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期

心尚暖 笔犹握

发布时间: 2021-05-28 15:44:56 阅读 0

                                                                           心尚暖    笔犹握
                                                                  ——丁玲在北大荒文字写作考掇
 
                                                                             吕品  潘光明  刘殿生   

 
       丁玲这位最具有艺术才华的女作家,她用十二年的生命历程,在孤寂的大荒原上,为后人书写了一部怎样的著作呢?
       于是,怀着敬意从那泛黄的文献资料和鲜活的口头讲述中,进行考察梳理,考订出丁玲在北大荒和返回北大荒期间留下的文字写作线索和实绩。现一一列举如下:
       一、在北大荒期间的写作情况
      1、《关于李之琏的所知材料》
     文体:证明材料。
     1958年6月30日,写于密山农垦招待所。
      2、《给中国作协的信》
      文体:书信。
      1958年7月12日,写于汤原农场。
      3、《给儿祖林的信》
      文体:书信。
      1958年7月,写自汤原农场。
      4、《在严寒的日子里》
      文体:长篇小说。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姊妹篇。
      1954年6月,在安徽黄山开笔。1956年10月,《人民文学》发表前八章。1962年7月,丁玲儿媳李灵源曾在汤原农场读过原稿。修改与否不祥。1967年,宝泉岭农场两大造反派对立严重,怕被查抄,曾送别处保藏,后又怕牵连别人,只得把手稿(12万字)用牛皮纸包好,再用麻绳捆扎起来,交农场公安局封存,后下落不明。1976年3月11日,在山西长治市嶂头村定居后,及重新改写并续作。1978年春,写出了二十四章。1979年《清明》创刊号发表(范增插图)。
       5、《相对集》
      文体:日记。
     1958年记的一本日记。1965年是被一位同志借去看了,后来存放在黑龙江省农场总局,不知下落。
     丁玲在北大荒的日记还应该有两本,应该是从1960年至1969年所记,后被抄烧一空。保存下来的,仅有1969年5月12日至19日八天的日记残页。
       6、《我的思想汇报》
      文体:汇报。
      1959年4月12日,在汤原农场写给中国作协、中宣部。
        7、《小黑猪》
      文体:歌谣。
      1959年夏,丁玲在汤原农场为编写扫盲教材而作。
        8、《养鸡姑娘孙素英》
      文体:表扬稿。
      1959年夏,抄写在丁玲于汤原农场主办的黑板报上。
        9、《养鸭能手徐婉云》
      文体:表扬稿。
      1959年夏,抄写在丁玲于汤原农场主办的黑板报上。
       10、《放鸭归来》
      文体:散文。
      1959年夏,下落不明。
       11、《数鸡》
      文体:顺口溜(即歌谣)。
      1959年冬,在汤原农场,丁玲为扫盲班学员王秀莲学写字时所编。
       12、《我的生活回忆》
      文体:回忆录。
      1960年春,代汤原农场饲养员任广荣执笔而写。用毛笔书写在小学生的作业本上。农场宣传部用任广荣的名字投稿,发表在1961年1月12日的《合江农垦报》。手迹原稿由编辑李兆基珍藏。文革下放香兰农场,妻子当作引火柴烧掉。
       13、《发动群众挖野菜,小鸡下蛋跟着来》
      文体:评论。
      1960年4月,汤原农场俱乐部小院入口黑板报稿件。
      14、《致汤原农场党支部和程远哲书记的信》
     文体:书信。
     1960年6月19日,写于汤原农场。
      15、《致邵荃麟、郭小川的信》
     文体:书信。
     1961年1月中旬,写于北京。
      16、《致刘白羽的信》
     文体:书信。
     1962年3月3日,写于汤原农场。
      17、《致邵荃麟的信》
     文体:书信。
     1963年2月20日,写于汤原农场,长达五六万字。
      18、《致周扬、邵荃麟的信》
     文体:书信。
     1963年9月4日,写于汤原农场。
      19、《丁队长的家史》
     文体:家史。
     1964年3月,从北京回到汤原农场,在等待调令期间,到生产队参观,并为一个生产队的丁队长整理了家史。手稿后来遗失。
      20、《致邵荃麟、严文井的信》
     文体:书信。
     1964年9月10日,写于汤原农场。
      21、《给詹启富的题词》
     文体:题词。
     1964年12月4日,即将离开汤原农场,找老农垦詹启富谈心,在笔记本上为其题词留念。
      22、《给姚克的信》
     文体:书信。
     写于宝泉岭农场。给汤原农场修配厂文化教员姚克写信,把宝泉岭农场对收割机的改革方案及图纸透露给他。
      23、《致邵荃麟、刘白羽、严文井的信》
     文体:书信。
     1964年12月29日,写于宝泉岭农场。
      24、《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文体:杂感。
     没有发表。后来遗失。
      25、《杜晚香》
     小说(一说为“散文报道”)。
     在宝泉岭农场,1965年开始以邓婉荣为原型写作。1966年上半年,进行修改和补充后珍藏在帆布箱子里,后来她的文稿、日记、笔记、资料全部被抄走。1978年7月,在山西长治市嶂头大队重写。1979年《人民文学》7月号发表。
      26、《学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文件的心得体会》
     文体:札记。
     1966年5月至6月,文革初期,学习过程中写出,计三篇,陆续交给了宝泉岭农场党组织。
      27、《八年来的改造》
     文体:汇报材料。
     1966年5月至6月,给宝泉岭等党组织写的八年来到北大荒改造过程中的个人思想及行为汇报。
      28、《两年来在宝泉岭农场的改造》
     文体:汇报材料。
     写于1966年10月,内容是关于个人从1964年12月5日来宝泉岭农场后的思想及行为的总结汇报。后收入《丁玲文集》第九卷。
    
