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丁玲笔下的杜晚香与北大荒精神
发布时间: 2021-05-28 15:46:43 阅读 0 次
浅析丁玲笔下的杜晚香与北大荒精神
郭 敏 梁 源
丁玲是我国著名的作家,1957年被错划成了“右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58年,丁玲夫妇在王震将军的帮助下,来到北大荒汤原农场,在汤原农场工作生活了6年。1964年,转赴宝泉岭农场生活了6年。12年的北大荒生涯对丁玲的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宝泉岭农场,丁玲结识了垦区著名女标兵邓婉荣,她以邓婉荣为原型,创作了散文《杜晚香》,复出后作为她的首部作品发表。这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对此文的看法也各不相同,有人说丁玲写作的表现手法下降了,也有人说是出于政治的考虑。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李贽在晚明监狱中以一把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临死之时留下一句遗言:“七十老翁何所求!”丁玲发表《杜晚香》时,拖着七十余岁的残躯,一身病痛,难道说这样的丁玲还会有所图吗?可相隔二十年后,做为复出的首部代表作,丁玲为什么要选择《杜晚香》?丁玲晚年一直向外宣称这才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足见其对《杜晚香》的喜爱之深。文革期间,丁玲的全部手稿都被造反派抄走了,至今都没有找到。只有这篇《杜晚香》是她根据记忆重写后才得以重见天日。丁玲如此执著于《杜晚香》,笔者认为是北大荒让丁玲发自内心的热爱,北大荒人善良、勤劳、拼搏、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让丁玲迫不急待的想要去赞美。《杜晚香》是北大荒精神的一个缩影。熟悉《杜晚香》的人不难发现丁玲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情感,可理解为是她对北大荒人的理解与敬佩,是她对自己成为一名杜晚香式的北大荒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杜晚香》中,丁玲写到“什么地方是最可爱的地方?是北大荒!什么事业是最崇高的事业?是开垦建设北大荒!什么人是最使人敬仰的人?是开天辟地、艰苦卓绝、坚忍不拔、从斗争中取得胜利、从斗争中享受乐趣的北大荒人。他们远离家乡,为祖国开垦荒原,为祖国守住北大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他们同传统的意识感情决裂,豪情满怀,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农业基地,把自己锻炼为有高尚品德的新型劳动者。他们生产财富,创立文化。这里是祖国的边疆,却又紧紧联系着祖国的心脏。”[1]这种由衷的赞美发自内心最深处,如果不了解,不参与其中又怎么会有这种感叹。所以《杜晚香》是丁玲为了北大荒而作,是为了弘扬北大荒精神而作。
一、丁玲创作《杜晚香》的历史背景与情感动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国家可谓是一穷二白,至文化大革命结束,长达28年间,发生了诸多的事件。抗美援朝、抗美援越、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等等各种战事不断,加上土改、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国家处在一种物资紧缺,技术落后,急需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艰难时期。实现四个现代化在当时是首要任务。所以那个时期“劳动者”是我们国家最需要的阶级力量,创业精神是那个时期的必需精神。而由王震将军率师开发的北大荒,正是为新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储备,为6亿人提供口粮的劳动者所创造。14万复转官兵、大批的支边青年及城市知识青年先后来到北大荒。他们向荒原英勇进军,征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攻克了世人感到不可思议的道道难关,创造了人类征服荒原的伟大奇迹,我们称他们为垦荒者。邓婉荣就是其中的一员。她和数十万垦荒者一样,勤劳,无私,奉献。在北大荒生活12年的丁玲强烈的想要去宣传和发扬这种精神,《杜晚香》就是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下诞生了。
