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期

回 眸丁玲

发布时间: 2021-06-02 16:05:47 阅读 0

                      回 眸丁玲

      

                              陈春珍  


想不到的是,我能和丁玲有过一面之缘。

八十年代初,我还是青涩的文学爱好者,因为喜欢写点文字的豆腐块,常德市文化馆发函邀请我参加著名常德籍作家丁玲主讲的文学创作讲座,时间为两天。

也许是因为当时生产任务紧张,也许是因为我厂里当时正由三班改四班制,人员流动大,班组人事安排还没有落实到位,报告到厂部,邀请函件发出了几天我都没有收到。我错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学习机会。直到活动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天,才有人拿着邀请函找到我。邀请函设计得十分精致,很遗憾时隔三十多年,现在没有保留下来。

那天下午,我急急忙忙向车间请假,匆匆赶到当时的活动现场——常德市芷园宾馆。在餐厅里就餐时,我看到了德高望重的著名女作家丁玲。我和她距离仅仅几米远,当时很多人围在她身边,交流问候,她身边有当时的常德市文化馆副馆长彭信礼和文学专干郭成法老师等。当时我只认识郭成法老师,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是常德市委宣传部发起、市文化馆组织,邀请市里的文学爱好者参加的水平较高的一次文学创作讲座。晚饭后丁玲就离开了芷园宾馆,当时听她说还要赶往别的地方,我久久目送着她的身影离开宾馆。

丁玲恢复正常工作后,十分关心文学新人、关心各地文学事业的发展。当时有许多地方十分盛行文学讲座,只要邀请她,她都乐意前往授课。她竭尽全力为拨乱反正后的文学事业奔波劳累,她想把失出的时间夺回来,真的令人敬佩。

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常德市文学创作学习班上见到丁玲的。据说丁玲曾回常德几次,为繁荣家乡的文学事业贡献了一份心力,常德的《桃花源》杂志就是她精心培植的一朵鲜花,是常德作家的娘家,同时又是常德作者与外地作者沟通的桥梁。

 

当天晚上,我还参加了在西门常德市供销大楼举行的联欢会。那次联欢应该是全市文学青年的一次大聚会,少说也有一百多人,跳舞、唱歌,诗朗诵,表演文艺节目,整个会场十分热闹,可谓盛况空前。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文学爱好者联欢会,印象特别深刻,知道了常德许多作家名人,虽然第一次相见,但他们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刻入了我的心里,也为我今后的文学之路,聚汇了不少人气,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那以后我认识了德高望重的本土戏剧作家刘京仪老师和散文、小说大家彭其芳老师,还有文理学院的梁颂成教授,他们是我的引路人,和学习的榜样,没有他们的帮助和鼓励,我的创作之路也走不到现在。

联欢会结束后,我到新华书店和图书馆找到丁玲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沙菲女土的日记》等进行了认真阅读。在她笔下的女性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从旧时代跨越到新时代,每个时期都有鲜活的代表,有主流意识和时代感,很能体现那个时代人的内心世界。读完她的作品,我内心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在丁玲的故乡常德市中心修建了一座丁玲公园,我每每站在丁玲塑像前,常常回忆起她的样子。她个子不高,齐肩短发,和蔼可亲,如果有幸在大街上偶遇,你决不会想到她就是当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的当代著名作家——丁玲,她更像一位平和朴实的邻家阿姨。

直到现在,我仍时时想起丁玲。

那次擦肩而过的回眸,成为了激励我继续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前行的精神动力。我在这条的道路上跋涉着并快乐着。

 

(作者系常德市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