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2期

丁玲曾有过一个愿望

发布时间: 2021-07-28 10:40:51 阅读 0

                      丁玲曾有过一个愿望

                                  孟繁华  


在资料上我看到丁玲的一幅照片。照片的说明是:194919日,中国妇女代表团从东欧回到哈尔滨。随后丁玲抵达沈阳,住进鲁迅文艺学院,准备常住东北,从事写作。照片上的丁玲,手捧鲜花神采飞扬,穿着一件俭朴的西装,背景是一家欧式风格的建筑。那时的丁玲只有45岁,年富力强。她是从延安走来的革命作家,革命即将取得彻底的胜利。可以想象,那时丁玲内心该是何等的舒畅。这则资料表明丁玲和东北、和辽宁、和沈阳的关系。此前我并不了解丁玲和沈阳有关,更不了解丁玲曾“准备长住东北,从事写作”。这应该是丁玲曾经的打算或者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在后来的日子里仍有所反映:196310月,中宣部通知中国作协、文化部调丁玲和陈明回北京搞创作。在等待调令期间,丁玲、陈明先后参观了几个国营农场,他们被北大荒火热的生活深深吸引产生了继续留在北大荒的想法,于是写了申请暂缓调动的报告,得到了批准。又有资料说,“194968日丁玲从沈阳调到北京后”,暂住在北京东总布22号中国作协第一处办公大院,与萧三、沙可夫为邻。“从沈阳调到北京”,说明丁玲在沈阳工作过,而不是路过、访问或短暂停留。但丁玲在沈阳哪个部门工作,任什么职务,都语焉不详。我之所以对丁玲有一个长住东北从事创作的愿望,以及丁玲是否在沈阳工作过深感兴趣,是源于对丁玲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和崇敬的心情。

2020129日,我去湖南常德领“丁玲文学奖”。10日上午,主办方安排参观丁玲故居。于是,一行几十人乘车前往临澧县。12月的常德还没有冬天的迹象,起伏的丘陵绿树葱茏。过了临澧县城,还要走很长一段山路,路很窄,两边村落杂错,有丛生的杂草或闲置的荒地,很是寂寥的样子。当时心想,以丁玲的性格,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她是一定要走出去的。车上熟人很多,但没有聊天的声音,热爱言辞的文人们都默默无语,这也许与丁玲不是一个容易把握的人物有关吧。

丁玲的故居到了。这里称作“黑胡子冲”,“冲”在湖南就是山间的平地。比如韶山冲,就是韶山诸山峰围绕的一块山间平地。丁玲故居就坐落在黑胡子冲上。说是故居,实际上是新修葺的。据说蒋家的这座老宅原先的建筑面积有两千多米,新修葺的只有八百多米。只有名为“半堵墙”的残垣断壁是原来的,而且也经过了修葺。复原的老宅有丁玲的亲人以及丁玲生平的一些资料。我与同去的张承志、阿来、贺绍俊以及年轻的朋友李云雷、何吉贤等,各个房间走过,我还指出了一处资料中的错误;下午参观常德的丁玲纪念馆。丁玲纪念馆无论资料还是规模,要远远大于丁玲故居,因此也更丰富,更全面地反映了丁玲一生的思想面貌和精神轨迹。我不是丁玲研究的专家,对她的一生无论是创作还是追求,只有个大致的了解。但我知道,丁玲在20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在革命文艺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是文学史家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排定的,这就是“鲁郭茅巴老曹”。后来有文学史家又续了三位:丁、艾、赵——丁玲、艾青、赵树理。由此可见丁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丁玲1936年到保安,被认为是最早到达“红区”的著名作家。丁玲到达时,当时领导人深表欢迎,特在窑洞中为她举行欢迎宴会。出席宴会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博古、张闻天等中共高层领导人。毛泽东还有《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相赠:“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毛泽东这首词体现了对丁玲的欢迎、重视、信任和礼赞,同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中国现代新女性形象。当时,中央书记处书记张闻天建议,让丁玲“找一所适宜的房屋,静心从事写作”,“这里文学题材是太多了,只是没有人写”。大家都期待她以艰苦卓绝的红军斗争为题材,写一部伟大的作品。但丁玲坚持要上前线,毛主席答应了他的要求。那是丁玲到延安后最愉快的一段日子。

