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期

丁玲与普阳

发布时间: 2021-05-28 15:45:32 阅读 0

丁 玲 与 普 阳
 
 仇忠石

 
       在五百万分之一的黑龙江省地图上,广阔的三江平原的边缘地带,有一条细如发丝的蓝线,镶嵌在一望无际的绿野中。那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蒲鸭河。正是这条流淌了千百年的蒲鸭河,孕育了普阳农场这座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的边陲小城。而丁玲和普阳的感情就像这蒲鸭河水,浩浩汤汤、永不停息。
       丁玲没有忘记普阳,没有忘记和她一起养过鸡,学过文化,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给了她温暖和力量的普阳人。1981年,丁玲复出后到北大荒的第一站就是普阳农场。正如丁玲1981年7月20日晚在普阳农场座谈会上说的“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们向我伸出了手,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温暖,一句关切的话,一个关切的眼神,我怎么能忘记的了呢?我怎么能忘记你们呢?”。从丁玲1964年依依不舍的离开汤原农场,离开姐妹们,到1981年来到普阳农场,丁玲和这些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姐妹们已经整整分别了17年。可是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替,并没有淡漠她们的感情,淡化她们的思念,淡忘她们的印象,相反却历久弥新,铭刻在心。所以在普阳见面后,丁玲能毫不犹豫的准确的叫出每个人的名字:王俊芬、孙淑英、孙素英、李桂英、齐凤兰、王少泉……她们的喜好,她们的特长,她们对丁玲的关怀和温暖,丁玲都如数家珍,就好像丁玲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她们。丁玲说了,并不是自己天生的记性好,而是因为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别人帮助她,理解她的时候,普阳人帮助了她,温暖了她。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1958年夏,丁玲被错划为右派,和她的爱人陈明一起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她在普阳农场的前身——汤原农场的畜牧队参加劳动。她当过文化教员,帮助农场建立家属委员会,辅导职工家属学习毛泽东著作。这个家属委员会曾被黑龙江省妇联评为黑龙江省的标兵。丁玲在北大荒默默无闻地生活了12年,在此期间,她和北大荒人,和普阳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从北大荒人身上,从普阳人身上,丁玲得到了风雪人间的温暖、真情和友爱,在冰冷刺骨的环境下,丁玲和普阳人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水乳交融的骨肉深情。
       点滴之恩,涌泉相报。这在丁玲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和体现。1982年,普阳农场科研站的一名职工患病在北京空军总医院医治。作为当时科研站站长的张福太,和妻子王俊芬一起来到北京看望这位职工。办完事以后,张福太夫妇便赶往丁玲的住处木樨地,看望丁玲,她们心里挂念着丁玲啊,虽然分别刚刚一年。到了丁玲家以后,她们就住在丁玲的家里,这一住就是18天。要知道这可是丁玲复出以后最忙的时期。不仅如此,张福太夫妇临走时,丁玲又拿出30块钱给他们,让他们买火车票。前不久的7月18日,丁玲研究会一行来到普阳农场,说起当年丁玲的关心和帮助,张福太夫妇仍然激动不已,记忆如昨,热泪盈眶。
       普阳人也同样没有忘记丁玲。普阳农场党委把丁玲身处逆境、信念坚定、追求真理、热爱人民的高贵品格和革命精神同敢打敢拼、敢啃硬骨头的上甘岭精神以及“三战荒原”精神并称为农场的“三种精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丁玲没有在普阳农场工作和生活过,因为普阳农场是1971年才建场的。但是她和那些曾经在汤原农场畜牧队工作和生活,后来又搬到了普阳农场的姐妹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丁玲主动提出要把丁玲纪念室建在普阳农场。早在1991年,普阳农场就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丁玲纪念室”,收集丁玲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100余幅。著名作家姚雪垠为“丁玲纪念室”亲笔题名,并题字一幅:“作家兼战士,百代仰风范”;著名作家魏巍也欣然题词:多年坎坷路,一生丹心红。高丘孕好女,化作启明星。中国丁玲研究会秘书长涂绍钧从常德专程带来题字:“湖湘人杰,北大荒魂”。
       自从丁玲纪念室建成以后,它就成了普阳农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少先队员入队,共青团员入团,新党员入党,以及新分来的大学生到农场,都要到丁玲纪念室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感受氛围,进行一次从思想到心灵的洗礼。
       2001年7月,普阳农场在庆祝建场三十周年之际,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重新维修了“丁玲纪念室”。陈明先生特向纪念室赠送了丁玲同志的部分遗作及纪念品。
       2007年8月,普阳农场将“丁玲纪念室”搬迁到新建的文化中心,使展室的面积进一步扩大。农场还派专人到北京现代文学史馆,搜集整理了丁玲在各个时期的照片400多幅。同时,从北京运回了著名女雕塑家张得蒂教授的作品《丁玲印象》复制品 (该塑像现存于北京文学馆)。多年来,“丁玲纪念室”接待了数万名参观者。台湾丁玲、萧红文学之旅访问团团长吕正慧参观后说:“没想到在这么边远的北大荒,在这么偏僻的农场,人们能如此怀念一位作家。”
        2014年,普阳农场投资7200万元,新建6万平方米的包括丁玲文化园在内的大型综合文化广场和9100平方米的文体馆,主体工程预计2015年10月竣工,其中1000平方米将用于融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的丁玲纪念馆,将会使“丁玲纪念室”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丁玲平易近人、热爱人民的精神感染着普阳人,丁玲底蕴深厚、知识渊博的文学素养吸引着普阳一大批文学青年。当年围绕在丁玲身边的一批文学爱好者,后来都成为普阳农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和中流砥柱。经常向丁玲学习写作的文学青年赵发炳,走上了普阳农场党办副主任的岗位;罗平伟当年与丁玲一起在畜牧队当文化教员,在丁玲的指导下,罗平伟的写作水平飞速提高,他写的《没有署名的奖状》一文,曾被选入黑龙江省优秀短篇小说选出版发行,农场党委因为他写作水平很高而任命他为普阳农场党委宣传部部长。文学爱好者李亚铎,通过丁玲的悉心指导和不断的努力,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后来成为普阳农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原普阳农场场长、曾经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张靖宇,通过勤奋写作,笔耕不辍,终于在离休后完成了40万字的反映专业官兵走下战场,开发农场的鸿篇巨制《眷恋》。张靖宇说,自己能完成这部作品,和丁玲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受丁玲的影响和熏陶,普阳农场组织部李国忠多年来潜心研究电影剧本创作,他创作的电影剧本《洗礼》在《电影文学》剧本发表,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尊严》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许可,现正在积极寻求合作人,不久即可搬上银屏。
       惜人已去,垂馨千祀;青山长在,其心永驻。丁玲虽然在汤原农场只工作和生活了6年,但是丁玲和北大荒人,和普阳人的感情却是长久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丁玲,北大荒人永远怀念你,普阳人永远怀念您。



     (作者系黑龙江宝泉岭管理局普阳农场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