坚定了一生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在《讲话》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又结合过去学习的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对照主席对文艺的种种论述收获多多。后来老师又为我们请了郭沫若、茅盾、曹禺、李何林、吴组缃等名家讲创作经验,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丁老师讲,读作品的看法,她说读作品不要主题先行,任何作品你要踏下心来读,看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写了什么,作者对待人物是怎么写的,人物如何对待,事件及人物,作品什么地方感动了你,因为什么?这样读自然有收获,也能得到启示。
我们在所里完成教学计划,就分别到农村,工厂巩固学习《讲话》的认识,有的去青岛纺织厂,有的到京郊房山农村,我和王有钦到大同煤矿。我们和矿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在500米井下跟工人一样向师傅学开割煤机,扛圆木,架顶板。在煤镏子边上攉煤,和工人师傅汗流浃背,下井不久与工人们一样都成了黑包公,脸上一道道沟沟坎坎。上井后洗过热水澡,一个个又变成了漂亮的帅小伙了。我们问工人为什么那样拼命干,工人异口同声说国家建设需要煤,我们煤矿工人不能拖后腿,因此要多出煤,出好煤。在与工人同志的接触中,确实体会到工人阶级的博大胸襟,对自己对大是大非的看法,明显有了进步,所以后来我写出了短篇小说《双喜》,王有钦写出了长篇小说《龙腾虎跃》。
文研所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文艺学习》做编辑,在该刊创刊广告发出后,稿件像雪片飞来,我从来稿中看到一篇论水浒人物的文章认为有见地,但也有商榷处,于是拿给主编韦君宜看,她审阅后认为可取,让我去找作者按你的意见修改,作者是人民大学在读的李肴凡,我找到李肴凡说明来意,他欣然接受,修改后发在《文艺学习》创刊号上,这是李肴凡出道前的作品。
王有钦在《羊城晚报 花地》培养了陈国凯等一批广东青年作家,龙世辉毕业后分配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做编辑,有一天曲波背了一麻袋稿纸来投稿,纸型不一,杂乱得很,但龙世辉热情接待并留下,经耐心认真疏理后,他认为作品很有生活底蕴,人物生动,故事曲折,为了丰富作品中生活情趣,他替作者加了小白鸽情节,出版后轰动全国,并改为电影、话剧等,我们这些人所以能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文艺服务,就是因为思想改造,立场有了改变,文艺欣赏水平有了提高的结果。
八十年代我主持鲁迅文学院教务处工作时,每期作家班开学第一讲就请老所长丁玲去讲。
那是第八期是改革开放后西方的各种文艺思想涌进国内泛滥,引起学员莫衷一是,呈现一种“迷惘”的现象,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找老师,她说讲课要有的放矢,她先问我学员的职业,他们除了“迷惘”之外对现实,改革开放有什么看法,找有代表性的学员作品拿给她看,我都一一向她汇报,她认真记录,后来的报告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她以邓岗的迷人的海,赵本夫的《卖驴》,李发模的《呼声》为例,说明立足为本,站稳人民大众的立场就不会迷惘,“迷惘”的根源在于离开了本土,离开了人民,邓岗的海碰子没有亲身的体验,赵本夫如果不知驴对农民的重要性,李发模看清了四人帮才喊出呼声,以上这些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你站稳了立场,就能分辨是非,看清迷惘的关键所在。
老师报告后许多学员都说经老师的点拨擦亮了眼睛。
我与老师的接触中随时随地受到教诲启发。
还有一件事令我敬仰老师,她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一生。那是老师出访美国和澳大利亚讲学时,有不怀好意的人认为老师被打成右派,后来发配到北大荒劳动改造,经受了许多磨难希望她发牢骚骂共产党。但老师一句对共产党的坏话都没讲,令那些人大失所望。这充分表现了老师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是受科学的世界观指导的。
老师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一生,哪怕她受多大的委曲,她都不改变原来的信仰,永远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所以在劳改期间,写出了《牛棚小记》《杜晚香》这样光辉的人物生动的作品。没有那么坚定的立场是不可能的。
老师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一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我坚定地按丁老师的教导做人,为繁荣文艺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以我一生的体会,丁玲老师让我改造思想,站稳立场这样的事永远在路上不能停歇。
2016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