比较了解丁玲的张凤珠说:“她重返文坛拿出的第一部作品是《杜晚香》,另一部作品是《牛棚小品》。记得她刚写完《牛棚小品》后拿给我看,我为之倾倒。……但是她自己却宣称,还是应该多写《杜晚香》这样的作品,建设四个现代化需要更多杜晚香这样的人物。”[2]
丁玲公开坦言:中央领导同志在“十一大”的报告中提到,文艺作品应少宣传个人,要多写普通劳动者,那么《杜晚香》不正符合中央精神吗?[3]
丁玲说:“难道我个人不了解我自己的作品吗?不过昨天,今天,我反复思考,我认为我还是应该坚持写《杜晚香》,而不是《牛棚小品》。自然,这是没有绝对相反的东西,但我自己还是比较喜欢《杜晚香》,是不是由于我太爱《杜晚香》,人民更需要杜晚香的这种精神呢?我想或许是的”。[4]
“丁玲的《杜晚香》写的是当年垦区著名的标兵邓婉荣,这个人物在她的心底孕育了好多年,曾于1965年写过她,此稿在‘文革中’散失了。1977年丁玲作为离开文坛二十多年、与读者隔离了二十多年的老作家,思来想去还是认为重写《杜晚香》比较合适,其理由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大批具有这种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人。我要把她介绍给读者,希望有更多象她这样的标兵,带动我们大队人马一齐上阵”。[5]
以上说法可见丁玲创作《杜晚香》的必然性。
北大荒人深深的吸引着丁玲,她渴望永远和他们在一起,这正体现了丁玲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迫切,更表现出丁玲对北大荒事业的赞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写了杜晚香对北大荒的无限深情,也同时抒发了我对北大荒、对党的事业的热爱。”“我记得王震同志跟我谈的一句话:部队的同志,在战争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要转业了,我希望他们有欢乐的晚年,到这里来开发边疆,建设社会主义,过共产主义的生活。我便满怀信心,满腔热情地投入这个豪迈的事业,在这里开辟,在这里创造。不止是我,很多人都是这样。”“我写杜晚香对北大荒的感情,实际上也是我自己的感情,也是北大荒人共有的感情。”“我和杜晚香相处两年多,但我在北大荒却生活了十多年。作品中的人物是长期从生活中积累出来,创造出来的。”[6]
“自从到了北大荒后,因为生活、工作在劳动人民中间,对劳动人民逐渐熟悉、理解,慢慢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我曾几次对领导表示,愿意长期留在垦区,不愿调回北京,也不愿换地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喜欢这个环境,喜欢同这里的工人同志一道生活,像毛主席指示的,继续熟悉他们,理解他们,而不愿再回到那个没有改造好的知识分子、文化人的小圈子里去。过去我曾认为那个圈子我熟悉,谈得来,有朋友。但我决心重新做人。下来以后,觉得劳动人民可爱得多,我对这些人发生了浓厚的感情,不只有朋友,而且有同志,还有老师。许多人都是我的老师。”[7]
宝泉岭农场原7委家属主任鲍俊芳这样说丁玲:丁玲非常的平易近人,说话时,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和蔼可亲,当时农场正值创业时期,条件极其艰苦,住的是茅草房,喝的是井水,冬天是冰天雪地,夏天是虫咬无比,但她凭着一颗热爱北大荒、开发北大荒的坚定信念经受了各种严峻考验,与我们这些随军转业来的家属同甘共苦。她和我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一起学文化,受到了农场职工家属的爱戴,我们都把她看成我们不可分割的一员,她和我们结下了深深的亲人般的情谊。在劳动之余,她喜欢和我们这些年轻的媳妇们唠家常,谁家有什么难处也总是找她出主意。她还经常把她女儿从上海寄给她的糖果分给孩子们,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孩子们都亲切的叫她丁奶奶。在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伟业中也有她一份无私的奉献。我们将永远深深的缅怀这位热爱北大荒、眷恋北大荒的伟大作家。[8]
