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期

读《丁母回忆录》之二:走向自立的坎坷历程

发布时间: 2021-05-28 10:38:41 阅读 0

 
                                                    读《丁母回忆录》之二:走向自立的坎坷历程


                                                                                          田畑佐和子   
 
                                                                        前言
 
       对于可称之为丁玲母亲曼贞自传的《丁母回忆录》(以下简称《回忆》),我已在“第十二次丁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发表过相关文。本次提交的是其续篇,或可说是一种“补遗”,我想沿着曼贞的自述,探索与追溯她成为女教师之前的“前半生的经历”。
       在《回忆》中,按照时间的顺序回顾记录了曼贞出生之后,每一年所发生的与她相关之事。文章的记述特点为以直率的表达方式,描写她自身的经历与感受。因此,可从中较深入地了解到她的才智、感情上的成长与变化。不过,这也导致有时会缺少一些客观性的信息。尽管如此,她亲笔写下的这部详细的《年谱》,是一部非常可贵的“清末出生的女子之自述”记录。是以,我想根据此记录,了解从曼贞出生至儿童时代、结婚到丈夫去世的这一段“女人的半生”,追溯她从事在当时属走在时代最前列的职业──女教师之前的历程。
       实际上,我自己以往是以学习“现代中国”为主,对“传统的中国”了解得并不多,在大学开始学习汉语不久后,使我非常感兴趣的作品,正是可称为“中国现代女性”典型的丁玲之作品。自那时起,迄今已过了半个世纪,当我遇到了丁玲的母亲曼贞的《回忆》,其内容竟是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我想这一定与我对“中国女性史”很感兴趣有关。曼贞的这部真实的个人长篇年谱,通过女性亲笔,详细地记录了生活在丁玲上一代──即更为严重重男轻女的时代(=传统的中国)的女性的心理与行动。在阅读的过程,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难以理解的“传统社会”的女性,在当时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我尽可能地尝试深入认识与想象,并努力地理解她们的经历、感情,但我力有未逮,做得还不够充分。
       以下,我尝试将曼贞的前半生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并略作分析讨论。
 
                                                          一、自诞生至儿童时代:虚岁1岁至10岁。
 
       曼贞在回忆录中对自己的出生简单地写道: 
 
       七月秋,产曼于古州官署。(229页) 
 
       在此,我对此句稍作补充。丁玲的母亲,原名“曼贞”,简称“曼”, 1878年生于贵州古州,曼的父母的家=余家原来则在湖南常德。古州为当时任太守的父亲赴任的官署所在地。母亲也暂时一起住在那里。同一时期,属湖南大地主的同乡蒋氏一族的一对夫妇,也来此地赴任。蒋余两对夫妇在某天酒席上的一番谈话,决定了曼贞未来的命运。
 
       春,太夫人饮于同乡蒋家,酒后戏言,竟将幼女许给伊三公子。太守公不以为然:吾家乃清寒氏族,攀此富贵家子,悉他日若何?恐误我爱女。母说即〔既〕已许诺,不便番〔翻〕悔。(229页)
 
       曼贞是早产儿,因母奶不够故体弱多病。后经母亲精心照看,衰弱的体质渐有起色,日益成长茁壮。到了虚岁6岁时,曼跟随着哥哥、侄子们的老师,开始读书识字。这时,并没有人强迫她学习。
 
     (前略)接一教书先生来教兄侄等,曼亦入学发蒙。然因身体苒〔荏〕弱,母师均听其自便,不加管束。(230页) 
 
       到了虚岁8岁,曼的弟弟开始读书时,来教他的先生非常严厉,既打人又偏袒某一学生,曼因此非常讨厌跟这个老师学习。但幸好曼没有因而放弃识字的学习机会。
 
       小弟弟亦上了学,……那个先生姓胡,我们背下都喊他做老虎。他真恶得很,看见他打一个小学生,最多不过七岁,拿起毛竹板,照头乱打,血都打出来。(231页)
 