     二、重返北大荒时期的写作情况
 
      1、《牛棚小品(三章)》
     文体:散文。
     1979年2月,住进北京医院。于3月11日动笔写作,19日完稿。发表在大型文学刊物《十月》1979年第二期。获1982年《十月》散文奖。
      2、《致王桂林、高大钧的信》
     文体:书信。
     1981年7月7日,写自北京。主要谈回访北大荒事宜。
      3、《给詹启富再题词》
     文体:题词。
    1981年7月19日,重访北大荒在普阳农场重见詹启富,见到保存的17年前的题词笔记本,在原题词下面再题词。
      4、《人民哺育了我》
     文体:散文。
    1981年7月20日晚,在普阳农场见面会上的讲话。发表于《北大荒文艺》1982年第一期。
      5、《致王桂林的信》
     文体:书信。
    1982年4月22日,写自于北京。主要谈及调转黑龙江农场总局宣传部干事王增如做自己秘书事宜。
      6、《关于<杜晚香>》
     文体:创作体会。
     写于1979年12月12日。
      7、《初到密山》
     文体:散文。
     写于1982年夏天。发表于黑龙江农垦文联刊物《北大荒》。
    
     三、北大荒时期写作情况分析

     1、在北大荒期间,丁玲写的最多的文字是书信,家书根据记载仅见一例,工作方面的信件仅见二例,其余七封书信都是给中国作协的汇报或商讨内容的信件。这些信件都是十分珍贵的研究史料了。我们分析,信件应不止这些,今后还应注意发现和搜集。
     2、从记载看,丁玲到北大荒后,仍坚持记日记。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日记没有间断过。所说的1958年一本日记,应包含1959年的内容。    
     1960年至1969年的两本日记怎样分配的年份,不得而知。日记,应该是研究丁玲的尤为直接的真实的实证史料了。对丁玲在北大荒的日记的存世,——因为“不知下落”和“抄烧一光”,这说法是模糊的,所以还抱有很大希望。希望在某个时间突然现身,给丁玲研究一个大惊喜。
     3、还有一种文字,是丁玲必写的,那就是汇报——包括个人思想的行为的汇报材料,从记载看有三例。当然也属于珍贵的研究史料了。还有没有新的发现,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4、丁玲的才能比较全面,能写、能讲、能画。因此,她包办了畜牧队的黑板报,迄今有记载的文章仅三例,可以推断“板报文”一定还有更多。尽管很难保存下来,还是有待发掘。此外,她担当扫盲教员,发现编有歌谣二例,也许,还有这样的歌谣。她还帮助一些人,写了回忆录或家史,并且还出现了发表的唯一一例。
     5、最为重要的是文学创作。长篇小说一例,系创作原稿,修改与否不详,封存后下落不明。散文一例,下落不明。小说(时称“散文报道”)一例,原稿被抄后下落不明。三个真正的文学创作原稿,均“下落不明”。这当然令人痛惜,但遗憾中又怀有希望。无论哪个作品原稿的出现,都是文学史的幸事。对此,我们有所期待。期待奇迹的发生!

    (吕品:《佳木斯日报》副刊主任、佳木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光明:汤原农场党委书记;刘殿生:佳木斯市东风区国税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