以上文字可以看出丁玲对北大荒的感情至深,她喜欢北大荒的环境,喜欢与淳朴、善良的北大荒人在一起。过去的生活圈子被丁玲称之为小圈子,那个圈子里丁玲有朋友,但和北大荒人相比,却少了同志和老师。由此可见,丁玲渴望自己是一名北大荒人,她把她的这种情感融入了《杜晚香》。
二、杜晚香与邓婉荣人物对比分析
丁玲笔下的杜晚香描写的是一位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奋斗在北大荒的平凡劳动者。有人说丁玲将杜晚香描写的太过无私,太过美好。也有人说丁玲把杜晚香写成了一个“高大全”同时也是“假大空”的英雄模范。有这种说法之人明显对北大荒是不了解的,笔者在《杜晚香》中看到的是丁玲对北大荒人的真实写照,是丁玲从一名知识分子到普通劳动者的现实转变。丁玲写杜晚香完全是来原于她对杜晚香的了解,对北大荒人的了解。杜晚香的原型邓婉荣是宝泉岭农场的一名普通女工。丈夫杜奎是1958年集体转业到北大荒的复转官兵。为了支持丈夫安心边疆农垦事业,杜晚香放弃了在家乡妇女主任的职务来到宝泉岭,不仅当上了女工班长,还被评为农垦总局“五好标兵”。如今,邓婉荣已经不在了,她的女儿虽然人在甘肃天水,但是还是经常与宝泉岭农场保持联系,在宝泉岭还有许多曾和邓婉荣共同工作过和接受过邓婉荣帮助的人。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杜晚香就是丁玲将一个真实版的邓婉荣呈现给了读者,邓婉荣式的北大荒人是一个群体,而不是单独存在的。下面我将丁玲笔下的杜晚香与现实生活中的邓婉荣做以人物对比。
丁玲在文中写到: 杜晚香儿时母亲去世,童年非常不幸,13岁便出嫁给李桂当媳妇,她像千千万万中国农村的劳动妇女那样,生活在小小农家的狭隘环境中,勤劳、贤惠、本分。然而土地改革运动中,她卷入了生活的漩流,受到共产党的教育,又像许许多多的新中国劳动妇女那样,成为共产党员。当参军打仗的丈夫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战线上的第一批垦荒战士时,她毅然决然地只身离开乡土,满怀豪情地奔赴千里之外的北大荒宝泉岭农场,跟丈夫并肩战斗。但是,她热爱劳动的品质,她渴望参加火热建设的豪情,起初却被人漠视。人们习惯地只把她看作随军家属。丈夫满足于她只管好家务,农场领导也想不出应该给家属分配什么工作。杜晚香不等不靠,自己主动干了起来。农场热火朝天的创业生活感染了她。一个解放了的中国劳动妇女,迎着起步艰难、然而前景无限光明的生活浪潮,她心中充盈着主人公的责任感。她越来越强烈地感到自己不能袖手旁观,不能只安于做一个家庭妇女。她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为家属区打扫厕所、过道,为有困难的同志买菜、带孩子、补衣裳,终于带领起一群家属浩浩荡荡地加入了农场的繁重劳动。
邓婉荣的女儿说:“我的母亲从小就失去了母爱,生活中比较受罪,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平等了、自由了,她就特别的热爱这个新社会,热爱毛主席。在甘肃时,她就很努力,很优秀,她每天上夜校,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她的这种渴望得到了奶奶的支持,所以她能顺利的去学习。那时因为条件差,她每天只能用树棍在地上练习写字。来到北大荒以后,她就有了自由的空间,她从过去旧社会的小媳妇成为了新社会的主人。父亲是1958年十万转业官兵中的一员,1959年秋天,母亲带着我来到了宝泉岭投奔父亲。那时的宝泉岭是很苦的,但是她非常坚韧,任何困难都能克服。她帮助了很多人。记得北京支青来到我们宝泉岭农场6连,她们初到农场来,有些人无法料理生活,身上、头上长满了虱子,我母亲就帮她们洗、挑,给她们洗衣服、做饭,冬天帮她们做棉衣。”[9]
丁玲这样描写杜晚香:“杜晚香在充满快乐的劳动中,没有疲劳的感觉,没有饥饿的感觉。大家休息了,她不休息,大家吃饭,她也不停下手脚。在场院参加劳动的工人、家属的工资,有计时的,有计件的,而她的工资,是既不计时,又不计件。全场院的人都用惊奇的眼光望着这个个儿不高,身子不壮,沉静地,总是微微笑着的小女子,奇怪她为什么有那么多使不完的劲,奇怪在她长得平平常常的脸上总有那么一股引得人家不得不去注意的一种崇高的、尊严而又纯洁的光辉”。[10]