       由于有了跟哥哥、弟弟一起读书识字的机会,日后曼才得以顺利地考上了女子师范学校。这说明了她有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且自身也喜欢学习,天资又聪明。曼的四个姐姐也都各自有多种兴趣爱好,极具教养。特别是三姐擅长写诗,当然也识字。曼的父亲是地主兼官吏,因此,她不仅是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长大,同时父母对女儿的态度也十分“开明”。据说那时的富裕家庭一般常有“妾”同居(书中也曾写道,曼的亲戚家因有妾室同居,这给家庭和睦带来了影响),但曼的家庭则完全不同,父母相处和睦,并把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
       我在读到曼幼年的生活时,抱有一个疑问。我原先模糊地记得,过去中国的女孩子从小都被迫缠足。但在《回忆》中,根本没有提到曼是在何时开始缠足,缠足时的情形(缠足时一定疼痛难忍),只在记述曼开始识字的8岁那一年所发生之事时,文中突然出现了“缠足”二字,且是在极为自豪地提及自己的四个姐姐是如何地才貌双全之后,突然出现了“ ……至我则身弱,加之受了天刑缠足,惟有避强亲弱……” (231页)这样一句话。根据上述引文,看起来好像只有曼被迫缠足,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将缠足称作“天刑”,这是否是曼发自内心的呼喊?除了在此处稍提及缠足之外,在叙述少女时代发现女子没有自由,对女子不平等而感到烦恼时,也没有提及缠足之事。对缠足所导致的痛苦情形有所涉及,是在曼考入师范学校后,为了上体育课而忍受极大的痛苦,解开裹脚布这一章节里。
 
                                                          二、举家迁到云南 ,以后回到常德:虚岁10岁至13岁
 
       在曼诞生时,其父正携妻室在贵州官署上任,后又只身赴云南大理赴任,母亲则回到湖南常德,与曼及其他的孩子们一同生活。
       在曼10岁那年,由于家中遭逢变故 ,曼全家决定迁往父亲就职的云南官署,因此,全家踏上了遥远的旅途。当时曼的兄弟姐妹共有四人,除已结婚,住在别处的人之外,男孩子有二哥和弟弟,女孩子为三姐和曼。同行的还有那位严厉的家庭教师。当然,母亲还带着女佣人、男仆人。可说是一大家族一起移动。由于在云南得翻山越岭,过程是相当艰苦,大人们肯定为此操尽了心,但对于曼和其他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冒险旅程,途中,他们看到了美丽壮观的云南大自然和珍奇的异乡风俗,看到了从未见过的花草小鸟,可说是大饱眼福。曼生动地记述了在云南所度过的三年生活,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体会到曼在她的一生中始终所具有的丰富纯真的感性。然而在此,我们却没有悠闲地阅读此一旅行记,从而感受其中乐趣的余裕,因为此后,受到曼父亲的同事所做的违法行为之牵连,曼的父亲被迫辞职,全家在云南的生活就此告终,仅仅三年。在曼13岁那年的2月,全家又踏上了返乡的长途旅程,于夏天安抵湖南。但从此时起,曼总觉得郁郁不快,对自己的人生感到不安,不满的阴云开始笼罩于她的心胸。
 
     (前略)若与三姐讲白话,发无限的感慨与议论,总感觉人生极其苦恼,抱一种厌世主义,心里说不出的烦闷,就是婚姻不应早订。(239页)
 
       虚岁11岁时,曼还身处云南,本应在大自然中欢蹦乱跳,但她那小小的心灵,却已预感到女人的一生要面对很多苦恼。这时的曼已经能够独自阅读诗歌、故事,还从姐姐那里学到了有关诗歌的知识,可能因而增长了学识,从中展开了幻想的世界。据说曼特别喜欢与她一同前去云南的三姐,经常与跟她一起聊天儿,受到她很大的影响。当时,正逢三姐的终身大事刚被定下后不久,家中却与对方家里因婚期而发生了冲突。那时,三姐夫正值科举考试应试途中,还未回家,婆婆就催三姐赶快嫁过去。三姐本人、曼以及父母并不希望三姐这么快出嫁。从姐姐那里听到这些纠纷后,曼对似乎是命中注定要来束缚自己的那桩已订下的婚事,开始感到惶惶不安,于是便吐露出了抱怨母亲的话语:“就是婚姻不应早订”。
 
                                                          三、与兄弟不平等,苦恼
 
       曼的父亲辞掉云南的官职,返回家乡后,在常德为自己和家人盖了新房。其后,正是这座宅邸将曼与兄弟们前行的道路,区分得一清二楚。
 
     (前略)花园中厅,父作养静之所。东西两小房,为二兄与弟读书之室,等闲不得出来嬉戏。他人亦不许入。父则课子、种花,母则率仆婢纺织,予则日习女红,深藏闺中,不敢越雷池一步。(243页)
 