丁玲是湖南常德人,求学和参加革命大多在南方。因此,这个时期丁玲没有到过东北,如果说她与东北能扯上关系,也是和“东北作家群”的关系。在延安和“西战团”期间,丁玲与萧军、萧红、舒群等都有过程度不同的交往。1945年丁玲、杨朔、陈明等组成了延安文艺通讯团,准备赴东北从事新闻报道,后因交通中断滞留在张家口。后来的资料表明,从1948年起,丁玲和辽宁的关系多有交集:

 

1948712日,从西柏坡出发,经山东荣成湾乘船到大连。

19488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由大连光华书店出版。

19491月,与中国妇女代表团访欧归来,经哈尔滨到沈阳,与陈明会面,住在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撰写访欧散文,与张庚、吕骥为邻。本月,在沈阳与到东北的胡风会面。写批判萧军的文章等,到青年干部学校讲青年修养问题,参加东北文艺座谈会,

1949329日,离开沈阳去哈尔滨,准备赴巴黎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

195210月,赴大连苏军疗养院疗养,治腰病。

1953227日,转汤岗子温泉疗养院,至56日回北京。期间修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一些文章,并辞中宣部文艺处长。

1982610日,应辽宁作协分会和大连市文联之邀,经沈阳赴大连疗养访问。在沈阳做《文艺杂谈》讲演,在沈阳与马加和西战团老战友会晤。16日到大连,做《关于文学创作》演讲,完成访美散记、易俗社与西战团等多篇文章,823日离开大连回京参加中共十二大。

 

这是丁玲研究会副会长李云雷和何吉贤先生为我提供的资料,应该是准确的。但是,丁玲的这些辽宁经历,都是因为各种工作或休息的原因。这种及经历许多作家都会有,还有一些作家因为创作的需要先后来过东北或辽宁,比如周立波、草明、郭小川等。但是,先后有两次想在东北或辽宁长住下来从事写作的,可能只有丁玲。如果说60年代丁玲想在北大荒长住下来写作,那显然是受到了农场火热生活的吸引。丁玲一直践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文艺思想,坚信文学来源与生活。她的《田保霖》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肯定,被称为“新写作作风”,就是践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文学成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是深入晋察冀土改第一线生活的结果。因此,丁玲有长期住在黑龙江农场从事文学创作的想法是可以理解、也能够解释的。丁玲1949年来到沈阳就产生了长期留下来从事创作的愿望,至今仍然没有具体的材料说明。

但是,我却觉得这也不难理解。一方面,这与丁玲对新奇事物的巨大兴趣有关。20年代瞿秋白就说,冰之(丁玲字冰之)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里也有指丁玲对新世界、新事物敢于强烈追求的性格和意志。她在散文《中国的春天》中说:“旧的应该打毁,要砍断一切锁链!要冲破牢笼,为了光明,为了祖国,要做一个时代的、社会的、家庭的叛逆”。一个新女性的形象就这样完成了自我塑造。19491月,东北早已解放,这片新奇的土地一定会吸引丁玲好奇的目光;另一方面,也与丁玲性格中的天真和浪漫有关,她那代革命作家,不会计较条件、待遇等与俗世相关的问题。如果不是这样,丁玲就不会去延安,不会去前线。因此,丁玲当时的愿望,一定与她坚定的革命信仰有关。与她说来,无论在哪里,能够和人民在一起,能够用手中的笔书写人民,就是最大的愿望。如果丁玲能够长期在东北或沈阳生活,她一定会写出好作品来,培养更多的青年作家。

丁玲后来也没有在辽宁或沈阳长期生活,具体原因我们不了解。也不知道丁玲是否为此有过遗憾。但是,我觉得只要丁玲有过这样的愿望,我作为一个东北籍的文学研究者,就感到非常的兴奋。但丁玲在50年代后期,还是来到东北,在北大荒劳动生活了整整12年,北大荒也成了她的“第二故乡”,成了她重要的“文学根据地”之一。对于一位扎根中国大地的革命作家,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丁玲是一位有信仰、有坚定意志的伟大作家,曾给过我们巨大的教育。她一生坎坷,但无论她遇到怎样的委屈、误解、排斥甚至打击,她都矢志不渝,从不彷徨犹豫瞻前顾后。她的胸怀、情怀和坚不可摧的意志,是我由衷感到敬佩和景仰的。无论丁玲是否在辽宁、在沈阳从事过创作和生活,我都会向丁玲的灵魂致敬,向她百折不挠的精神致敬,向她怀有坚定信仰的思想品格致敬。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原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