邓婉荣的女儿说:“母亲是女工班的班长,每天都要去劳动,从不休息。我身下有一个弟弟,母亲怀他6个多月的时候,去野地里打火,结果流产了。还有一个弟弟在两岁时,生了麻诊,母亲在外干活,顾不上他,没得到及时救治夭折了。我参加高考那天,母亲发烧四十度,我让她别去劳动了,在家休息,等病好了再去,她不肯。后来是我硬送她去了医院之后才去的考场。母亲就是这样,对这个社会一直在默默的做着贡献,她在报答这个社会。
1981年2月,母亲一家为了方便照顾奶奶,回到了甘肃天水老家。奶奶曾在60年代来到北大荒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不习惯北大荒的气候回老家了,爷爷去逝后,奶奶的身体大不如前。虽然当时北大荒的生活要比老家好过,但是为了奶奶,我母亲还是决定返回老家。我那时在宝泉岭农场20队教书,是92年回到天水的。回到天水后,母亲在街道办事处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工作中她尽心尽力,生活中,还是特别爱帮助人,遇到有困难的路人,或是需要帮助的人,街坊们就会说,一单元有位邓大妈,你找她,她就会帮助你。所以,只要有困难的人都会被指到我家来。我母亲就无条件的帮助他们。我母亲她非常的善良,她一生当中都是乐于助人的。”[11]
丁玲在文章中这样写杜晚香:她非但不知疲倦,不计报酬地劳动着,年复一年。她总是“悄悄地为这个人,为那个人做些她认为应该做的小事”。她大公无私,坚决反对任何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遇到偷公家东西的人,她勇敢的站出来制止。即使在国家经济困难,粮食标准低的年头,她依然把捡来的黄豆、麦粒,一麻袋一麻袋的扛到场院去,从不搬回家里。“这是国家的粮食。我们是国营农场的工人,要看到六亿人口呵!我们农场职工的口粮标准,已经比哪里都要高。”[12]
邓婉荣的女儿说:“丁玲以母亲为原型写的散文《杜晚香》我们全家人都看过,文章中所写的就是真实的母亲,母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文章中说到的母亲捡了粮食就交到场院也不往家里拿,还有发现有人拿公家的东西时她及时制止,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那时我们与甘肃老家有书信来往。我母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时在甘肃老家粮食困难时期饿死过很多人,母亲一家在宝泉岭能吃饱饭她非常的满足。在满足的同时她又忘不了在老家曾因为缺粮而饿死的人,所以在发生上面的事时她能勇敢的站出来制止,并把粮食交给国家。因为这件事,奶奶还曾经和妈妈闹过别扭,因为家里的粮也不多。但是后来不但是母亲捡了粮交给场院,其他人在母亲的带动下也这样做,农场那时还号召全场人向我母亲学习。”[13]
邓婉荣的老相识,宝泉岭农场6连女工王振华说:“我和邓婉荣劳动时在一个班,她那个人口碑极好,就没听过有谁说起她的不是。无论参加什么样的劳动,她总是干在前面。她也是真的做到了。邓婉荣她是党员,她总为百姓着想,就算是家里的活不管也要做公家的活。我家那口子丁书元是58年转业来的,和邓婉荣是一个样的,79年时6队的保险间着火,他为了抢救公家财产被倒塌的房子砸在里面永远离开了。他刚离开时我心里接受不了,邓婉荣就经常来安慰我,冬天时还把她的狗皮帽子送给了我。临离开宝泉岭时还把我托付给一位她的老乡,让她老乡一定要照顾我。说我很可怜,没有了丈夫,一个人拉扯儿女不容易。她的女儿和女婿去年还来看过我。”[14]
丁玲在文中写到:“杜晚香带领新来的姑娘去十里外的树林里背柴,早晨出去时,小沟里的水还结着薄冰,可回来时,冰化了,水有六七寸深,却有丈把宽。走到沟边,前面的一个姑娘停步了,叫道:‘杜姐!水太凉了,怎么办?’杜晚香毫不迟疑地脱下了自己的水靴。可是跟上来的第二个又叫了起来,晚香一蹲身,说道:‘上来吧,我背你。’晚香来回背了几趟,最后一个小姑娘没有等她,脱了鞋,咬着嘴唇、蹚着冰水走了过去,过了沟,因为脚冻的疼,忍不住,哭起来了。晚香即刻陪她坐在地上,把她的双脚放在自己怀里,用棉衣和胸前的温暖焐着,还替她揉着双腿。姑娘们围了上来,才发现杜晚香那双冻得发紫了的双脚,不禁惊叫起来:“杜姐!杜姐呀”![15]
邓婉荣的女儿说:有一次,母亲带领山东支边青年过河干活,河水里的冰还没化透,要趟着过去,有位青年的脚冻坏了,我母亲当时就把衣襟解开为她暖脚,记的那时农场的宣传栏里贴着一幅宣传画,就是我母亲为那位青年暖脚的画。那位青年的名字我还记得,叫高长秀,现在生活在宝泉岭农场场部。[16]