       用于父亲本人消闲的房间,自是另当别论。为兄弟们也很好地安排了各自的“书房”,不许他人入内,这就是准备参加科举的男孩子们的特权。而女孩子曼则“深藏闺中”,整天学刺绣等女红,不知“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句话的具体指涉为何,但不管怎么说,不许女子踏入的男子的世界这一传统思维象是一道高墙,突然挡在了曼的眼前,似乎在对曼说,“不许你入内!”严格地对曼加以限制。当时,已经虚岁14岁的曼有了自己的想法,感情也更加丰富更加复杂。她一定开始对整日沉湎于“女红”感到万分不满了吧!不过,紧接着曼也写道,她有时读小说、练书法,在父兄面前与弟弟下象棋不分胜负等,以此与全家人度过了与欢聚的快乐时光。虽然曼与兄弟们依然被加以区别对待,但另一方面,全家人也都十分疼爱曼。 
       曼15岁那年,父亲与哥哥、弟弟去邻县教书。曼则继续过着“深藏闺中的苦闷生活”。
 
     (前略)一人藏于暗黑之室,如置身孤岛,不禁悲从中来,自己亦莫名其所以然。(243-244页)
     (前略)有时情绪激愤,则假酒泄闷,有时发极奇之议论,……又常恨自己身体太懦弱没用。……想自己整整是个废人。每念及此,恨不将此身化灰化烟,则拼命吃酒,……

       有两回几乎醉死,母甚忧恐至病,不许吃酒。(244页)
 
       这一部分表现出了曼在青春期自我觉醒的同时,所产生出的自我嫌恶、卑下、虚无的感情。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丁玲初期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 ,令人很感兴趣。不过,与莎菲女士不同的是,曼贞在现实生活中,蒙受了明显的重男轻女、女子受到束缚的苦痛。
       曼在她16岁时的回忆中,具体地描写了自己在面对四周真正的围墙时,所产生出的烦闷与愤怒的心情:
 
    (前略)兄与弟赴小考。五更时,家人起来弄饭与他们吃,……予因无人,始送伊等至大门外。唉,此时才放胆四面张望,认识街市和自己所居之门庐。可怜,可怜,我与兄弟均是一样的,为什么我就无用到于此地?心里不禁又非常之烦闷。(244-245页)
 
       紧接着在第二年,却又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前略)弟考试前列,宾客满堂,父母非常欢喜,吾心里极其羡慕,转又自恨身为女子,不能达吾之志。唉,是此生而何欢?愤愤,从此抱厌世主义,故意遭蹋〔糟蹋〕身体,常常气痛。(245页)
 
       在此,曼贞明确地写道“自恨身为女子,不能达吾之志”,即意指由于自己身为女性,进而开始产生了厌世情绪。见自己周围的年轻的男孩子们,都以参加科举考试作为人生的目标,从而拼命读书,女子却被拒之门外。对此,她哀叹女孩子应以什么作为目标?哀叹周围关心的只是她“出嫁”之事。
 
                                                                        四、出嫁
 
       到了曼虚岁19岁时,文中提及由于她过分忙于刺绣,以至于手腕疼痛,这大概是在为即将出嫁所作的准备吧!紧接着第二年,曼出嫁的时刻终于到来。
 
    (前略)我因如〔于〕归期近,悲苦不敢形之于色,尤〔犹〕日侍左右,强笑承欢,惟俟夜静,暗泣於枕上,饮食减少,面容憔悴,又咳嗽不止……(246页)
       原本是迎来大喜之日的“新娘”曼贞,正如同日本古童谣里所唱的歌词一般,“扎着金缕绸缎的腰带,新娘你为何在哭泣?”,泪水湿透了其衣襟。
       至11月,两家为操办婚事忙得不可开交:
 
    (前略)两家铺张热闹,尽一时之盛。他家本是大族,最讲奢侈,不意吾父母因爱女故,亦效此风。然吾心殊深怅闷,无法可阻,惟有仅〔谨〕守礼法,学金人三緘其口,做个木偶,听人如何则如何。凡所应用的尽有,世俗之礼节亦无不完备,然而我之心目中任如何天花乱坠,一慨〔概〕不理,只觉得前途茫茫,好像有若干千奇百怪之恶魔来吞噬,又还要离掉最贤明痛〔疼〕爱我的父母,弃去廿年曾享受无风浪闺中之清福,……
    (246-247页)

 
       此时,曼最伤心的是不得不与父母离别:  
 
     (前略)至辞祖之日,跪父母前听训,一痛竟晕绝于地,不能成礼,至今书此,尤〔犹〕有余痛。三朝即归拜父母,如同隔世。到夜深,尤〔犹〕依依于膝下,催逼数次才乘轿去。(247页)
 
       曼所嫁的人家十分冷清,她在出嫁前对婆家的情况所知多少,文中只字未提,故不得而知。总之,她的丈夫是个“可怜虫”,虽属蒋氏大家族之成员(丈夫名叫蒋保黔)是家里的小儿子(三男),在三岁丧父、14岁丧母之后,与两个哥哥分居,后与一个未婚的妹妹同住。正如曼在《回忆》中所写道,“所以我得自由归宁”,曼婚后充分利用了“自由归宁”的特权,常乘轿子回娘家(可自由回娘家的年轻媳妇,估计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吧),且一回娘家,便长期逗留,受到母亲的照顾。此事在文中反复被提起。
       曼新婚后不久的同年年末,巨大的悲伤向曼袭卷而来。本来十分精神的父亲突然去世,于是,曼赶回了娘家。正当全家人因失去父亲而悲痛欲绝之际,曼又被迫坐上丈夫派来接她的轿子,沿路哭回婆家。途中,曼在轿子里脱下丧服、换上新娘礼服时,心中怒火中烧,但又不能表露于外。一回到婆家,只见宾客满堂,热闹非凡,众人前来祝贺新婚之喜, 作为媳妇的曼则必须尽“新娘之礼”,于是,又由小姑子领着向大家族的长老们一一行礼道谢,如此,竟就花了三天时间。据此,她觉得这一切都是“过繁而虚伪,加之规模大而奢侈”,“吾恐为人所笑,处处留心”。就这样,曼度过了极为痛苦难熬的日子。
       过了年(曼21岁),正月新娘之礼结束后,为了父亲的法事,曼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娘家,直至4月,才再度返回婆家。曼在婆家的日子是:
 
   (前略)予名则主妇,实一无寥〔聊〕之闲客耳。予诸事不问,来了则虚与酬应。我自有赠嫁之仆婢侍左右,暇则居室中手持一书,度不死不生之朝昏。(248-249页)
 
       婚后,曼渐渐地得知丈夫实际上体弱多病,是年6月,他患上了疟疾,并传染给了曼。当时,曼的母亲前来照看,直到曼痊愈。这真可说是洋溢了深深的母爱。
       第二年(曼22岁),曼的丈夫说,“等把房屋修缮好就来接你”,曼相信了丈夫所言,自春天至夏天,都在娘家悠闲度日。曼的母亲见曼住得太久,便有些担心,催曼赶快回去。待曼回到家一看,才发现丈夫整天不是买马,就是泡在戏院,放荡不羁,花钱如流水。对于曼相隔许久的回归,丈夫也毫无喜悦之情。到了10月,庆贺三叔祖母七十大寿,蒋家一族又要全部出席祝寿喜筵。祝寿之日将近,老太太宽敞的宅院里聚集了众多宾客。如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一般,女人们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院内还搭了戏台,连日上演戏剧。远道而来的客人要留下住宿,予以款待。祝寿大宴包括佣人在内,上上下下总共来了四五千人,热闹了足足一个月之后,才宣告结束。紧接着便又到了年底,得做过年的准备。15日要备过年的赠礼,23日开始起灶,放爆竹。自年末至元宵节,曼里里外外忙得不可开交。婆家是一个娘家无法相比的大富豪,蒋氏家族豪华的庆宴、过年的习俗,这一切虚礼都使得曼累得精疲力尽。这让曼变得无精打采,日渐消瘦。  
 
    (前略)恨自己为什么这样没用,胆小似鼠,从未大声说过话,放肆笑过,一人莫说在外面去,就是厅堂前也未去。人呢,日渐黄瘦,每早晨梳洗,对镜自悲,眼泪一颗一颗的滴湿衣襟,心里总是酸溜溜的,肚子不时也痛 。(252页)
 
       曼的丈夫发现了曼无精打采,便请来医生,但吃了药也全然不见效。可一回到娘家,曼立刻心情舒展,“心神安泰”了。
 
    (前略)直到三月始回母家,气为之舒展,心神安泰,起坐不局〔拘〕束,言语自由。哎,这下可又恢复我的天真了。(252页)
      曼在娘家与家人快乐度日,返回婆家后便唉声叹气:
    (前略)唉,不幸的我五月尾上又下了乡,进了无形的监狱。(253页)