山东支边青年高长秀说:邓婉荣是个好人,她对我帮助非常多。我从山东来到宝泉岭农场,被分在6连,记的有一年春天要过河打草,河水没有完全化冻,河面上是水,水下面是冰,但是青年们必须要到河对面去,大家就撸起裤子准备趟水过河,有的不敢过是邓婉荣背过去的。我当时是自己过的,可是水太凉了,我被冻的受不了,哭了起来。邓婉荣看我冷的样子,解开衣襟拉着我的脚就放在了她肚子上。她自己的脚都是紫的。慢慢的我的脚暖和起来了。那时我还不到20岁。她对我特别好,我那时年龄小,丈夫也总不在家,她看我一个人,做什么吃的东西都给我送一份。后来干脆把我叫到她家里去吃。不光是对我,她对任何一个人都非常的好,谁家有困难,她知道了准去帮助他,谁家缺米、面了,她就把家里的米面给人家送去。谁没有柴了,她就去给人家送柴。经常看到她背上一大捆送到人家去。有一次,我妈从山东老家来看我,由于太想我弟弟,就生病了,那时邓婉荣已经到农场工会任女工干事了。我找到她,她带着我母亲看病。我家住在连队,家里有孩子,还有很多的活,当天必须回去,不能留下来照顾我妈,邓婉荣就把我妈留在她家里,她不但照顾我妈吃住,还带着我妈看病,买药,后来我妈在她的照顾下病好了。在我的心里,邓婉荣就像是我的另外一个妈一样。她就是爱帮助人,那时生活也不是很好过,米也缺,面也缺。攒点粮食她都帮助了困难户了。农场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就是学习她这种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7]
丁玲这样写杜晚香:“杜晚香带领着一群家属,一会在吞云吐雾的扬声机旁喂麦粒,一会又在小山似的麦堆周围举着大扫帚,轻轻地扫着。什么时候见过这样多的麦子?这群穿得花花绿绿的年轻妇女,一会儿又排成雁翎队在晒麦场上,齐头并进翻晒麦粒。这时杜晚香觉得整个宇宙是这样的庄严,这样的美丽。她年轻了,她抬头环望,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是热情豪迈,歌声和劳动糅合在一起;她低头细看,脚下是颗颗珍珠,在她们的赤脚上滚来滚去。那热乎乎、圆滚滚的麦粒,戏耍似地痒苏苏地刺着脚心。她踩了过去,又踩着回来;翻了这片,又翻那片。……她不觉地放肆地把幼年时代的山歌,放声唱了起来。歌声吸引着人群,人们侧耳听着这来自西北高原上的牧歌,高亢清朗,油然产生了广阔的情怀和不尽的遐想。人们惊异地望着这个经常只默默微笑的小女子,更多的人响应她的颤动的歌声,情不自禁地也唱起自己熟悉的乡歌来了。整个场院在纯朴的音乐旋律中旋转着,歌声与笑脸四处浮动与飘扬。多么活跃的生命,多么幸福的人生呵!”[18]
邓婉荣外孙女刘丹说:从小我就在姥姥身边长大,姥姥小时生活条件艰苦,向往美好的生活却无力实现,去了宝泉岭后给了我姥姥实现新生活的机会。姥姥是个有毅力的人,她虽然不算知识分子,但是她小的时候就边放牛边站在窗外边听老师讲课,她渴望学习文化知识。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去学习。能为建设自己的新生活而劳动,更是姥姥梦魅以求的,这是劳苦大众对新生活的向往。[19]
邓婉荣曾帮助过的,宝泉岭农场6连女工张桂荣说:“邓婉荣有一颗红心,为人公平、正义,如果用毫不利已,专门利人来形容她一点也不为过。她就是革命的老黄牛,一切行动都是听党指挥。我1972年从辽宁老家来,举目无亲,邓婉荣帮助我把家撑了起来,给我钱买锅碗盆,还帮我做被服的架子。她家那时孩子多,活也不少,可是她就是这么个人,眼里就没有她自己。记的那时青年病了,没人照顾,邓婉荣就让她在自已家的炕上养病,她照顾着。她是有一分力气就使一分,专挑重活,累活干。自己病了她就让她的女儿替她做。真是个好人,我永远都忘不了她。我一直都是以邓婉荣为榜样的,向她学习。”[20]
以上对比可以看出,丁玲笔下的杜晚香与现实生活中的邓婉荣都十分热爱劳动,她是那么善良、勤劳、热情、勇敢、爽朗、快乐。真实的反映出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垦荒者的那种内心的豪迈和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性光辉。这就是北大荒劳动者的精神面貌!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北大荒人勤劳、朴实、智慧的品格,看到的是北大荒人宝石般夺目的光彩。杜晚香不但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至今活在宝泉岭人的心里。提起她来人们依然赞不绝口,并把她做为学习的榜样。
三、杜晚香对北大荒人的影响