 
       但此时,曼在婆家的生活亦日渐安稳。婚后,丈夫经常外出。曼则开始独自一人读书习字、散步,并趁此机会第一次仔细地思考了自结婚以来与丈夫的生活。凭借曼天生的聪颖、认真、直率的性格,她彻底地做了一番思考,她感到就此继续下去,总也不能与丈夫共同和睦地生活,于是她下定决心要与丈夫开诚布公地交谈,并主动地去做自己能为丈夫所做之事。曼如此向丈夫坦率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前略)于是开诚布公,苦口劝他,你纵有任何嗜好,不必相欺,我均能谅解,请归内室,自领任责负劳。……喜伊听劝,吾将书房整理,百凡我自照护,伊亦终日不出矣。时看书写字,伊之天质素好,记忆力又强,温理月余后,即赴州城考试。我虽孤寂,然有种期望,心中似觉较前安慰些,…… (253页)
 
       丈夫听从了她的劝告,开始用功读书,赴州城赶考。曼贞心怀一线希望,觉得只要丈夫认真努力就好。可当曼刚安下心来没多久,某天夜里,染上了重病的丈夫却被人抬回家来。之后数日,丈夫都在生死之间徘徊,一时生命垂危,全家人陷入绝望。蒋氏家族的许多人前来探望,涌至病床的邻室。最终,丈夫总算活了过来,至10月底痊愈。
 
    (前略)那时的金不〔币〕花了数千,算暂时救了这个人。我呢,头发也白了不少,心情勇气灰完了,只能度这不生不死之岁月。唉,不幸的环境,日现重重的铁围城,是打不开。我是个牺牲者,跌倒了是扒〔爬〕不起来的。(255页)
 
                                                                        五、女儿诞生
 
       1901年(虚岁24岁)正月,曼发现自己有了身孕。
 
     (前略)唉,没法,柔弱的我只有忍受那时的观念,女子是没用,惟有靠丈夫,或者将平生之志愿付与后人,象古之贤母流传于后世。于是这类痴念一起,诸事留心,起居慎重,胸襟和平,不乱思想,遵守古女圣之胎教,人却养得非常之好。(255页)
 
       这里,曼所指的“当时的观念”,即“女子无用,唯有靠丈夫”,这正是“男尊女卑”的观念,只有将自己的志向,托付于丈夫或下一代,这意味着曼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即将出生的男孩子”身上。曼因自己身为女子而“无用”,各种可能性均被抹杀,又知道“唯有靠丈夫”的极其悲痛、愤懑的心情,因此寄望腹中胎儿为男孩子。当然,此时的曼贞心里尚不知腹中胎儿的性别。但若生下一个结结实实的男孩子,做一个好母亲将其带大,则可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曼想紧紧地抓住这唯一的希望,除此之外,别无它路。因此,她对腹中的胎儿倍加小心,注意保养自己。母亲也过来照顾她,至10月中旬临产。曼生产时,由于难产,令其母十分担心,且生下来的是个女孩子。
 
     (前略)殊知生下来是个女孩,这一下直把我掉在冷水盆,不由我伤心到极点,竟嘤嘤的哭泣。妈妈赶急来百班〔般〕抚慰。唉!我的隐衷,那个知道。只是免〔勉〕承母意,将这隐痛放在一边,又忍耐来磨蹉。(256页)
 
       书中写道,当曼得知自己生下女婴后,心灰意冷,一直伤心哭泣。如今,当我读到此处时,不禁感到作为一个母亲,在平安生下第一胎后,却持这种态度,这是否过于冷酷?而且,这不也可说是这对女孩的极端“歧视”。当然,我也知道当时只有男孩子才是后继之人,女孩怎样都无法继承家业,这在当时是人人皆知的传统观念。既然如此,那么曼所言的“我的隐衷,那个知道”中的“隐衷”所指为何?恐怕,这与丈夫前不久罹患大病有关,曼可能是在担心丈夫若有个三长两短,自己将无法再次怀孕,生下继承人。在前一年,曼的丈夫差点病殁时,她已这样写道:
 
     (前略)他们不知我自己早打了主义〔意〕,这次我可能够弃掉这没用的躯壳了。 (255页)
 