杜晚香做为垦区优秀的妇女标兵,代表了无数的北大荒人。她的这种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团结互助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已经深深的植根于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杜晚香是北大荒人的一个缩影,与杜晚香同期的六委家属主任张文豪、5连家属主任许玉珍、7委家属主任鲍俊芳、掏粪女工黑龙江省特等劳动模范张汝碧、还有与丁玲共同工作的家属委员胡冬莲……,数不清的北大荒人在北大荒这片土地上奉献着。
1986年7月20日,王震将军为纪念转复军人开展建设北大荒30周年大会题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这是对北大荒人艰苦创业历史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北大荒精神的高度概括。一代代北大荒人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继往开来,创造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北大荒精神。
丁玲在《杜晚香》中这样写到:“冬天来了,北风呼啸,一阵烟儿炮(北大荒特有的暴风雪)卷起遍地雪沙。漫天飞洒,一时天昏地暗,不辨东西南北,人们即使付出全身精力,也难站得稳身体,北大荒的严寒是不会对任何人让步的。但北大荒人却能骄傲地享受着胜利者的幸福。在零下三十度,胡子眉毛沾满了雪花,眼睛毛凝成了两排细细的冰棍,可是汗水依然打湿了额上的短发,而又冻在额上。衬衣被汗水湿透了,罩在外边的毛衣或绒衣后背上是厚厚的一层雪白的霜花。上山伐木,野外刈草,取石开渠,这些都是只有被挑出来的年轻棒小伙子,才能争得的鏖战权利;可是已经为自己闯开了劳动闸门的杜晚香,也像小伙子一样,勇敢地投入到这一些汹涌的劳动波涛,踏千层浪,攀万仞峰。就是这样冬去夏来,年复一年,杜晚香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她总是从容不迫,沉静地跨越过去,远远地走在同伴们的头前,心服她的,越来越服;不服她的,那就努力追赶吧。杜晚香在激流中勇进,在勇进中振奋起无穷力量。她总是在她遇到的各种各式的人和事物中,显出她宽大的胸怀;她只是悄悄地为这个人、为那个人做些她认为应该做的事。可是一到年终评比,也总是像泉水一样,从这里那里冒出来数不清的颂扬”。[21]
字里行间中让读者明白了北大荒恶劣艰苦的环境。而杜晚香的这种带头示范的典型性,在北大荒被称为团队精神的雁阵理论,这体现在北大荒人身上是十分吻合的。在自然界中,大雁从一出生就必须接受自然界的挑战,它们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所以它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能力。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大雁总是摆出或是一字或是人字型,这是为了扩大飞行面积,而在雁阵中也总会有一只大雁带头博击,并且所有的大雁在飞行过程中都会大声嘶叫,以相互激励。当雁群休息时,必须有雁站出来放弃休息机会,为雁群站岗放哨,当有伤雁弱雁掉队时,必须有雁站出来陪伴它们养伤养病,然后再想法南迁。雁阵体现了顾全大局的精神,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有雁冲上前去,轮流当头雁分担艰险和困难,迁徙使得大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得以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正如北大荒人是一个整体,无数杜晚香式的北大荒人组成了一个极具战斗力的团队。他们以北大荒为荣,以自己是北大荒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每当面临困难时都会以杜晚香式的北大荒精神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丁玲在文革期间被批斗时,被放到生产队劳动,和十几个女知识青年住在一间房里,由于“大右派”的身份,除了例行公事的扫除房间外,还被命令给她们倒尿盆。丁玲很反感,心里想她可以为国家劳动,为农场劳动,可为什么要侍候这些大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呢?隔壁宿舍的女青年也命令她每早都要给他们倒尿盆。在这种思想矛盾的情况下,丁玲这样写到:“正在我思想矛盾的时候,我想起了杜晚香,她不是主动地、心甘情愿地给一些知识女青年扫地、铺炕、叠被子,也倒过尿盆吗?这些人开头歧视她,看不起她,嘲笑她‘土’,但不久,大家便亲热地叫她‘杜姐’。现在这帮小将把我看成反革命,当作敌人,支使我干这干那,但无论如何我不能把她们当敌人。这些人的本质原也不坏,她们总有一天会觉悟的、会明白的。和杜晚香比,我做的什么便也不在乎了。……有些头头分配我打扫队上的公共厕所。那是夏天,每逢下雨,粪池总是满满的,走进厕所,人人都皱眉头。……每到这时,杜晚香的影子便走出来”。[22]
有人曾私下里问丁玲,“你体弱有病,叫你扫厕所你就能认真地干,难道不怕累坏身体,不嫌脏和臭吗?丁玲微笑着说:“我们经常讲劳动光荣,对光荣的事不要讲价钱吗?北京的时传祥,是掏粪工,成了全国劳模,咱们农场的张汝碧,也是掏粪工,是女同志,成了东北农垦总局的先进标兵。我和他们比差远了。”由此可见杜晚香对丁玲的影响有多大。
丁玲在《杜晚香》的最后一部分《根深夜茂》中写到:杜晚香成为宝泉岭农场工会女工干事后各种荣誉扑面而来,但是杜晚香没有醉倒,她常常要做事迹报告,向大家讲学习心得,可是每次都是别人为她整理发言稿,这让她自己很痛苦,觉得她应该讲自己的真心话。通过学习她终于第一次可以按自己的语言来讲了。当杜晚香用她那朴实的语言讲述着似乎平凡事实不平凡的事迹后,礼堂里先是鸦雀无声,直到党委书记走到台上握住她的手说“晚香同志,你确实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我,我代表大家谢谢你”时,礼堂里才轰然响起了春雷似的掌声。他们决心要向她学习,和她共同进步。
“在丁玲五十多年来所创造的一系列妇女形象中,杜晚香是一个最新最美好的妇女形象,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教育作用”。[23]
邓婉荣的女儿说:“我的母亲信仰共产党,特别热爱这个社会,只要听见谁对社会有一点不满,对共产党有丝毫的怀疑,她马上就会站出来做出有力的反驳。她这一生在奉献中度过。2010年1月,母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在她的葬礼上,来了好多的人。相识的,不相识的,那么多人在哭,为母亲的离去而悲伤。我曾经对母亲是有些蛮怨的,因为她为了大家有时顾不上这个小家。儿时的我对这些是缺乏理解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母亲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她为我们留下的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在用实际行动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在母亲的影响下,我们一家人特别的喜欢北大荒,1984年母亲到哈尔滨出差时回过一次宝泉岭农场,当时我还在20队当老师。2014年,我和我爱人回到了宝泉岭农场,因为爱人的哥哥在宝泉岭农场生活,所以我们住了好几天。看望了当年母亲的老相识王振华阿姨和高长秀阿姨。2014年,我妹妹的女儿考大学填报志愿时,特别的选择了离北大荒很近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商业大学。为的就是将来能留在北大荒这边发展,不想和北大荒断了联系。”[24]
杜晚香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他们在北大荒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着,默默无闻的奉献着,代代相传。北大荒精神的灵魂是奉献,北大荒人的奉献不仅仅是创业者的奉献,而且还是继承者的奉献,他们庄严的誓言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大荒在无数位“杜晚香”的建设下已经大变样。成为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示范基地,农机作业技术居全球领先地位,一望无际的粮田引来国内外各地的旅客前来游览。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不知翻了多少倍。住楼房,开汽车再不是奢望。一批批的莘莘学子被输送到世界各地。曾经在北大荒奋斗过的城市知识青年每次回到北大荒,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知青尤权、濮存昕、程东红,在宝泉岭农场出生的李琰等名人成为了宝泉岭农场的名片。