       这意味着此时的曼的心中,又重新浮现出抛弃“没用的躯壳”这一念头了吧。  
       过了一个月后,曼产下女孩时的那种绝望心情,已然消失,开始对孩子倾注了无限的母爱。当时,蒋家的小姑子即将出嫁,全家上下忙忙碌碌、大张旗鼓地筹备婚事,大姑子也返回娘家暂住,指挥众人。每天,有大批担任刺绣、做鞋、制作家具的工匠们,进进出出。为此,曼无法在自己的房间里好好喂奶,为了小姑子的婚事忙里忙外,从早站到晚,片刻不得闲。此时,曼特别提到缠足所带来的苦痛:
 
     (前略)睡时两足以踵〔已肿〕,痛入心脾,又似火烧,眼水不禁一颗颗滴在枕上,怀抱女婴叹气,伊将来大了,我决不使她像我这样苦。(256页)
 
       1902年( 虚岁25岁)3月,曼终于有了回娘家的机会,可在4月又因丈夫患病被叫了回去。曼照看丈夫使其康复,并让他专心学习前去赶考。曼自身写道,“ 对前途充满希望”。大女儿亦十分可爱聪明,并平安地度过了炎热的夏季。至10月,丈夫方回家中,此时身体已完全恢复健康(还写道“嗜好已除”,这可能是指戒掉了抽鸦片),并说第二年春天要与曼的弟弟一同赴(日本)留学。闻此,曼大表赞成,然而蒋家一族却坚决反对。
       隔年,曼又有了身孕。2月,丈夫与弟弟前去日本留学。为此,曼回娘家时,将家中的状况告知母亲:
 
     (前略)略告母亲,家族如何之情形,现在经济之状况。他老人家听了很急,代我筹划,不用男仆,回去清理,将伙食停止,随身应用的带来,你就在此解怀,亦便于照应。(257页)
 
       曼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并写道,“唉,人活一百岁,都要有母亲。”(258页)。十分感激母亲的相助。这一年夏天,大女儿染上了传染性痢疾,久治不愈,加之天气炎热,孩子整夜不眠,令曼束手无策:
 
     (前略)天气特热,小孩子又吵,通夜不能睡,这下我就成了罪犯,实在受不得了,向母亲说,“妈妈呀,别人做母亲,都是我这样的?”大姐以后常笑我这个话,……(258页)
 
       重阳节前,二女儿(即日后的丁玲)诞生了。 曼此次的分娩似乎较为顺利,文中只字未提又生下一个女孩子的失望心情。反之,她却提及刚生下来的孩子十分可爱老实,是我最疼爱的宝贝。然而,此时大女儿的病情却日趋严重,曼表示这孩子已认识二三百个字,能背诵唐诗《长恨歌》《琵琶行》《木兰词》 等。曼或许是在希望即使是女孩子,也要尽可能地让她身怀教养吧。不过,这年的8月,大女儿还是因病夭折了。曼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母亲看到曼一直在哭泣,便对她如此说道:
 
      (前略)“我的儿,你遭孽哟!莫哭了,你痛你的儿,我痛我的儿呢!”我一听这样说,倒在母怀一声也不敢响了。(260页)
 
                                                                        六、刹那的幸福
 
       自此之后,曼最大的喜悦,是守护聪明可爱的二女儿的成长。不过,丈夫仍旧体弱多病,这时的曼也常常患病,两人轮流臥于病榻。到了曼29岁那年,丈夫提出了要为自己的小家盖新房。于是,那年夏天,曼全家在等不及新房全部完工之际,便迫不及待地迁居至由丈夫所设计建造的新房。
 
     (前略)正屋横屋均好,至于空气光线形式便当无一不好,我心里极其欢喜,不禁连声赞好,真的留洋生与众不同,……(262页)
 
        此外,丈夫还开了一家药铺,只要有人前来求诊,他不计得失,尽力相助,因而成了一名热心的名医。据此,在这年年底,曼的情绪极好,一个人愉快、利落地做好了过年的准备。对此,曼如此写道:
 
     (前略)我来伊家十年,才稍为适意,唉,也不过一刹那间耳。 (263页)
 
       实际上,曼的幸福日子可真的只是一瞬间!
       这一年(1908年)正月,曼又有了怀孕的征兆。4月,曼回到娘家,却又听说丈夫患病,于是立刻赶回家中。回到家中,只见丈夫枯瘦如柴,连日咳嗽,吐痰不止,夜不能入眠,且盗汗。仅两个月,身体已极度衰弱,想请名医却又囊中羞涩,曼只得将自己的值钱物什送进当铺,换到一些钱。此外,她还去找三姐借钱,却遭到拒绝。曼尽心尽力地照看丈夫,三四岁的小女儿也在一旁帮助母亲款待医生。到了5月,医生吩咐曼可以开始准备丈夫的后事,丈夫也预感到了自己即将不在人世,便留下了临终遗言:
 