为了纪念杜晚香,让杜晚香的精神代代相传,宝泉岭农场在学校建立了“晚香创意文学社”,将农场幼儿园更名为“婉荣幼儿园”,将农场在建的住宅小区命名为“新六委小区”。还计划在赵尚志纪念碑附近建一座“功德碑”来纪念千千万万个把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都奉献给宝泉岭、北大荒的垦荒者。这一切都缘于杜晚香式的北大荒人为农场带来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她将激励着无数北大荒人继续勇敢前行。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是北大荒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精神的鲜明写照。这正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丁玲笔下的杜晚香,她将永远和北大荒精神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世代相传。
(郭敏同志系黑龙江宝泉岭农场党委书记;梁源同志系宝泉岭农场宣传部部长。)
注 释:
[1]选自《丁玲文集》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丁玲在北大荒的日子,赵国春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第228页。
[2]摘自张凤珠《信仰的归宿——记丁玲》《丁玲研究》2009年1期。
[3][4]摘自《中国现当代文学一颗耀眼的巨星——丁玲文学创作国际研讨会文集》湖南文艺
出版社1994年版,第280页。
[5]摘自(法)尚塔尔.格富西支付阿苏《<大姐>前言》。
[6] 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赵国春著,
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丁玲文集》《关于杜晚香》,第233页。
[7] 选自《丁玲文集》第九卷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1月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
赵国春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第241页。
[8]2015年6月22日上午,宝泉岭岭东小区14号楼211室,面谈。
[9][11][13][16][19][24]2015年7月22日下午,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视频。
[10] [12] [18][21] 选自《丁玲文集》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摘自《风
雪人间北大荒》,赵国春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第223页,第224页,第225页。
[14]2015年7月5日下午,宝泉岭电信楼1号附属楼二楼,面谈。
[15]选自《丁玲文集》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
,赵国春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第226页。
[17]2015年7月26日下午,宝泉岭电信楼1号附属楼二楼,面谈。
[20]2015年7月6日上午,宝泉岭依兰路三区36-2号,面谈。
[22] 选自《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摘自《风雪人间北大荒》,赵国春
著,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丁玲文集》关于杜晚香,第233页。
[23]摘自牟豪戎《丁玲作品评论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第358页。
- 上一篇:试论丁玲对北大荒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 下一篇:第二届丁玲研究青年论坛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