     (前略)自己诸事没有做好,把你苦了,你自己好好的去做。此女很聪敏,天质亦不错,你又善教,男女现在是一样的(265页)
   
       两天后,丈夫去世,曼本想痛哭一场,但想到腹中的婴儿,只得强忍悲伤。
       当曼埋葬丈夫时,腹中胎儿已相当大(八月末出生),虽然胎儿是男是女尚无从可知,但丈夫已经去世,若此婴为男孩则可为后继之人,若是女孩,其结果不堪设想。思及此,那个聪明勇敢的女性曼竟暗自藏了毒药,以备不幸的事态发生。行文至此,我有感自己对当时男尊女卑的观念何等残酷,如何对男女严加区别等事,了解得不够充分,亦没有实际体会。若此次曼又生一女,家中无男孩,则不能预料曼及其女儿们将在蒋氏家族中,受到怎样的欺辱,且会被认为不体面而蒙受痛苦。总之,对此时的曼来说,若生下的不是男孩,则走投无路,只有紧随丈夫服毒自杀,连最疼爱的宝贝女儿也丢在弟弟家中。
 
     (前略)于〔如〕若解怀是女,决相从于地下。人生太无味了,惟怜此女太作孽了。以前曾面嘱三姐,说我愿将此女与弟作媳,情关手足,望善待之。若新生为女,则三房之堂弟,现乏子女,将此女抚养作己女,至脱离苦海之毒物,伊在时即已储藏。故终日昏睡,一言不发,胸有计划耳。(267页)  
      
       由于我学识浅薄,很难理解上述文章之内容。根据查询辞典,得知“解怀”为“生孩子”之意,而“相从于地下”是否是说自己也要跟随丈夫自尽?“情关手足”是指若女儿嫁到弟弟家,因为是亲兄弟,大可安心之意吧。想让二女儿 (丁玲) 做弟弟儿媳的想法(后来丁玲曾详述为了解除此门婚事,曼的弟弟与她们母女之间有过严厉争执的经过),这原本是由曼先行提出的吗?即将出生的婴儿若为女孩,想请三房的堂弟收养,这是当时女孩子唯一的活路吧。在那个年代,女子若想生存下来,竟是如此艰难,此时的曼是否已被侵逼到无路可走之境?
       然而,到了8月,出乎预料的,曼竟生下了第一个男孩。在此,曼将生下遗腹子一事称之为“不幸”,这或许是因为当时的曼因照看死去的丈夫已精疲力尽,身体又极度衰弱,而感到绝望,遂想以死来结束自己的一切。
 
      (前略)不幸生一遗腹孤儿。将我惊吓得暗暗的只喊“天呢, 天呢!”既不准我活,又不准我死,需要向死中求活。(268页)
 
       之后,曼贞终于累倒,卧床近四十天不起。就在此时,又从弟弟那里传来噩耗,“母已于九月仙去” ,这使曼受到沉重的打击。以往在最困难之时,屡屡解救自己的母亲,唯一得以依赖的母亲,竟然已离开人世,难道还有比此事更为让曼感到悲痛的吗?
       这时,丈夫已将大部分土地抵押出去借了债,土地所剩无几。而借给别人的钱又没有留下凭据,无法收回。由此,曼觉得无论如何都要跟蒋家人商量今后之事,遂请他们前来相聚,并在大家面前诉说了自己的苦衷,恳请家人允许她变卖家产。蒋家人最终决定让曼变卖家产,仅留给她墓地与极少的田地,作为她们母子的生活费。对此,曼如此叹息道,“好不凄惨,若大门户,一旦瓦解,产破人亡,幼女孤儿,怎能教养?千斤重担,皆弱者所负……”(270页)。
       在虚岁30岁那年,曼在文中讲述了带新生儿(1908年出生的长男,起名为  “大”)之辛苦。自己的奶量不够,加之孩子又染上牛痘等。最后,她如此谈道了对自己前半生的感想:
 
     (前略)这是我三十年的繁华梦,损失我可宝的精气神,对于社会世事,各〔个〕人无丝毫之成绩可言,只落得浪费了许多伤心的眼水,人拖得骨瘦如柴……唉!可叹啊,可叹的人哟!生老病死,苦有何意味!(270页)
 
                                                                        尾声
 
       曼贞的《丁母回忆录》第一章“繁华梦”到此结束。接着是“幸生”,此章很短,写至12年后独生男儿夭折为止。紧接着是第三章“余生”。“幸生”“余生”所写的内容,在丁玲小说《母亲》及与母亲有关的随想录中,多有所述,不少内容已广为人知。相比之下,“繁华梦”中的曼贞形象与《母亲》所描写的,具有较大的差异。我在此前已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总括曼担任教师期间的生活与经历。与此次文章中的曼贞形象相比,正如同照片的正片与底片一样,可说是一明一暗。当然,曼贞的“教育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应说是她不断地承受了各种苦难更为恰当。而曼贞的前半生,也不是全然没有欢快之时,只是曼的性格不同罢了。
曼贞本来就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坦率快活、喜欢交际的女性,在她的孩童时代,这些性格尤为明显。但随着曼贞的成长,她那明朗快活的性格逐渐受到压抑,被囚禁在名为“女子”的这道围墙里。正因为曼过于聪明,因而她很早就看清了自己的将来与哥哥、弟弟的前途、未来有很大的差异。是以,曼开始感觉自己无用,而无用之因正是因为自己身为女子。
       最为体现男女不平等的,则为“出嫁”。对当时的女子来说,没有不嫁的自由,也没有选择对方的权利。曼贞是在慈祥善良的父母身边长大的良家小姐,连想都未曾想过要反对父母所订下的婚事,遵从父母的安排嫁给了素不相识的男子。在曼贞出嫁二十年后的1919年,在湖南曾发生过一桩有名的事件:一女子赵五贞因被逼出嫁,在所乘的花轿中抗婚自杀。对此,毛泽东立刻写了九篇文章论述之。
       已30岁的曼贞,却开始踏上了新的自立之路,这可说是因为她当时几乎丧失了所拥有的全部财产。她先失去了丈夫,随之失去了大部分的财产,也失去了靠富有的蒋家一族援助的可能。与此同时,结婚前有着慈祥的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家,也早已不是自己的,特别是失去了得以依赖的母亲。在如此众多的失去后,留给她的只有意味着“希望”的男孩子,为此,她无论如何都必须要活下去。
       作为生存的手段,曼贞所具有的,首先可说是自幼所掌握的学识、“与环境斗争”的坚强意志,以及天生坦率大胆的性格。除此之外,支撑她自立志向的,当然是时代的“潮流”及最先带给她新时代思想的弟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曼贞可谓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小时候掌握了与兄弟不相上下的学识,并在她对女人被认为“无用”这一传统思维感到绝望愤懑之际,弟弟给姐姐送来了“女性教育”的新风气。另外,毫无道理地一直排斥女子的科举制度于1905年(即曼贞生下次女丁玲后第二年)废除,这可说是排除了女子接受教育的最大障碍。1907年,清政府发布了《女学堂章程》,使女子获得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而在曼贞作为女教师展开活动的这一段时期,湖南省在女子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据说在1916年,湖南女子师范学校已增至9校,女学生的人数居全国首位。在1909年考入常德女子师范的曼贞,于1914年始就职于桃源县立女子小学,担任体操教师一职,其后,她参与策划了女子教育兴起时期的各种教育活动,将自己的全副精力倾注于女性的教育事业上。
       最后,对于曼贞所生并抚养成人,终生疼爱相助的女儿──作家丁玲与曼贞,我想再加以补充说明。曼贞在当学生、当教师整日忙碌的同时,拼命地抚养教育了4岁丧父的女儿丁玲,母亲曼贞的生活态度,给予丁玲的影响之大,恐怕是难以言尽。而且,有一段时期,曼贞又将丁玲的长子、长女接到乡下照看,丁玲的母子两代均得到了曼贞的照顾。对此,我们谁都不能轻易地说出“若是母亲谁都能做到这些”之类的话,我们不能忘记,默默地支撑着丁玲的,正是这位一边喟叹着“可怜,可怜!”,一边却又去助人的宽容豁达的母亲。丁玲为了激励在延安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奋斗的女性所写的《三八节有感》一文背后,我认为一定有母亲曼贞的形象的存在。

 
(作者系东京都立大学大学院中国文学硕士生,现为早稻田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